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宝:“落叶季”非主流情怀指南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2-05 16:40
一场雨,吹落了一地梧桐,催熟了各类青年。一夜之间,朋友圈被灿然的梧桐叶刷屏,我甚至听到文艺中年感慨“为什么总感觉是一夜落下来的?”好不容易不发自拍照了,但看着大家仿佛是被时光砸中脑袋、恍恍惚惚察觉了秋去冬来的样子——就让人捉急。
见过多少次梧桐落叶,又写过多少文章,怎么依旧如此多情?要治治这伤春悲秋的季节病,只好从源头说起。
落叶虽好,可不要表错情哦
此梧桐非彼梧桐
“文艺”不是现代人的专属,翻看古诗,梧桐能排上“最佳抒情对象”前三名。“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被称为“凤凰木”的梧桐被作为高洁的代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契合了恋人间的脉脉爱意。“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平添顾影徘徊的凄清。
先别得意和古人要想辉映啊!他们所说的梧桐可不是眼前五大三粗的法国梧桐。不用说“梧桐”不对,甚至“法国”一词也是以讹传讹。这个误会源于上海人的想当然,上世纪头两个十年法国人将这一树种引种在上海法租界内的,没太搞清楚情况的上海人见这树叶子挺像梧桐的,就把它的原产地“设”在了法国。
通常所说的“法国梧桐”学名叫“二球悬铃木”,这种浪漫不足的名字,只能指望卖萌来凑了。悬铃木常见三兄弟,分别叫一球、二球和三球。“球”即是悬铃木的果实,二球由一球和三秋杂交而成,并非自然生的物种。二球悬铃木很可能是西班牙人首先培育出,但是,真正大量种植它的却是英国人,如果非要找个归属,也该称它“英国梧桐”。
按照白居易的描述,古人看到的梧桐大致上是“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一望便知不是街头遮天蔽日的玩意儿。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干无节,树皮平滑翠绿,向上直升,高擎着翡翠般的碧绿巨伞。这样清新淡雅,才担得起自诩高洁、顾影自怜的诗人心啊。
这就是古文中的“梧桐”
此事无关风与月
上面还仅仅是是抒情搞错了对象,捉急的是,说人家“一夜间”落叶可真是冤枉了!
作为常见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分支点高、环境适应力强,加上春花夏荫秋实冬枝的景象较之常绿植物更加丰富,让它在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多个城市扎根下来,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都市景观。
梧桐看似一夜间飘零的景象,实则酝酿了有数月之久。作为植物,若为生命故,万物皆可抛。夏至之后日照时长变短、温度逐渐走低,用于光合作用的树叶变得累赘了,富含水分的树叶组织还可能在严冬中冻结。大冬天的,还是保命要紧。植物为越冬“保存实力”,落叶首当其冲。
如果从细胞结构来看,叶子掉落就是植物器官的脱落过程。春天长得这么皮实的叶子,怎么秋天就簌簌地往下掉呢?这关乎脱落的“伤口”要怎样形成。脱落前叶柄与树枝相连的末端形成离层,叶片行将脱落之前,离层细胞衰退、变得中空而脆弱。随着温度和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变化,叶柄只靠维管束与枝条相连,在重力与风力等的作用下,维管束折断,于是叶片脱落。整个过程中乙烯、脱落酸、生长素等激素在植物体内受到低温等外因影响,促进了整个离层的形成以至于最终的脱落。这么复杂的成因,文青们就别再怪罪一阵风、一场雨的了。
叶子末段形成离层
写到这儿,相信“落叶季”的诗情画意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如果你身在上海,今年11月17日起,“落叶不扫”已经在武康路(复兴西路至淮海中路路段)、余庆路(整段)、湖南路(永福路至武康路路段)、复兴西路(高邮路至武康路路段)4条路段开始实施了。带上文艺、清新、小确幸,撂下上面这派大实话,感受一下这里满满的恶意吧!
上海陕西南路上的落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