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孙正义,谁真正实现了梦想?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3 15:40
如果以钱来衡量,阿里巴巴美国上市造就的最大赢家,莫过于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作为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这名韩裔日本人持有阿里巴巴34.4%的股份。十四年前,孙正义在阿里巴巴身上投下的2000万美元已经暴涨至约580亿美元,回报率数以千倍。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孙正义在马云之前就已经涉水中国互联网,并期许用他的日本经验占领中国互联网高地,但这个梦想没有达到。
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
孙正义当初提出3000万美元的投资,马云只要了2000万
一说起孙正义与马云的相遇,人们总会说起那段被浓缩成“6分钟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俨然成为孙、马之间“枭雄惜枭雄”的经典桥段。但我们都知道,投资并非儿女情长,更非感情用事,随着孙正义与马云在公开场合曝光次数的增加,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的细节也逐渐为人所知。
1999年,由于对UT斯达康的成功投资,孙正义开始关注中国互联网市场深不可测的发展潜力。1999年10月,孙正义的软银集团在中国部署的中国软银基金的筹备进入尾声,孙正义便来到中国,请摩根士丹利帮忙安排甄选一批资质不错的互联网公司会面。
作为摩根士丹利亚洲互联网研究公司分析专家的Sunil Gupta想到了马云。在孙正义与马云会面前不久,马云及其团队刚获得来自高盛的第一轮500万美元的注资。根据公开报道,一位接近马云的知情人士坦言“这次见面前,马云觉得并不缺钱,之所以还是决定去见见孙正义,盛情难却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在两人会面之后,马云团队获得了孙正义及其投资团队的初步认可,但孙正义的团队并未立即与马达成投资协议。在圈定马云及其阿里巴巴的团队为备选后,软银中国基金负责人薛村禾开始对阿里巴巴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完成调查回来后,薛村禾向日本软银总部上交一份报告,强烈建议要投就只投马云一家。薛村禾,现在是软库中国控股公司的总裁,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学位,早年在美国DGM&S公司担任工程师,曾是UT斯达康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多年的互联网行业背景及互联网经验。薛村禾的意见促使孙正义叫停之前与另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投资合作,开始重新审视与马云团队的合作。
马云和孙正义在美国纽交所庆祝阿里巴巴成功上市
2000年1月,距离上一次的“6分钟”会面两个多月后,孙邀请马云前往日本,直接提出投资阿里巴巴3000万美元的计划。而根据公开报道,当时的马云觉得3000万美元太多,只要了2000万美元。但随着阿里巴巴业务的发展,尝到甜头的软银又在2004年追加了6000万美元的投资。
孙正义押宝中国互联网
回顾孙正义的投资史,人们不难发现:上世纪末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在美国发端时,孙正义便在美国投资了大批互联网公司。早在1996年,孙正义向雅虎投资1亿美元。雅虎上市后,孙正义仅仅抛售5%的股份就获利4.5亿美元。
对美国互联网投资的成功使得孙正义回到日本后成立了雅虎日本公司,其中软银对雅虎日本控股51%,雅虎日本继而成为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此后,孙正义将投资视线转向中国和印度市场的互联网公司。
孙正义曾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谈及在中国的投资经历,他说:我觉得我很幸运,确实中国人都给我带来了好运,因为雅虎的杨致远是华裔,马云也是中国人。孙正义更称他们的家族在23代之前也是中国人。
如此强调与中国的关系足见孙正义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高度重视。当时,谷歌、亚马逊、微软已经获得了欧、美互联网和PC互联网领域先机,留给软银的机会并不多。孙正义因此判断具备后发优势的中国将成为互联网创新与应用中心:以前是西风压倒东风,接下来将是东风压倒西风,孙正义将宝压在了东风上面。
进入中国后,孙正义通过软银集团染指的中国企业包括UT斯达康、新浪、网易、携程、分众传媒、阿里巴巴、当当、盛大、淘宝网、博客中国、千橡集团、完美时空、顺驰不动产网等。
2003年,陷入危机的盛大获得软银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领域单笔最大投资。正是由于有了这笔启动资金,盛大网络得以通过其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网络游戏《传奇世界》奠定现在的基础。投资盛大也为孙正义带来巨大收益:盛大在2004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从11美元的发行价一路攀升,最高曾达到45.40美元,软银持有的1350万股盛大股票对应的价值高达6亿美元,是初始投资的15倍。
细数日本孙正义的投资,成功者有之,失败的案例也有之:博客中国、碰碰网、8848、263、美商网等都是孙正义试水中国互联网所交出的学费。其中让孙正义始料未及的一次失败来自陈一舟的千橡集团。随着微博、微信在中国的兴起,软银2008年投资千橡集团4.3亿美元,获得约35%的股份。但孙正义没料到的是,在微博、微信的冲击下,千橡集团旗下的猫扑社区和人人网竟然毫无招架之力。
马云和孙正义,谁实现了梦想?
孙正义多次公开透露,软银集团投资了全球800家公司,大约有一百家公司是破产了,但有700家公司生存了下来,这生存下来的700家公司中又有一百家获得巨大成功,而100家获得成功的公司中最让孙正义自豪的无疑还是阿里巴巴。
但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阿里巴巴也是让孙正义最有挫败感的公司。
作为一个具有投资眼光的实干家,孙正义曾斥资200亿美元收购面临破产的日本沃达丰,孙正义自信:“移动互联网是我对接下来的10年、20年之内所压的巨大赌注”,更豪言“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赌注,如果你比竞争对手更为激进,那么你的市场占有份额就会提升。”之后孙正义动用一系列改革举措兵行险招让沃达丰重获新生,被日本通信界称为“营销天才”,但孙正义的营销手段,哪怕是其理念却并没有能渗透阿里巴巴。
孙正义和马云也曾“失和”
有不少投资分析人士指出,投资阿里巴巴15年,孙正义、马云对外是好兄弟,内里却不少分歧和矛盾。2011年的VIE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当时,马云和管理层单方面终止“协议控制”,支付宝与软银、雅虎不再有任关联,而软银和雅虎并不甘心被踢出局。雅虎指责马云的行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引发媒体对马云口诛笔伐。但最终VIE事件还是以马云完胜结束,对此马云一直认为他做了不完美但正确的事。
“VIE(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在这里需解释一下:中国互联网企业A,想要去海外上市,就需要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审批,背景是我国法律对于外资股东介入国内的互联网产业的限制。根据2011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产业保留在“禁止目录”当中。企业A便想出个办法:在海外成立一家壳公司B,B(或者通过其在国内设立的全资子公司C)与内资的公司A签订一份几十年的协议,将A所有债务和权益都转给B,B以此在海外成功上市。VIE的产生实际上是绕过中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将持牌公司与上市公司表面上剥离开来。目前在海外上市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采用该模式,包括新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
VIE事件背后的矛盾在于: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创始人、管理团队觉得,这个公司是我们干起来的,不可能跟我们没有关系;孙正义却觉得,我们是出资人,是老板,你是打工的,最多算个管家。最终,VIE事件以马云完胜、孙正义让步,合作继续结束。孙正义认可了一件事:在阿里巴巴这个中国商号里,东家说了不算,掌柜说了算。但这件事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商言商,马云和孙正义都是企业家,确保阿里巴巴和支付宝健康发展,继续创造利润是共同的目的。当时,马云如果坚持VIE,支付宝则拿不到牌照,未来申请的过程也将漫长且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马云选择把VIE先放一边,先将股东软银和雅虎的利益先放一边,虽然引发一场轩然大波,但在整体上和长远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
有专业人士评论认为,马云这样做,实际上动用了其个人的信誉,及其与软银和雅虎之间的基本信任。2011年6月20日,软银董事长孙正义表示,“我们(阿里巴巴和软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将很快就支付宝股权转让事宜达成协议。这意味着马云最终与孙正义谈判成功,也证明马云的选择是理性的。
此次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再次引发人们对孙正义的关注,以及对阿里巴巴控股方背景的担忧。孙正义未来会如何通过他的受益来影响阿里巴巴,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孙正义与马云这样一路走来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家,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淘金,孙正义的梦想实现了;但占领中国互联网高低的梦想,似乎孙正义让给了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