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有些中国学者教育中国人可真辛苦啊,我来体谅一下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3-28 10:33

余亮

余亮作者

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亮】

国际低端品牌H&M甘于做反华先锋,跟着BCI欺负人畜无害的新疆棉花,造谣中国在新疆强制劳动,于是如愿以偿被中国人选出来一通修理,唾面自干。

马上有中国学者写文章“提醒”我们,不要只习惯于从主权国家秩序看待国际问题,也要学会从商业秩序角度理解西方(《谁是BCI? | 施展札记34》)。作者就像重新发明了轮子一样,向商业经济发达的中国人指出,国际秩序不只有主权秩序,还有商业秩序,我们要学会尊重国际商业秩序,否则会吃亏云云。

一位真正长期战斗在国际商业秩序一线的投资人撰文反驳,指出商业秩序背后从来是主权秩序的角力,西方那套商业秩序本身就有各种“双标”,“中国人吃的亏还少吗?”(《沙烨:商业秩序优于主权国家秩序?别装糊涂了》)。施展很快回应称:我这是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你不能用价值立场来批评我。沙烨再回应反问:存在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吗?你选择事实组织成叙事,就含有价值判断,比如,为什么你拿中国比二战后的德国,而不是二战中崛起的美国?

要我说,像施展一批的青年学者已经很努力在告别过去了,相比过去他们那位膜拜西方秩序,并不惜祝愿中国被核平的同道“阿姨”,他们至少表示自己是在为中国走出困境出谋划策,而且尝试建立新的学术框架。所以我要尝试站在“更高位阶”上理解他们一下。开宗明义,我认为,施展不仅重新定义了“商业秩序”,还重新定义了“事实”,并由此体现出,在主权逻辑和商业逻辑之外还有一种奇妙的“学术逻辑”。

重新定义商业秩序

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晚会同时推荐施展的《枢纽》和康纳的《超级版图》。前者借鉴了后者的一些思路,强调全球供应链秩序的重要性。注意,康纳很清楚,谈国际角力,不用什么商业秩序这种词,就用供应链这个词。供应链是一种新的权力秩序,突破了民族国家疆界,不断重新组织世界秩序。但这仍然是权力秩序,康纳把这种权力的角力称做国家间的“拔河”。可以说,国家竞争披上了商业竞争的皮,二者本来就难舍难分。施展认为两套逻辑有时平行,有时冲突,有时合作,中国人要理解。

可是中国人本来就很理解啊,而且在亲身实践。全民批驳H&M和BCI,这不就是两种逻辑的交叉碰撞么,这不是很符合施展的期望么?现在中国民众对于BCI之类的了解,恐怕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民众(别忘了大部分美国人在地图上连朝鲜都找不到,更别说新疆了),这不也正好符合施展的期望吗?那么他又为什么遗憾呢?我忽然想到,过去“普世价值”知识分子们期待年轻人都出国拥抱西方文明,结果留学生“一出国就爱国”,了解了西方底细,反而更爱祖国,这时候公知们又不愿意了,称他们是小粉红,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

施展例举了一堆国际行业协会,说他们的标准我们必须遵守,否则就会被孤立。且不说某些协会玩双标,标准的定义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中国人为了争取公平的国际商业秩序多么努力,遭到多少无理打压,已经不需要我多说。商业秩序同时就是一种权力秩序。阿瑞基写《漫长的二十世纪》一书,说资本主义国家就是骑在商业市场身上的猛兽,强行干预和修改市场利润的分配。BCI之类NGO就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资本主义国家的鹰犬,强扭商业市场本身的秩序。

施展们想了解西方对手的逻辑,这没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但了解的对不对要另说。我这里介绍另一种理解——

在美联储工作的文一老师总结了一套西方秩序近代崛起的逻辑,一句话概括就是:商业-战争-科技的循环加速器机制。欧洲列强争夺商业利益,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给军事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科技进步又进一步支撑热战和商战。无论大航海还是万有引力,都是在国家强力支持和竞争下才有条件发生,而不是什么私人产权、选举制度乃至心灵哲学孕育出来。牛顿手稿表明,牛顿不是被浪漫的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灵感,而是在研究炮弹弹道学的过程中推导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参见文一《国家为什么繁荣》)。今天西方国家继续用各种斗争手段延续“斗争-商业-科技”的循环加速器,只是手段更加高明而已。

牛顿的山顶炮弹发射的理想实验(http://galileo.phys.virginia.edu/classes/152.mf1i.spring02/DiscoveringGravity.pdf)

文一总结的逻辑,和施展理解的逻辑,哪一个更接近事实?请大家自己判断。

中国人比较讲和谐,和平崛起,勤劳致富,很少主动搞“斗争-商业-科技”循环,除非逼急了。去年施展还有一篇文章,叫做《为何不应说“有本事别买我口罩”》。西方疫情严重,却处处刁难中国的口罩,一边要用,一边又骂,海关扣押,公司欠款,全然没有现代商业文明的规矩。中国网民生气地说“如果你嫌我的口罩不合格,那你就别用啊”。施展批评网民这是在把口罩武器化,会失去西方的信任,从而打击我们自己的产业链。可是,这句话体现的不就是最朴素的商业秩序吗?自由市场讲究自由选择,不喜欢当然不买,别人不喜欢还逼着别人买,那就是强权逻辑啊!施展们一边鼓吹商业秩序,一边又反感中国人表现出的良好商业逻辑,为什么如此自相矛盾?

我只能说,世界上有两种商业秩序,一种是商业秩序,一种是施展们的商业秩序。

这种隐蔽的双标可能他自己也没意识到,再举几例:

施展说:“(如果我们让别人别买我们的口罩)在日常状态下,人们都从成本出发考虑问题,中国的优势不可替代;但是非常状态下,人们从安全出发考虑问题,西方世界可能会不惜代价来重建自己的生产体系,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就会遇到挑战。”你看,说到西方就可以有“非常状态”,可以有安全思维,可以搞脱钩,也就是可以不考虑商业秩序而考虑主权秩序,但是说到中国就说我们要超越主权逻辑,要摆脱安全思维,要永远理解对方。仿佛对方就不需要理解中国人的。

当然他也说了,西方不理解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实力还不到,只能委曲求全。委曲求全到什么地步?他的很多文章都在说同一件事:西方如果不信任我们了,我们就会坍塌;我们如果不信任西方了,我们也会坍塌。总之是我们坍塌。

在《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里,他认为中国的长期主义只是一种顽固,英美体制才能保证长期感应世界潮流。比如他认为我们误解了二战时英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什么时候选张伯伦当首相,什么时候选丘吉尔上位,英国这套体制是非常灵活的,总是能够顺应潮流,在合适的时候换上合适的人。把绥靖法西斯说的这么清新脱俗,位阶不是一般的高。这里他其实重新定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到了墙,你就会回头了,你又不是特斯拉,撞一下不就知道方向了么……我倒不觉得这种双标是别有用心,而是感觉到这很像PUA关系中受害者一方的心态,永远觉得是自己不好。西方长期PUA我国造成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伤害,我们也要予以关怀同情。

把想象当事实,把奇葩说当辩论

施展在与沙烨的辩论中一再强调,自己是在做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还进一步提出第三个层面:范式判断。我认为,试图区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这是一个进步。可惜,第一,一颗虚构的心始终引诱着他离开事实层面,飞啊飞啊飞,比如一边说要讲事实,一边通篇不断地说“如果”,不断地玩推演,都是一个方向,中必输。“如果”的事,那就不是事实。

第二,把价值判断伪装成事实判断。比如关于阴谋论——“我主动放弃这种分析方法,因为面对阴谋论,无人能自证清白”,然而施展文章本身通篇在谈心,谈西方人怎么想。按照其逻辑,谈别人心里的事,这就是阴谋论。无非是他认为只要把西方往好处想,就是事实判断,把西方往坏处想,就是阴谋论。但是别忘了杨洁篪说的话,“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这种阴谋论也要不得啊。

第三,始终跳不出自己的叙事范式,例如反复强调研究德国、研究法西斯不代表喜欢法西斯,喜不喜欢法西斯这是价值判断。问题是从来没人说他喜欢法西斯,沙烨指出的是,动辄拿中国对比德国而不是其他大国,这本身就是一种西方人设定好的阴险叙事。看似讲事实,实际在营造一种意识形态。

他说欧洲煤钢联营是德国人牵头推动的,沙烨指出这不是事实,而是一个故事。我再补充一种故事,《科耶夫的拉丁帝国》里指出,牵头的法国人是想做大国,想要增加欧洲的凝聚力,能以一个欧洲帝国的实力来对抗英美帝国联合体和苏俄帝国,其思想弥漫主权逻辑。在不同的故事之间对话,才可能有真的范式层面碰撞。可惜施展只习惯在“奇葩说”的范式层面进行一种假装的辩论。

我赞同施展所宣称的意图——“要想知道对方怎么想,就得知道他们的思维范式是什么。”“为什么BCI总部会做错误的个案判断呢?这又与它所本能采用的思维范式有关了。”我很希望他能在这里多说两句,甚至能多写英文文章,教育西方人走出自己的范式局限。不过他马上说:“反过来,国人本能地认为商人秩序就得从属于主权国家秩序,这种思维范式西方人也不大容易理解。”我认为这话不符合事实,西方和中国都是复杂多元的,比如认为主权逻辑要从属商人逻辑的“普世派”中国学者就有一大批,难道他们就不是国人?施展的话含有一种潜在的极端民族主义思维范式,应注意避免。

最后,施展们往往不能区分“说什么”和“做什么”,把别人说的一套价值观和方法论当事实,不看别人实际运作的是什么。我们要真正了解对方的玩法,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习,比如各种NGO玩法。有人就指出:“中国企业与商业可以学习西方,注重发展出一种‘面具’,或者表面上独立于政府甚至民族国家利益的‘商业秩序’,以求得私人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的统一。”

重新定义学术“创新”

施展不孤独,代表了一群学者的思维逻辑。

在认识逻辑上,把主权秩序和商业秩序截然分开,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永远在概念上分的很清楚,却遮蔽事实上的一体交织。《枢纽》谈了很多黑格尔哲学,却丢掉了黑格尔“分-合”辩证逻辑。正如砍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活的手,正如西方政治学者永远把国家和社会截然地分开理解,永远处于一种分立的思维之中。

一位刚果黑人父亲,5岁女儿的手脚被殖民者剁掉

当然他们也富有学术“创新”精神。比如为了证明西方社会“更可爱”,《你有没有质疑过“资本本性是逐利的”?丨施展札记12》一文认为,“‘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资本只不过是工具,在资本背后的资本家都是活生生的‘人’”,这是跟着1980年代的文学大儒们,把政治经济学也降维成了人学。再比如经济学家薛兆丰重新定义了“剥削”,他说工人也时常剥削资本家。

施展的创新抱负显然更宏大,厚厚的《枢纽》提出了一种8字型国际经济循环模式,8字的一环是中国投资建设非洲,把非洲的廉价商品投放到欧美供养欧美人,另一环是中国把欧洲“先进”的价值观、管理经验传播到非洲。中国就是8字中间的“枢纽”。也就是说,他要中国做好欧美价值观的忠仆和中间商,管理好非洲,照顾好欧美。比起那些希望中国永远给西方做长工的学者,施展是有进步的,他至少想着做管家了。这套说法如果能忽悠西方,掩护中国崛起,那也是不错的。可惜西方人“不吃这一套”,比如诚实的米尔斯海默就说了:我才不想信你们中国人呢,因为我们美国人自己就不可信。(见观察者网专访米尔斯海默

当然,我们也可以尽力尊重理解这样的“学术”逻辑,比如我就能从施展文章得到启发,他说:“(西方)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等,它们确立的各种标准一方面会影响各国企业,一方面也不可能脱离开它们自己所处社会的伦理标准之外。”是的,中国的跨国企业和行业协会制定标准,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的社会伦理标准。“等到入关之后,自有西方大儒为我们辩护”(山高县语)。我们期待未来会出现西方自己的施展们,苦口婆心地劝西方人要好好的理解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尊重中国的商业秩序,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功德无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新疆棉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