游天龙:理科开发新大陆,文科伤心太平洋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1-16 08:20

游天龙

游天龙作者

留美法学博士研究生

这几天因为冷哲兄的一篇《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关于文理争论的话题又起来了,我也忍不住想要说两句。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科生,文理分班前后都自觉把自己归入这个群体。上大学后修的是文科,来美国读的也是政治学和法律,可以说在文科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越走越远。但我倒不是因为理科学的不好读的文科,初中物理化学竞赛还拿过省级二等奖,高考数学也差不多满分。那时候文理科的高中数学难度也就高三上学期的微积分有深浅之别,但这部分占的高考卷面比例只有一道大题,不过现在这些也都还给老师了,略过不提。

我一直没有从灵魂深处思考过自己为什么选择了文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选择文科并不是受到家人老师的影响。但回顾自己走的路,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钱在其中扮演的巨大角色,我估摸这也是很多人弃文从理的原因。庆幸的是我遇到这个问题比较晚,所以虽然发展道路从历史走向政治,再从政治走向法律,不过还算完整地接受了系统的美式文科教育。而更多人可能在人生的更早阶段就遭遇了这个选择,从而不自觉地选择了理工科。

我曾经慎重地考虑是不是读个政治学或者历史学的博士,但最后壮志未酬的主要顾虑就是回报率问题。政治学和历史学都是传统学科,可以说是自人类有高等教育以来就有的科目,其深度广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发的差不多了,这对于每一个后来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读博士意味着你要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作出贡献,找到前人没有开拓的领域,不管这个领域多小,你得拿出新东西出来才能毕业。文史类领域要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难,大类十几年能出一个小类都要谢天谢地了,这也是现在文科博士毕业时间一拖再拖的原因。

投入和回报的巨大反差恐怕才是造成文理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理工科随着科学技术推陈出新不断涌现新的领域,意味着每个领域都是新大陆等待去开发,因此出成果快毕业相对容易。如果拿美国历史打个比方,理工科学生面对的是还未开发的北美大陆,而文史科学生已经一路西进望到太平洋了。而像金融学、会计学等商科博士就更让人羡慕了,上世纪80年代郎咸平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2年公司财务博士毕业,现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平均要6年才能毕业,因为新领域不多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毕业就不容易了。同样的事例也发生在林毅夫身上,80年代3-4年就能毕业的事情在现在已经不可能,5-8年乃至更久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出来能有口饭就不错了,想指点江山是不可能了。

对比之下,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史专业就更糟了。前几年统计的数据是美国政治博士平均要读6年,历史博士平均要读9年,现在估计情况更糟。而美国读博的强度恐怕不是国内统一的三年制博士可以比拟的。最少6年高强度的学习,每年2万上下的助学金换来的不仅仅是数以百计的文献,还包括但不限于教授一两门本科乃至硕士课程,给导师做研究助理或授课助理,参与各种本专业的研讨会、国际会议,发表会议论文讲话分组讨论,自己写数量不限的论文四处投稿发表等等(当然这些理科也是一样)。文史类博士的毕业论文据统计也都是最长的,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科目基本居于论文长度前十。

 

而很多文史类的博士都要求会多门外语,比如历史博士,除非是研究现代美国史的可以免外语要求,其他哪怕是近代美国史或者殖民地美国史的都要会法语、德语等语言至少一项。政治学如果是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或者政治史、政治理论,外语也不可避免。这也是华人在美国搞历史都是搞中国历史,搞政治的都是中美关系或者中国政治的原因,否则就得加试中文以外的另一门外语。而且这外语还不是哑巴式的,因为要出国参加活动,你起码得能交流。相比之下,地球人用的计算机语言则是相通的。

说到经济方面,2万多美元助学金单枪匹马还好,拖家带口则意味着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在大城市甚至会入不敷出。理工科的同学们不少博士项目念两年拿到硕士就出去找工作,或者兼职写代码改善生活,而文科在读期间几乎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这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时间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估计也熬出头了,以美国人均GDP4万多计算,这么多年的机会成本有几十万之多。

更糟的是就业前景也很不乐观。理工科博士就算不在学校搞学术,也可以进企业去谷歌微软等设立的研究院,或者去实验室,最糟也有博士后,而像计算机这样的热门行业哪怕是本科生都供不应求。文科有企业可去么?没有。有实验室么?也没有。博士后倒是有,但少的可以用两个手算过来,而哈佛那些高大上的博士后也只留给同为高大上的其他滕校。文科教职竞争恐怕远比其他领域激烈,US News排名上的地区类院校(差不多二三流)到处可以看到Top 10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牛校毕业留牛校工作的牛人在文史类那真的只能仰望了。而且就算有学校愿意招,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和文科对着干。且不说STEM计划仅限理工科,等那些愿意请你的学校看到办签证要提供担保等一大堆文件,然后还得请个律师打理的时候,恐怕就退缩了直接找个美国人了。

投入和回报的巨大反差恐怕才是造成文理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美国,同样博士毕业,文科投入本身就比理科高,而回报则低得多,留美难度也极大,所以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最终会跟着钱跑。

而这种流动其实一样发生在供过于求的某些理工科领域,比如生物。美国生物博士人均收入据说是所有理工科博士最低,所以很多生物博士选择了没有专业要求的如MBA,法律博士(出来做专利律师),或者商科博士(开辟了新领域,缺数学好的申请者)。而这并不能说明MBA学生就比生物博士聪明或者更有逻辑,仅仅是趋利避害的人性选择罢了。最近偶然认识一个工科博士,读博加博后9年,第一第二作者论文发表50多篇,看着商科博士钱多就跑来申请了,这能说商科比工科更强更好?只不过说明商学院有钱,而且最近商科缺教授,毕业出来就业更容易罢了。

正是这种就业预期反过来决定了很多人的早期人生选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段子不过是对这种预期的一种简化表述。中国普遍的现实化人生追求,不仅让很多经济实力不足以培养一个文科博士的家庭自然早早地给孩子灌输学理工的念头,就算有钱培养文科生的家庭也往往不能理解孩子读文的目的何在。追求就业安全这一现实的目标将很多本有志于文科的学生推向了回报相对快周期相对短的理工科。而且文科的入门门槛并不高,导致就算没有接受正规学术训练的理工科学生一样可以颇专业的评论时事或者写文评影评,这也导致不少理工科学生满足于此,对于投身文史更是兴趣索然。

回到我自己,我最后选择法律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和自己兴趣最接近收入又相对可以预期的领域,而且法律博士是三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法律从业人员,虽然美国大多数法学教授和高院法官都只拿了这个学位,但如果要和其他领域学术培养等量齐观的话,至少还得再读两个学位,最少还得读4年拿到法学博士才行。一来一去,本科毕业后还得读上7年,而且法学博士毕业想进高校就业恐怕还不如滕校的法律博士吃香呢。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