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军训冲突触动了我们什么神经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8-27 12:56
湖南某地高中军训,闹出教官和师生发生严重冲突导致40学生1教官受伤的新闻,令人侧目,网络舆论沸沸扬扬。当地政府回应还算快,24小时内出了初步公告,48小时出了事件具体细节公告。与之前的传闻有多处能对应上,但说法不同。
回想起来,这48小时情节颇多跌宕起伏。之前网上传闻说教官和女生开玩笑引起男生不满,于是被部分网民指责没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后传出简单的处分消息,不仅部分教官被处分,班主任也被停职,令人感到蹊跷。果然,在最新官方版本的细节里,一位愣头青式的班主任跃然纸上。民间流传的“教官和女生开玩笑”在官方版里则是女生没大没小连续挑衅教官,教官训诫女生,男生起哄,这位班主任鼓动学生对教官 “打油”(方言,指一种相互嬉闹的游戏)。当学生因为教官呵斥而不敢动手,这位班主任又以惩罚逼迫学生一起按倒教官。官方称,在之后的军姿训练中,教官动作较大,有学生摔倒和喊叫。这位班主任拨打了110,从而引发冲突。之前流传的照片上学生手掌流血,原来是一个班学生在愤怒中打砸另一个班的窗玻璃引起。过去屡有学生在压力下集体发癔症的新闻,此次学生失控也能够理解。
官方说法只是事件的一种描述,并非真相全部,比如教官训练时候动作较大,这其中有没有报复心理?官方没有说。虽然女生惹教官,学生“打油”教官,但无风不起浪,之前有没有已经形成互相嬉闹的不严肃气氛?我们不得而知。综合官方和民间说法,至少能够暴露出年轻军人面对90后学生群体以及年轻教师的不适应。
更重要的是,此事一旦进入舆论场,变成媒体事件,就已经脱离事件本身,触及到当代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包袱以及某些人群过于敏感的神经。
因为消息惊悚,甫一传出,就成为网民和自媒体的好素材,各种吐槽文章暗流涌动。事关军人,网民反应激烈,观点截然相反。一部分对军训不满的人乘势吐槽,从教官素质直到国民性和体制,一部分对军人和军训有感情的网民则感慨何至于此,还追忆自己的军训体验。
幸福的内容每每相似,吐槽的内容步步紧逼,甚至引经据典,对网民朴素的军训体验从理论高度驳斥。他们宣称军训无异于军驯,就是为了消磨人的自由意识,为了从摇篮开始驯化知识分子,为了培养服从精神,为了铺垫奴役之路……总之军训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军训与情感
军训涉及全民情感,作为资深情怀党,我当然要好好说说。说情怀之前,我得说一句,此番舆论骚动,怀念与吐槽虽多,但普遍缺了点专业考证意识。比如军训的历史和目的,流行的说法是军训起源于1989年,这并不准确。《环球时报》今日孙东东教授的评论认为军训缘自文革时期学工学农学兵以及时刻准备打仗的“极左错误思想泛滥”,更是武断。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我附文的简单考证。
大体来看,学生军训工作的发生与中国新时期国防教育发展、学潮动向、军队体制变化都有关系。军训乃现代国家的常见组织项目,和义务教育、防疫管控之类一样,虽然会让人觉得有约束感,却是保障民族强大的体制关键。现代国家的民众国防训练本不是问题,欧美强国都有普遍学生军训制度和国防教育法律。在近代备受欺凌的中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肤”乃是国族共识。但在中国今天谈论学生军训,很难摆脱情绪问题。情绪的事情没法简单说对错。当一个人说:“我就觉得军训源自1989”,这其实是个感情描述。一般学生如果对军训有不满,仅限于对部分教官的不满。但部分知识分子背负历史包袱,一说起来就如鲠在喉触及灵魂,也难免会狭隘,这种感情包袱一时难以放下。情感问题还有另一个普遍根源:日益增长的城市小资生活及其情绪和现代民族国家之强制纪律间的矛盾。说起来有点大,我们从小处来谈。
据说军训是很多学生的梦魇。这话不全错。我初中那次军训就挺梦魇,刚进初一,走队列一点没样子,被教官乱骂也就罢了,还被团委书记批“素质差”(现在中学团委书记们的素质想必有提高了)。高中军训教官很正规,只有总教官当着手下面的时候骂人很凶很粗。我的不适主要就是热和累。酷暑比教官难熬。也难怪,对于没吃过苦的中学生来说,每次风吹日晒都是一次梦魇。不过到了打靶环节我来了劲头。“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这个操作要诀我心领神会,被教官夸奖。到最后百米实弹打靶,以5发45环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第一名是女生,49环。打靶现场有个女生始终没敢扣动扳机,哭了。
媚俗论与中二症
更多的哭泣当然是出现在和教官分别的时候。大学时候军训,书记先做动员讲话,说每年和军官分别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哭得很伤心。我当时就觉得这话有点暗示作用,因为这话一说,我们就都在等待最后女生会不会哭。当然是哭了。这几天网上常见有人说起离别时候的哭泣,然后就有批判文章专门冲着这个来。比如知乎上有人上来就问:“军训时受到严苛的训练,结束时所有人却抱着教官痛哭流涕,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么?”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个伪问题,预先假称所有人,已经扣了有病的帽子还伪装成问题。就好比问“你是sb么?”谁要回答那就真是sb。既然问者已经有答案,答者就必须摆出不一样的谱,否则就很low。于是你看高大上回答来了——“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是米兰昆德拉描述的‘媚俗’!”
答者的大意是说这种哭泣就是自我暗示,害怕自己不符合主流,看别人哭自己不能不哭;不敢承认军训这事毫无意义,害怕价值的虚无而宁可欺骗自己说这事很有意义,用哭泣来证明意义,从而在高度符号化的感情状态中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批判不是没道理,昆德拉关于“媚俗”的诘问——你怎么知道——我也很喜欢。
答者说:“米兰昆德拉的‘媚俗’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确实是比较难理解,这个说法翻译成“自媚”更好,用从众心理来解释还不太合适,更适合的例子就是答者这种“看看你们这些人多么媚俗”从而感觉自己超凡脱俗的情况。用昆德拉的话来说,你怎么知道女生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什么?你怎么证明别人也必须认为军训没有价值? 答者把军队里培育牺牲精神的作风指责为“军营盛行媚俗文化”,更是轻浮。
但我仍然要恭喜作者已经能够超越基本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媚俗症阶段,到达了所谓“中二症”阶段。
中二症这词,豆瓣青年、知乎青年都比我懂,不敢随意下定义。我的看法就是,超越了一小步就不断欣赏自己的这个超越,真把自己这点小自由精神当做了天启。好像热心军训的同学就是愚民,好像自己的小小心灵世界就证明自己的独立自由有节操。也难怪,就算昆德拉本人,作为前捷克郭小川式的革命抒情诗人,后来在西欧长期写作符合西方小资知识分子逼格的作品,也未能免俗。自媚是一种病,中二症也是一种病,但都不是绝症,甚至是有益身心的必经综合症,就像麻疹一样,挺过去就好。人就得不断前进。
此时如果和他们争辩军训有没有用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没用!就是没用!)。但我想有一点用处可能他们会接受,那就是短短的军训会使他们感觉到自由的可贵、纪律的不爽、从众的庸俗,坚定了做一个消极自由主义者的决心。我觉得在青少年时代如果有这样一个觉悟做开头,是挺好一件事情,法国电影《军校纪事》是我很喜欢的片子,说的就是一个少年对军事机器之庸俗的反抗。但再年长一点,就应该像昆德拉说的,懂得不可承受之轻,懂得沉重之意义。“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我们今天该如何谈论军训
对于中学生和刚进大学还没“启蒙”的青少年,军训的意义是无声的。一部分支持军训的人认为现在孩子太娇惯,需要吃苦锻炼。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仅仅这种强制锻炼提升不了素质,要自愿才行,都有道理但不能绝对。姜文带儿子去农村吃苦一年,大家都叫好,觉得那叫一个酷。其实呢姜文不过是温柔的强制。军训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考虑的是利大于弊。学校里自愿军训的学生多了。当然也有不自愿的,就像有很多孩子连上学也不自愿一样。
教委、总参、总政的军训规定多年来多次修订,军训也在不断改革。如今高校教官素质有保障,地方中学由人武部安排的军训则会更多出现教官素质问题。但新的问题是越来越小资化的学生,会与生活style不同于自己的群体难以相处。
过去有个时代提倡学工学农学兵,搞得过分了,好像学生就落后一样。但今天很多知识分子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心底里就排斥工农兵。学工学农学兵的群众路线本身没有错。学生娃要学会走江湖,学会和非知识分子相处,学会理解基层生活的真谛。如果你觉得士兵土,讨厌士兵,那么你也会讨厌更多平凡的人。很多人不承认这一点,比如觉得自己也参加慈善捐款帮助穷人嘛怎么会讨厌穷人?但这种我见多了,玩远距离慈善可以,真要近距离接触相处就会害怕厌恶。在08年汶川地震救灾前线,我看到太多小资志愿者受不了那些自愿跑来支援的和尚、农民、山野人士,虽然人家活干得比他们多,但是没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和情感规则玩啊,比如你懂得啥叫应激性创伤综合征么?这当中失去的是相处和自我改造能力,就像杨绛先生也免不了在文章里对农民冷嘲热讽。在北川、红白、汶川,我们几个朋友和军人相处融洽,当时还感慨:除了大灾时候,平时没啥让老百姓和军队接触的机会。军民鱼水情的传统不该弱化。
这个世界不是按照温情脉脉的宠物逻辑组织的,早点面对粗蛮也好。周围太温馨了,就成了花朵。而军队也通过军训方式保持和学生的接触,这种互相了解的机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要知道陌生的群体突然间互相接触才会产生更多敌视。
有人想,我就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行吗?我不想和军人接触行吗?当然行了,但军训也就几星期,之后想怎么小世界就怎么小世界。军队的存在和军民的交互,是保障小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避免因为小世界的级数增长而导致崩溃。
只有在肯定军训总体意义的前提下,才能讨论军训的改进和改革,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中国在急剧变动,军训也在变。90年北大复旦的军训是一年,我上学时候是一个月,现在很多学校就只有一两周。如今当独生子女成为主流,军训不得不考虑太多安全因素从而影响军训质量。随着高校扩张,军训摊子太大,教官质量也难免良莠不齐。有人批评军训教的实用技能少,光练正步,枪支使用、急救技能等等都不教。军训在这方面也确实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仅仅成为形式主义的纪律训练。现在驴友都搞那么专业,军训不能仅仅是刷刷纪律和身体规训,也要来点有技术含量的,哪怕分析下如今流行的驴友行动莽撞在哪里也好。主管方完全可以向专业人士和师生征询军训内容项目建议。有些高校如上海大学把军训安排在大一暑假,让学生经过一年的熟悉之后再进行军训,也是一种有益尝试。教学也需要改革,军坛上的很多讨论都比学校里教育有趣。如果观察者网军事专栏作者去讲讲军事理论课,都会比不少照本宣科的老师吸引人。要通过有意义的训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和国防事业。
欢送时刻
说说军训那些事
军训,是个人小世界和真世界的碰撞。道理也好,情感也罢,军训中间实在有太多的故事,静水深流。我就多说说自己的,希望读者们也多说说。
回想大学军训,按部就班,早起晚睡比较痛苦,总想去图书馆看看书。军训中间做做活动唱唱歌也挺高兴,有同学走路走顺步,教官和大家一起哈哈笑。我不喜欢的除了热,还有一些学生助手狐假虎威。我本也没想出头,却因为步伐标准被选为检阅方阵的领头兵。别人练战术,我只能去练方阵,不乐意,提出要学战术本领(男生的梦想嘛),被教官批评自由散漫。我不服气,硬闯不行,就悄悄绝食加不睡觉准备现场晕倒(那时候学生老实啊,不懂得可以装晕)。绝食坚持了两天,但晚上撑到半夜还是一头睡着。第二天军训时候怎么暗示自己晕倒都还是辣么精神抖擞。第三天忍不住狼吞虎咽,终未能杀身成仁。方阵排头兵有两个,另一位特爱表现爱指挥人,没事指挥我被我大骂一通也就不敢作声了。最后上了检阅场,我还是在无比“媚俗”的责任感中光荣完成了任务。而那些同学练战术真蛮拼的,膝盖胳膊肘都磨得血淋淋,当然,清高人士如之前那位作者照样可以指责这是“媚俗”。
军训中间,我们同学去宿舍看教官。有位经济系染发女生,像是故意要叛逆以显得自己成熟似的,当着我们面就不停用暧昧言辞挑逗教官,那教官正襟危坐却一脸茫然,令人唏嘘。这次湖南那位女生惹出这样的事情来,不知道觉得过瘾不?听朋友说,军训时候打架的事也遇到过,船舶系、体育系的水手、健将也不是省油的灯。“野蛮”组织嘛,不出点事也不正常。但一般军人都会遵循军纪而忍让。中学军训时候有小混混踢球踢到军训女生,教官上去批评,混混问要不要单挑,立刻被教官手起皮带落在脸上,拔腿就跑。
军训完了还有一学期军事理论课。老师讲课就是照本宣科,纪律却必须体现军事课堂的严格。课前有班长报告环节,两个班在一起,故意搞成两个班长比谁嗓门洪亮。我是班长,但是很烦每次要报告还要应付油条同学请假,就偏不正经报告,这次是“某某系某某班,应到74名,实到73名,某某不知去向!”,下次是“某某系某某班,应到74名,实到73名,某某下落不明!”再下次是“某某系某某班,应到74名,实到72名,某某摔伤手掌去医院,某某助人为乐,送他去医院!”全班哄堂大笑我却一本正经。还有一次,那个班长报告说有两人请假,老师凶巴巴问:“请假条呢?”回答说没有,被批评一番。轮到我说,“某某系某某班,应到74名,实到72名,两人请假,请假的没有请假条!”又是哄堂大笑,教官也忍不住笑笑请我坐下。他天天装严肃也累,我们得学会在尴尬中找乐趣。
军训的故事太多,其中各种微妙。想想《亮剑》里的李云龙找媳妇,若放在湖南学生军训这个环境里,怕是也要出事。
没有压力哪来的自由感觉?恰恰是控制力严格的现代民族国家生产出了自由意识。在天高皇帝远一盘散沙的时代,自由的自耕农们甚至不会感觉到自由。五四一代新青年称中国需要民主和科学,但梁漱溟却敏锐的宣称中国人缺的是组织和科学,是之谓也,之后中华民族成功的组织工作和素养成为今天我们享用不尽的遗产,但也在耗散。
现在,湖南军训冲突的当事责任人已经被处分。即便处罚了有错的预备役军人,也不能改变我们自己的问题。军民鱼水情、组织纪律、群众路线传统,在未来是否能继续延续?军训的意义非同小可,只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没有细细把故事讲述出来。
(翻页附文:学生军训究竟是如何开始的)
学生军训究竟是如何开始的
(余亮)
关于学生军训的历史和目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军训源于1989年。但军训从1985年就开始试行。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 2001年5月29日《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以下简称学生军训)的有关规定,我国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试点工作。”
1987年5月4日,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再次发布通知,把军训试点工作适当扩大,学生军训试点高校从1986年的69所增加到105所。其中,到部队训练的40所;在校内训练的65所。
1989年以后,学生军训全面展开,这个不用我赘述。从时间上看,军训的开展恰与1980年代学潮的发展节拍同步,但同时,也与邓小平时期政府开始重整国防事业的政策合拍。
根据《解放军报》2001年6月24日张建田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诞生记》,1988年3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百名全国人大代表分别联名提出了建议制订《国防教育法》的3个议案。
1988年10月25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在《解放军报》发表《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一文,称:“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歌舞升平到后来的跌宕起伏,有识之士感受到国防松懈与人心废弛的危险,持续以立法推动国防教育。1994年1月,《国防教育法》被列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1999年初,《国防教育法》起草工作开始启动。驻前南使馆被炸后,这事就走上了快车道。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落实到学生军训,则又是和一些具体规定相关联,都是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发布。比如《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2001年5月29日公布生效)、《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2007年3月22日公布生效)、《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03年1月30日公布生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7年9月施行)以及各地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细则。
我们还要考虑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裁军,此后发展预备役工作提上日程,学生军训也是这个大棋局的一部分。
说到军训目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纸上写的是“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一般人就当是素质教育好了。但军训实际发生的效能也并不一定和纸面上的目的相合。诸如促成军民团结,给群众路线保留种子,甚至激发出自由主义意识也不一定。
大体来看,学生军训工作的发生与中国新时期国防教育发展、学潮动向、军队体制变化都有关系。军训乃现代国家的常见组织项目,和义务教育、防疫管控之类一样,虽然会让人觉得有约束感,却是保障民族强大的制度关键。
以上涉及专业问题,具笔者不是专家,只是尽普通人之力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补充。我认为,在以放松心态走向复兴之路的今天,这些东西都不必讳言,而各种小格局的吐槽和赞美也都无助于认识和改善问题。
(感谢观察者网夏令营成员郭光昊、祁东煊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