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为什么今年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3-06 11:55

张军

张军作者

复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3月5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二十大之后新旧政府换届之际,面临疫情之后中国重振经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5%的目标设定依据是什么?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五年的成就、新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以及2023年中国政府的发力重点?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

极其不易的新成就

观察者网:首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您怎么评价过去一年和五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张军:我觉得评价过去五年的成就,得跟同期面临的重大挑战联系起来看。

过去五年,中国主要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对峙,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是变本加厉的;第二,俄乌危机和地缘政治的改变也给我们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第三个就是疫情冲击。当然,三大挑战中,疫情的压力是最直接的。

不过,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三个因素,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是在的。

所以说,过去五年在这些压力有增无减的状况下,年均增长能保持5.2%是很不容易的,尽管还是低于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我注意到李克强总理用了“极不”的表述——“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最后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新成就”——也说明这是在相当困难的背景下取得的成就。

除了五年年均5.2%的增长,我们的通胀也没有起来。虽然五年间中国经济有坎坷,波动很大,低的时候增长2.3%(2020年),高的时候增长8.1%(2021年),而且西方的通胀居高不下,但我们国内的通胀还是有效控制住了。总的说来,中国的局面稳住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在经历疫情和国外通胀的压力下,我国物价总体保持平衡。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5%的增长目标,低于预期

观察者网:政府报告中提出了2023年发展预期目标,其中包括增长目标预计达到5%左右、赤字率3%等等。您对这个目标怎么看?

张军:我看到我的几个微信群里就这个增长目标为什么过低,产生了争论。很多人就觉得5%出乎意料,低于市场普遍的预期。

从地方政府31个省市已经公布的2023年增长目标来看,基本上都在5.5%以上,甚至有20个省都是预计增长6%以上。去年中国经济增长3%,这是一个很低的基数。如果不考虑去年的低基数影响,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今年的增长将会低于过去三年疫情期间的平均增长。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留给市场的预期是,今年中国经济会出现强劲复苏。大家估计,经过三年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所动摇,所以今年应该会给市场一个强心针。毕竟政府每年的增长目标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预示着政府重振经济的信心。

此外,其他的安排比如赤字率3%,低于2020年和2021年,比2022年的2.8%稍微高一点,没有大的突破;专项债券3.8万亿,没有达到大家期待的“4万亿+”的预测值。

总之,报告看上去似乎没有给市场传递一个助力经济强劲反弹的政策基调。

当然我们也可以试图理解为什么这样:可能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今年不必设定较高的增长目标。一方面,新一届政府要平稳衔接,稳字当头;另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动荡,不确定性比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难,要给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

促消费可以从减轻家庭压力着眼

观察者网:谈到中国当下面临的挑战,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一段篇幅,谈得比较凝练。如果我们站在这样的成就和未来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历史节点上,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您比较关注的有哪些?

张军:我觉得现在其实最大的挑战是信心不足、需求不足、不确定性加大和预期不稳。当然,这四句话是相互影响的。

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信心不足。因为信心不足,然后预期不稳,导致需求不足。我觉得在增强信心方面,新一届政府要拿出实锤的政策。

观察者网: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工作八项重点的第一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增强信心、提高需求呢?

张军:首先,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跟信心和预期减弱有关系。外部的不确定性也扰动了市场信息,比如美国的遏制、西方经济衰退等等,这些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改变的,所以最主要的还是看国内,我们怎么样让经济重新回到一个常态上去。

不然的话,信心不足会表现为需求不足。从家庭来讲,一旦信心减弱,家庭的储蓄就会增加,因为要节省当前开支,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从企业来讲,一旦信心减弱,就会改变资本支出计划。

因而,要扩大消费,一要改善消费者的信心、改善家庭的信心,二要改善企业主体民营企业家和中小企业主的信心。

今天听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名义收入增加,就是工资的稳定增长;同时,也可以将这个收入理解为实际收入,即减轻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压力,降低预防性储蓄的倾向,也等于增加了收入。

我认为,现在中国家庭最大的预期支出压力是育儿、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这五大方面。

比如,政府是不是可以把育儿成本降下来,包括生育住院费用、小孩的奶粉、营养品等花费,国家可以埋单或至少通过发放消费券给予高额补贴;另外,是否应该考虑去补偿年轻人生育小孩产生的机会成本等等。这样很多年轻人就可能愿意结婚生孩子,家庭消费就会随之大幅增加,同时也解决了生育率低的问题。

养老也是如此,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最近网络讨论非常多,大家担心将来养老钱是不是够用。这种担忧会导致预防性储蓄较高,当然消费意愿就降低了。

还有住房,住房的压力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怎么样更快地建立长效机制,在大城市更好地发展长租公寓,做到租售同权?我觉得这些问题不能只是不断讨论,关键是要有实锤方案。

还有,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做到公立免费,实质性减少家庭的支出负担?

降低育儿成本,是解决生育率低的关键之一。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我觉得可能消费的疲软问题会有明显的改善。

新一届政府要出台重磅政策

观察者网:您还提到要改善企业主体民营企业家和中小企业主的信心,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重点中也在第三条提了切实落实“两个不动摇”。

张军: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样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的问题了。现在民营企业受到各种各样的政策约束,有些问题可能比较突出,有些地方政府对待民营企业家的方式比较粗暴,对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打击比较大。

这些问题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都展开讨论过,我觉得新一届政府要出台重磅政策,从立法上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的障碍,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产权和利益,真正落实“两个不动摇”。

观察者网:今年的八个政策重点还提到,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好像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

张军:吸引外资的表述可以说是另一个亮点。目前的外部环境对吸引外资其实很不利,因而我们要在吸引外资上有大的起色,可能接下来要有更大的政策力度,要鼓励地方的政策创新。

我们知道,中国的市场规模大,发展的潜力更大,很多外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也不见得会放弃中国市场。

尽管现在我们以发展内循环为主,但是我们也要根据全球经济的变局来抓住一些发展机会。这也可能意味着今年我们要在吸引外资上面有些策略和重磅的政策,这样才能在吸引外资上有所突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