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即便没有市场扭曲,市场选择也可能不是最佳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1-28 08:29

余永定

余永定作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导读】 1月19日,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邀林毅夫教授、余永定教授、王勇副教授就中国经济的未来与挑战进行对谈,赵秋运研究员进行评述主持。 四位专家学者对于大众关心的“十四五”发展重点、共同富裕、2035年远景目标、“卡脖子”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观点,并带来《中国经济的前景》和《论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本新书内容的精彩分享。 以下内容摘编自本次活动中余永定教授的主旨演讲。

余永定:

10年前应北大经济期刊的邀请,我、韦森、张军、张曙光曾经各自写过一篇评新结构经济学的文章。10年过去了,新结构经济学有什么进展,是我自己非常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

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

当初在《经济学季刊》曾经刊登过罗德里克、斯蒂格利茨等人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评论,其中罗德里克对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是结构主义,最中心的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在本质上与发达国家不同,比如制度、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跟发达国家是不同的,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中心思想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罗德里克认为,把两套思想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罗德里克说的还是很准确的。

新结构经济学有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一个是禀赋结构及其变化,另外一个概念是有为政府。它实际上是把这两个概念,也就是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的精髓,和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的关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思想,力图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努力方向。

林教授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产业升级过程,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经济增长理论是不涉及产业的,只有资本,包括人均资本或资本的装备程度,它没有产业之分。而新结构经济学要考虑产业,这实际上就将结构问题包含其中了。

林教授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要点之一是,在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要建立在给定时点上,要建立在特定要素禀赋状态的基础上,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市场结构将会给出必要的信号引导先驱或者先导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升级。

但是由于存在市场扭曲,国家应该介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纠正这种扭曲,使企业得以实现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产业升级。这样一个命题实际上反映了过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我大体认同林教授的这些观点。

同时根据我们最近10年的经验,还想补充一点:即便没有市场扭曲,市场选择也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这点也很重要。特别是我们这些在西方受到所谓正统教育的人,应该对这点有充分的认识。经过这几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刻和明确的认识。

正在建设中的房地产楼盘 @视觉中国

市场必须有,市场应该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起决定作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并不是一切,国家必须发挥它的作用。当然必须是有为政府,而不是无效政府或昏庸政府。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反而是在给市场捣乱,它干预得越深,越破坏市场运作,根本就谈不上纠正无效市场。所以说,在中国,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继续发挥必须发挥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也有阐述,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告诉你应该具体生产什么劳动密集型产品,怎么生产,生产多少。这些生产决策一般而言只能由市场决定。但就产业发展而言——刚才我说的是产品市场的情况,情况要复杂很多。

比如斯蒂格利茨就讲过,国家无须受限于传统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发展方式。如果韩国让市场自行运作,就无法走上成功发展之路了。静态的生产效率要求韩国生产大米,如果韩国真这样做的话,今天可能成为最高效的大米生产国之一,但仍然会是穷国,这是斯蒂格利茨的观点。

那么我们追溯一下历史,1791年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一些国家在其经营多年且日臻完善的产业上所拥有的优势。对于那些试图把这一产业引进本国的国家来说,比如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同一产业在一国是新生产业,在另一国是成熟产业,比如棉纺织业在美国是新生产业,在英国是成熟产业,希望两者在质量和价格相同条件下竞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所以汉密尔顿主张必要的贸易保护。

那么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他认为英国和美国执行的是踢掉梯子的政策,不让后来者登顶的政策,因而通过关税等措施保护那些将来有机会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它们自己最终也能成功登顶。所以李斯特认为光是市场决定还是不行的,国家应该推行必要的保护措施。

不仅如此,李斯特还认为伴随这些必要措施的应该是民族团结感,这是咱们都不谈的事情,他当时是谈的。他认为独立和共同目标以及生产性力量之间的合作很重要,可见李斯特是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出发,来考虑产业体系建设和国际分工的,他同亚当·斯密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是个全球主义者,认为对英国好的就一定对世界好。

那么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中,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对于所有民族、国家,特别是大国来说,按比较力参与国际分工是不够的,参与国际分工应该与建立完整产业体系的努力相协调,那么足够完整的产业体系意味着什么?

第一,完整的产业体系意味着发展能力、发展潜力。

即便贸易伙伴踢掉梯子也依然能够登顶。比如没有钢铁、机械制造和某些高科技产业,一个大国就可能会永远失去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机会。韩国在早期确实重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甚至生产假发成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口产品,但是它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发展重工业。韩国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韩国的经济学家说当时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所以这样一些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因素,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第二,在发展产业时必须要注意国家安全。

因为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讲,能源、粮食、国防这些东西是必须要建立的,这跟比较优势和不比较优势是没什么关系的,这些事情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的。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把比较力和一个国家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保护的特定产业的发展的一种必要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市场竞争和政府必要的干预结合起来,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大国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总而言之,我觉得新结构经济学的理念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的,这样一种方向,我是完全赞成的。

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

10年过去了,那么回过头来看一看,新结构经济学最近有些什么发展和进步呢?

我觉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新结构经济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绩,在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机构,出现了一批相当数量的有影响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者。比如王勇现在就是非常著名的青年研究学者,在这个青年学者之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新结构经济学后继有人。

同时我觉得新结构经济学在学术思想上也在取得进展。

我通过读林毅夫、王勇和赵秋运合著的《论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一些重要的迹象。比如我在书中看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行了更为仔细的分类和讨论。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禀赋结构是新结构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也是产业分析的基础。新结构经济学将禀赋结构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要素禀赋结构,第二类是制度禀赋结构,第三类是自然禀赋结构。为了更好地制定与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将产业分成五大类,这是我过去没看见的。近提出的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与战略型产业,并针对这5类产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这是很有意思的,我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政治主张也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我相信新结构经济学的拥趸在未来必将能使新结构经济学的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更加严密,实用性更强。

新结构经济学的前景

那么我对新结构经济学有没有批评意见呢?有的。学界对新结构经济学提出过不少批评与建议,我现在主要是想谈一下方法论方面的。

我认为一种强有力的理论,必须能够对经济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历史的解释可以看作向后的预测,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认为是向前的解释。

而所谓解释就是把特殊具体的现象纳入事前已经确立的一个普遍命题,或者几个普遍命题之中,新结构经济学的命题同其他经济学理论一样,大都是对经典的归纳。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理论时指出,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有效的基本原理,包括基本假设、基本公式、基本定律等,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这些结论必须同我们各个单独经验相符合,在任何理论著作中推导出这些结论的逻辑演绎,几乎占了全部篇幅。

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逻辑演绎方法,我想说的并不是任何经济理论都要运用复杂的数学,说实在的,我对这样一种倾向是不赞成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一种可以称之为理论的理论来说,在给定概念和基本假设体系之后,学者应该能够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出在概念和基本假设中已经蕴含了的,但是又无法直接观测和难以直接观测到的结论。

这样一些结论是难以通过归纳法得出的,它是在已有的体系中通过演绎的方法阐述出来的。

例如列宁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的概念假设和原始命题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了社会总产品增长的动态路径和两大部类平衡发展条件。

我现在顺便说一下,列宁这个文章是他23岁时候写的,是列宁全集第一卷的文章,我发现中国学界没什么人看他这篇文章,我建议你们去看一看,这个很有意思的。列宁在修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两大部类有机构成不变的假设之后,马克思当然知道这个有机构成是变的,但是他为了推理,因为当时他想强调的是两大部类发展要协调,所以马克思假定了它是给定的,但列宁修改了这点,它是变的,那么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了俄罗斯虽然贫困,但贫困并不能阻止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发展的结论,当时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是无法在俄罗斯发展,而列宁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出发,再加上某一种对前提的调整,就得出了这样一种非常有力的结论。

那么苏联时期的领导者则从列宁的模型中演绎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苏联时期的经济学家费尔德曼用清楚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关于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选择,费尔德曼把它理论化了,得出了未来消费增长的动态路径。

我想强调的是,理论有通过归纳法得出的前提,基本假设又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在这个基本体系中,我能推导出好多东西来。我认为这是经济学或者任何一种理论吸引人的地方。我希望新结构经济学在理论的可演绎性上再下些功夫,相信林毅夫教授和他的弟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将能使新结构经济学成为更为完善,可以对决策提供更为确定、更为具体的方法的经邦济世之学。

《中国经济的前景》,林毅夫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

《论中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王勇、赵秋运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黄言元植
中国 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