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台湾人看中美领导人换届

来源:观察者网

2012-11-21 08:39

张钧凯

张钧凯作者

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

11月6日,美国大选结束。

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

像这样,中美两国同时举行换届盛事的机率大概要20年一次。尽管同样举世瞩目,但在台湾人眼中,“两岸”(台湾海峡的西岸,以及太平洋的东岸)盛事却是戏里戏外两样情。

美国大选:一场好莱坞大戏

先来谈谈台湾人眼中的美国大选。尽管选前舆论多半认为奥巴马连任机率非常高,但愈接近投票日,奥巴马与罗姆尼的声势愈来愈接近,台湾也开始感受到这场选举的紧张。

每次美国的重要选举,国民党几乎都会派出观选团在美国直击选举的进行,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民进党首度跟进,由中常委、台北市议员何志伟领队,飞赴华府纽约等地,宣称要“了解选举制度、各阵营催票策略、学习新的美式造势”。今年9月,美国大选甫展开之际,台湾“外交部”便组织国民党与民进党人士到美国参加共和党与民主党的代表大会,国民党副主席詹春柏接受美国之音(VOA)访问时说:“现在台湾的选举逐渐和美国的整个制度相近,因为我们很多制度是学习美国的”。

台湾两大政党都非常重视美国的选举,对台湾朝野政治人物来说,美式民主永远是台湾追随、学习的典范。台湾民主与选举制度愈接近美国,台湾的政治人物也愈洋洋得意。

对美式民主与选举的憧景与向往,在台湾社会比比可见。翻开报纸,台湾媒体纷纷开设美国大选专题报道,大篇幅关注从选前持续到选后。打开脸书(Facebook),台湾的年轻人也纷纷表达对美国大选的关心,有人就说:“美国总统与国会选举,透过权力平衡左右着美国、世界与台湾的未来”。

台湾民众热爱美式选举热闹、欢愉的“嘉年华”气氛,这让选举看来更像是好莱坞的一场大戏。争着购票入场“看戏”的台湾“观众”,愈看愈入戏,愈看愈着迷。开票当天上午,奥巴马与罗姆尼的票数一度不相上下,许多台湾民众透过社群网站表达对激烈选情的紧张,“好刺激啊!”面对堆砌着美丽词藻、无比振奋人心的奥巴马胜选演说,台湾观众相当激奋,甚至也与美国民众一同感到“骄傲”。一位台湾青年就在脸书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听奥巴马的胜选感言,一种对于国家与民主的热爱情怀真的会让人很感动”,这些人带着浪漫唯美的想象,期待着台湾有朝一日也能进入美国这场民主大戏之中。

十八大:难以热议的关键词

再谈台湾人眼中的十八大。此前之所以要花部分篇幅谈美国大选,主要是因为很少有台湾人会单独直接谈十八大。在台湾社会的主要语境中,大陆十八大与美国总统大选总是被相提并论。

在台湾社会,由于长年中学教育、媒体宣传的影响,造成台湾人对大陆政治体制的不熟悉和误解,多数人会将大陆定位为“非民主政体”,自然不太会重视大陆的重要政治动态。对于大陆政治体制与运作方式,台湾多数民众并不了解、也不愿多花心思去了解,搞不清楚党与国家的关系,更不清楚包含“两会”在内的其他重要政治机构职能。因此,最近常听到有人问:“什么是十八大”?“为什么要‘喜迎’十八大”?也遇过人问:“‘中国’的‘总统’是谁”?其实,这些问题更大程度反映的是台湾人对大陆事务的陌生,毕竟两岸壁垒对立超过了60年。

台湾民众对十八大的理解与印象,主要还是来自岛内媒体报道。十八大开幕之后,虽然台湾的报纸上也开辟了专题,但翻开三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与《自由时报》)言论广场,除了少数学者分析十八大及其未来走向的文章,以及少数青年学生讨论台湾如何在“中美两国”的局势变动下找出“小国生存”之道的文章之外,几乎看不到读者投书议论十八大。足见十八大并非台湾社会的热议关键词,完全比不上美国总统大选吸引台湾人的眼球。换个角度来说,台湾媒体对十八大的关注程度,其实也是根源于民众对这件事的态度。相较于岛内的民生事务(例如近来公务员退抚制度的变革),十八大并非台湾民众心中的“大事”,既然民众不甚关心,那么市场导向的媒体也就相对淡化此事。

十八大会议进行期间,对台湾主流社会来说,也像是在看一场戏,一场闹剧。虽然台湾民众与媒体也会讨论十八大,但热衷的却是中共高层的派系斗争、权力竞逐,以及几位高层领导人的个人道德与是非八卦。比起正经严肃的党代会议程,这些私人八卦更能引起台湾民众的兴趣。

就十八大的议论情形来说,将台湾社会描述为“《苹果日报》化”或许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嗅出这段时间的舆论味道。许多从微博中流传出来的“谣诼”,被媒体与有心人士炒作为“事实”加以报道,因为话题性十足,也就成了台湾民众茶馀饭后的聊天主题之一。

台湾媒体的双重标准也在此显现出来──美国大选是光明与正面的,十八大是黑暗与负面的。立场亲绿的三立新闻台,特别制作了十八大特别节目,但内容除了访问国外人士之外,还大量引用了“法轮功”“新唐人电视台”的画面与评论,将十八大与换届选举描绘成一出血腥的宫廷斗争戏。一向作为反共反华先锋的《苹果日报》,则是不断报道分离主义势力如何以“行动”来抗议十八大的召开;同时断言十八大之后的中国,仍有剧烈的派系斗争、持续无情打压人民与社会,“仍然将会是多事之秋”,仿佛中国的未来随时会分崩离析、动荡不安。11月9日的《自由时报》,以社论大肆批评了十八大,文章说十八大期间大陆的人民与社会都受到严格压制与管控,呈现出一片“封天闭地谢党恩”的景象;并呼吁台湾民众要“认清时势”、“把握机会”──“走回亲美日欧民主国家的真正国际化路线,才能免除最终被和平、交流、利益、认同等‘温水’所煮熟的青蛙厄运。”

其实这些媒体对十八大的负面报道,部分反映了台湾社会对两岸经济地位翻转的焦虑。过去,台湾人自豪于经济成就,也习惯于自身在美日经济体系之间的分工角色。面对大陆经济快速成长、台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再加上台湾在东亚经济分工体系的角色转变,台湾人深怕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对十八大的冷淡与敌意,也正是这种焦虑与不安的缩影。

熟悉让人亲近,陌生让人害怕。台湾社会早就习惯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交往,与大陆的交往才刚刚开始,除了民间经济交流之外,其他方面的交流尚显不足。由于今年美国与大陆恰好同时进行换届选举,让台湾社会多了许多话题,但终归脱离不了“美国文明与民主─大陆落后与专制”的刻板印象。这两个星期,台湾社会看了两场大戏,一场是浪漫动人的温馨喜剧,一场则是难以入戏的领导交接剧,对前一场钦羡不已,对后一场冷眼旁观。戏里戏外两样情,恰好看出了台湾社会对两场选举的冷热态度,也看出了台湾人民对大陆与美国的心理距离。看来,两岸之间的交流互信要从经济层面过渡到其他层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原标题:台湾人眼中的美国大选和十八大)

台湾民众热爱美式选举热闹、欢愉的“嘉年华”气氛

责任编辑:张广凯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