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宝:文章“劈腿门”中的媒体暗战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4-03 08:54
文章出轨,“周一见”、“且行且珍惜”成了网络热搜,网友们也开始开动民间智慧头脑“造体”。与以往明星八卦不同的是,文章的这次出轨,既是家庭大事,也成了媒体行业大事。《南都娱乐周刊》虽然在此次事件中占据了“道德高地”,却没有赢得当事人包括网友、同行的大拇指。在陈朝华“周一见”的预示下,腾讯娱乐打破规矩变成了“周六见”,随即各种口水开始在新媒体上喷薄而出,连当事人都自己动手在微博上发布第一手信息,直接将最先爆料的传统媒体架空,新媒体也成了当事人反击的利器。这让本来沾沾自喜的传统媒体瞬间手足无措,明星恩怨变成了媒体恩怨。
文章出轨一事,在不经意间也揭开了传统媒体最后那一点私藏家底,这点家底,在新媒体的攻占中,难以捂着不发独自享用。有论者认为,文章事件再次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也许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抓住机遇,改变运作运营方式是下一步的关键。
也有论者非但不认为纸媒完败,反倒觉得这给纸媒跨媒体内容营销指明了发展道路,也将对传媒营销今后运作运营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为了梳理这场“劈腿门”中的新老媒体暗战,笔者特此摘录一“正”一“反”两篇文章,以资读者参阅。
“周一见”终于成了传说
陈方
(《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
一个男人在愚人节的前两天当众宣布出轨了。因为他是知名的艺人,塑造过好丈夫、好奶爸的角色,而且他还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口口声声说过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有个好老婆之类的甜言蜜语。再加上他是在老婆怀孕期间出轨的,错误的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段里,这个荧屏中的好男人、现实中的坏男人最终被千夫所指,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拿他做文章。
出轨的文章就是一块唐僧肉,围观的公众和爆料的媒体恨不能狠狠咬上几口。出轨是不道德的事情,不道德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以“你是公众人物为由”无限放大,哪怕他殃及到无辜的女人和孩子?在一些八卦情事上,媒体总喜欢摆出“记录者”的姿态,以单纯揭露真相为名扮演道德卫士的角色。现实中,哪怕是在电视剧中,面对出轨丑闻,那些友善的知情者都希望当事人低调处理,低调中还有斡旋回转的余地。可惜在媒体眼中,我们只有真相,真相之外,管他天崩地裂。
无论你能披露多少“真相”,只要当事人不为你走心,你看到的在一起时的缠绵与幸福,分手时的悔恨与痛楚,都只是别人愿意表演给你的内容而已。冷暖自知,舆论暴风眼中的秘密,也只有当事人清楚。八卦者看到的仅是八卦,娱乐者见到的只是娱乐。好在,这一场劈腿门中,我们也看到了新旧媒体话语权之争的汹涌暗战。
文章发布的道歉微博,随后又发微博质问媒体人
“周一再见”与“周一不见”
《南都娱乐周刊》的执行主编谢晓3月28日(周五)晚发布了一则微博暗示周一有重磅新闻,“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直到下班心里才松一口气……请相信此报道绝无任何阴谋论,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路还长,祝你们今后能走好!”
“周一见”随即在新浪微博生成热门话题。第二天,即周六早晨,该刊总编辑陈朝华也在微博上抛出烟雾弹,“据说,昨晚网友评论的热词分别是:周一见。挺住。大仇已报。诸事不宜……网友之中,太多八卦高人!”在陈朝华先生发微博之前,其实很多网友都已挖出故事的主角是文章和姚笛。
一场口水盛宴开始在网络上发酵。虽然还没有呈现完整的剧情,但劈腿门的梗概网友大概已能猜测一二。零星的碎片拼图显然没有打击到传统媒体对此桩劈腿门独家掌控的自信,之所以敢放风“周一见”,一来受出版周期所限,二来传统媒体也自认为在深度内容报道中,碎片化的网络传播根本不足为惧。
可惜“周一见”的坚冰被周六中午腾讯娱乐独家发布的文姚合影击破了。腾讯娱乐独家发布文姚合影,配文称:“刚刚迎来第二个孩子的文章,日前撇开还未满百日的次女和妻子马伊琍独自赴深圳约会,约会的女主角正是曾和文章合作过《裸婚时代》的姚笛。”
传言已经证实,被“周一见”折磨得百爪挠心的网友,他们的好奇心此时已经转为愤怒,讨伐渣男和小三、慰问马伊琍的声音开始弥漫网络。网友们为出轨的男人而愤怒,掌握着独家资源的传统媒体也开始愤怒,只是他们愤怒的对象有所不同。在腾讯娱乐的抢发图文视频之后,陈朝华发了一条后来删除了的微博:“故事是这样的:A和B分别拍到了C,B把消息透露给C,C急了,求情,拟买图,B先答应了,但条件是搞定A也不发,结果公关A未遂,微博上各种不靠谱剧透蔚为热点,B见状,不管事先周一见的约定,抢先发了他们目击的那部分。A的图,据说迥然不同,更关键,更值得期待。”媒体人罗昌平援引多位实名认证的博友指明,A是南都周刊,B是腾讯娱乐,至于C,你们懂的!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看,此时的重点已经不再文章如何劈腿上,而是A和B之间的恩怨。
A和B之间的故事会让我想起同城不同媒体间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故事。一些政府部门召开一些发布会会邀请同城不同媒体参加,如果A媒体的记者和B媒体的记者私交甚好,有时候A记者因为当天没有写完稿子,如果稿件本身没有时效性,会和B记者商量,能不能晚一天发稿子,这样便可以保证同期见报,A媒体的领导便不会责怪A记者漏报新闻。反正都是无关紧要的通报,迟一天早一天都无所谓,B记者往往会卖个人情同意A记者的请求。可惜“文章劈腿”这样的新闻太重要了,尽管A和B的记者可以私下约“周一见”,但A却在微博造势,把故事主角都提前扒了出来,这个时候,B如果还抱着“周一见”不放,自己记者拍的独家消息会不会失效?
无论“劈腿门”如何无聊,但了解大众趣味的媒体知道,这样的“重磅新闻”一旦彻底抛售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媒体是信息传播机构,不是人情交际场,“非正式”的承诺是靠不住的,一旦一方有风吹草动,另一方绝对要见机行事。一张红本还约束不了婚姻里的责任,何况只是“非正式”的信诺?在自认为重大的新闻面前,对于职业媒体来说,抢时效比“守承诺”更重要。
等周一南都娱乐发行时,地球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周一已不必见
“行业大事”与“明星家事”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南都娱乐周刊》不是非要“周一见”么?好吧,文章干脆打破你“周一见”的威逼。周一零时刚过,文章发表微博《致#周一见#》公开承认出轨事实:“我文章,在生活中写就了一篇大错的文章。我辜负了马伊琍和孩子,辜负了家庭,辜负了丈夫和父亲的称呼,辜负了所有人对我的期待……”几分钟后,沉默已久的马伊琍也开腔:“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且行且珍惜”体瞬间开始流行。
与“娱乐记者的苦守、狗仔队员的跟踪、专业拍摄与制作”等独家内容相比,文章马伊琍的微博公开回应这才算是最有爆点的独家吧,可惜这些内容不是传统媒体传播给公众的。短短一天时间里,文章《致#周一见#》的那篇微博被转发120万,评论180万,点赞77万次;马伊琍的短短回应,转发67万次,评论100多万条,点赞200多万。文章马伊琍的这两条微博的转发评论量,也远远超过了王菲李亚鹏的分手宣言。
事值此时,周一,自然已不必再见。当事人的回应,已经彻底满足了围观者的期望值,劈腿门的信息已经被释放完毕。在这一链条中,当事人的回应没有选择传统媒体,这确实是传统媒体的无奈,也是悲哀。
原以为劈腿门至此不再跌宕。《南都娱乐周刊》的谢晓在3月31日晚接受腾讯微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他们追踪报道文章婚外情的幕后情况,谢晓还说,“当事人文章都说了不恨我们,是感谢我们让他跌倒在今天”。“感谢”的话刚落没多久,几个小时后,文章便在新浪微博中发飙,“@陈朝华 @谢晓两位领导,我错了,全是我一个人的错!你们都为人父母,请问何时可以结束?要玩跟我玩,别涉及任何人,我陪你!我贱命一条,陪你们到底!”这一条怒吼的微博又瞬间刷屏。
原来只觉得劈腿门中只有新旧媒体在争夺话语权,不曾想新媒体也成了当事人反击的利器。终于有网友拿一段绕口令概括了劈腿门中的传播尴尬,“媒体非要拿文章的文章做文章,文章偏偏不让媒体拿文章的文章做文章,不知是媒体拿文章的文章做了文章,还是文章借媒体拿文章的文章做文章做了文章?”
“周一见”终成传说。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都在规劝,“公众人物固然需要让渡一些隐私给公众的知情权,但如果不涉及公众利益,只制造一点娱乐的泡沫,又何必穷追不舍?周一,本不必见。”
与出轨的家事相比,传媒在劈腿门中的暗战,以及传统媒体呈现出的尴尬才是大事。前者只是家事一桩,而后者却是一个行业的大事。至于试图要明星承担起社会责任榜样的使命,我们也就别奢望了。从当年臧天朔吸毒,宋祖德说“他为青少年树立了负面榜样”被人嘲笑起,有理智的人就没再把演艺明星当道德标杆了。他们毁掉的不是道德形象,而是经纪公司为他们打造的角色形象。所以,明星的家事,我们可以少操点心,如何对抗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这才是大事。
这也算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对文章劈腿门的一点侧面反思吧。
(本文原载于腾讯大家)
“周一见”纸媒给新媒体上堂课
林宸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Emory大学市场营销系博士)
中国网民们从没有这样期盼过周一。文章同学凌晨回应出轨事件的微博刷新了中国社交媒体网站纪录:仅用了14个小时就突破100万转发和300万互动量。#周一见#和#且行且珍惜#分别以800万和1200万话题量成为2014年娱乐圈最热词汇。微博让明星私事变成了一场网民群体性狂欢。
为什么要关注这次微博活跃度最高的历史性娱乐事件,不只是因为明星,出轨,小三,怀孕,偷拍这些中国特色关键词,更重要的是新老媒体同台唱戏优势互补。我非但不认为纸媒完败,反倒觉得这给纸媒跨媒体内容营销指明了发展道路,也将对传媒营销今后运作运营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我暗自揣想,文章可能还觉得有些冤枉,不明白为什么这次闹得甚至比王菲离婚还要轰动。不就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吗?娱乐圈分分合合本是家常便饭,论知名度和在娱乐圈的地位,文章马伊琍,远不及王菲李亚鹏,姚笛更是半红不紫,甚至事情闹出后还被误认为是姚晨。
陈朝华回应文章微博
二线明星几张捂得亲妈都认不出的偷拍照,却掀起了娱乐圈从2008年艳照门以来的最大风浪。这标志着娱乐话语权由传统媒体广播型(broadcasting)到论坛型(天涯08年艳照门过后),再到现在的自媒体社交媒体互动型的下放转变。而之所以此次事件有如此的传播广度和热度,除去文章本人之前在媒体树敌过多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新老媒体表面争相放料竞争,实则共同促成一场跨媒体内容营销双赢案例。
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发展。正在大家还沉浸在马航事件(以及对报道马航事件中新老媒体表现的讨论)中时,3月29日早,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陈朝华发表微博称:“据说,昨晚网友评论的热词分别是:周一见。挺住。大仇已报。诸事不宜……网友之中,太多八卦高人!”暗示此次的事件主角是文章姚笛。
“周一见”,再次放大了互联网时代媒体八卦的及时效应,分明是周一见报的新闻,内页内容被翻拍上网提前曝光。一些绯闻视频周六就被腾讯发布了出来,将此事的来论去脉讲的清清楚楚。而文章和马伊琍分别在31日0:04分和0:07发出的两条回应微博,而文章还用了专业的粉丝头条,微博来源显示来自“WeicoNote。纹章笔记”。网络讨论瞬间达到高潮,一小时转发突破30万条。网友在痛骂文章心疼马伊琍同时,没有忘记调侃为南都点蜡,新闻已经成为旧闻,没有了时效性,纸媒真的就这样完蛋了吗?
我看未必。一个周末的时间差,玩的是“饥饿营销”。
一是充分吊足了观众胃口,网友们在等待媒体爆料的同时,也在自行挖掘着之前文章、马伊琍和姚笛三人各种互动中的蛛丝马迹。文章姚笛参与综艺节目的截图,文章曾经发过的微博,马伊琍早年的采访等等均被重新曝光。网友们的成果又被网媒转载,更加扩大了事件影响力。
二是“周一见”背后,是南都、腾讯、搜狐娱乐与明星公关团队之间利益的博弈。其实南都刊登出来的偷拍图并不劲爆,倘若大家眼巴巴干等到周一,恐怕还真有“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这其中自然有公关团队的努力,但是如果不是各路媒体的竞争放料使得关注持续化最大化,南都自己本身并不足以将话题炒热。这也是为什么南都主编选择了把“周一见”的鸣枪开在了自媒体微博——纸媒在有意把战火往新媒体上引,因为在那里,火才会烧得更旺。
三是纸媒依然有新媒体无可取代的专业性权威性优势。在马航事件中,新媒体固然可以做到最快,却也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真正的采访团队报道依然要依靠传统媒体。南都执行主编谢晓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因为在这个大院里,我们成为了越来越敢发声且能发声的媒体。不能自由驰骋的媒体即便拥有无数个按键,发出去也一定被屏蔽”。不要忘记,这期的南都封面上还有“彭丽媛低调的优雅“,这样排版的深意,怕是文章团队花多少钱也买不下的。
那么新老媒体可以从这次交战中学习到什么呢?
首先,微博的功能是自媒体发布加传播平台,而纸媒传播性降低,更多的是内容供应商(Content Provider)。这决定着新老媒体的定位和运作方式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相反可以实现互补双赢。这就像十几年前零售业大讨论电商是否会冲击线下实体交易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线下商家如果不积极展开与线上的合作的话,只会死得更快。
如今面临着一问题的,是传媒业。早在2009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就刊登了“怎样拯救报纸”的专版。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为纸媒定下死亡日期:“2044年传统纸媒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电子版,新媒体,各种对传统媒体市场的蚕食让媒体人十分紧张。而我在《Marketing Science》营销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通过经济模型论证指出,纸媒虽然自身的价值有所下降,但是如果和新媒体合作,反而会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utility)。
实际上,纸媒和互联网建的合并收购也已渐成风气。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佐斯以个人身份买断。互联网正在改变新闻业的几乎所有元素:缩短新闻更新周期,传统上可靠的收入来源受到动摇,新的竞争也在上演。
其次,新媒体的讨论量(buzz)往往受负面性和非理性干扰,不能作为价值评断的依据。营销研究表明,负面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通俗点儿讲,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也是为什么微博在报道负能量恶性事件时活跃度最高(而不是微博专爱传播报道恶性事件)。对文章事件的讨论里,关键词也是多以“出轨”,“渣男”等负面词为传播介质。
最哭笑不得的非理性,体现在A股市场。伊利股份不知是不是由于和马伊琍同名,开盘即暴涨。网友戏称“我们都在声援马伊琍!!如果你也是个爱过的女人,如果你也痛恨硝小三,今天,请你购买伊利股份!”实际上李天一进去的时候ST天一跌停,奥巴马连任的时候澳柯玛直线拉升,Twitter还没上市和它代码相似的公司先涨停。所谓股市神逻辑坑死你没商量,更反映了从营销到资本市场的一种非理性传播。新媒体需要的是讨论量和速度,而传统媒体最需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客观、理性的报道运营机制,有别于新媒体,才能不被新媒体吞噬。
最后,传统媒体应该打破固有思维,积极转型创新发展自有阵地。南都主编发博说“很多人在惋惜收费的南都娱乐APP没提前更新,让网站把周一见变成了周六周日见,白损失可观的电子发行收入。可是,真的那样做了,习惯在免费娱乐新闻中以道德优势狂欢的网友,有多少人真会付费而且尊重版本不以自己的方式分享出去?还有多少人会因此大骂杂志借机生财? ”
传统媒体对推行电子版App版的种种顾虑,《华尔街日报》也曾经历过。1997年,《华尔街日报》对网页版实施在线付费阅读,十多年后,《华尔街日报》数字版付费订户已经超过50万。2011年3月,《纽约时报》启动“付费墙”(paywall),读者支付15至35美元不等的月费,才能阅读该报网站的大多数内容。
技术上,2012年,英国剑桥的Novalia公司推出“交互式新闻纸”,并在上面印刷上“按钮”。当读者按下“按钮”的时候,报纸就会播放音频读出纸上的文字。同时,“按钮”上面还集合了“分享到脸书”、“故事评分”和“排名”等交互功能。通过交互式新闻纸,纸媒可以统计用户的点击量和成交时间,这为出版方和营销部门提供了绝佳的分析数据。
更为聪明的纸媒学习按照媒体自身的反应灵敏速度来决定新闻发布的先后次序。以道琼斯旗下的新闻平台为例,第一个报道的是华尔街日报的移动APP和新闻网站,其次是CNBC电视台,然后才是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纸质版、《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最后是Factiva商业资讯数据库。
这些数字技术,盈利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的帮助传统纸媒面对数字化带来的冲击。
周一已过,传统纸媒也许不会像迈耶所说的那样“死亡”,但它必须“且行且珍惜”。
(本文原载于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