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与僭主政治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6-29 09:04

张晓波

张晓波作者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编者按:关于东汉末年军阀以及曹魏政权合法性问题,本站已经连续发布张晓波《汉末的军阀与国家》以及叶攀《论曹操及“禅让”》,本文为张晓波对叶攀的回应。

我对曹操的看法,他当然是汉末的雄主。但曹操是不是军阀或者僭主,这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主公”,这是曹操部下对他的看法,而不是“君主”。这表明,部曲与曹操之间,是人身依附关系,这个“曹魏”军政集团,是效忠于曹操个人的,而不是汉献帝。在曹操平定冀州收附荆州之后,曹操集团在北方,它与名义上的东汉王朝重叠了。汉献帝威柄旁落,生死亦由曹操。公元214年,伏皇后与父付完谋诛曹操,事泄,曹操令歆勒入宫收后:

后(伏皇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三国志·武帝纪》)

很难说伏皇后谋诛曹操,汉献帝是否为知情。这一事件,发生在赤壁之后六年,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在中国腹地的北方,皇权被权臣覆盖,曹操已成僭主。但曹操仍不是“皇帝”,汉献帝生死不由己,却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在这里,古典政治就产生了一个理论上的困境,如何解决类似曹操这样的僭主与君主的关系,东汉末叶最后十余年的政治状态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能通过简单的“经济决定政治论”就能解决的。

整个东汉的政治形式,豪强地主当然是这个王朝支柱。东汉王朝的政治权力,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处在的不断被豪强分割的状态,甚至于举孝廉的官僚选拔形式,最后也沦为了豪强地主进身之阶的政治程序。所以,当东汉崩溃的时候,王朝以军阀割据的方式解体,吻合整个东汉的发展脉络。但这并不是说,战乱中兴起的军阀就可以“合法”地取代原先王权。如果它是“合法”的话,袁术“三公四世”,又系嫡出,称帝这种冒进举动,也就不会导致人人得而诛之了。同样,曹操即便统一了“北方”,它仍然是不合法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曹操书,俯首陈臣,劝曹操称帝,曹谓,“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在“篡乱”这种大是大非上,曹操是相当清楚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权势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政治论”。

曹操统一中原,怎么完成王朝交替?从实力与形势上来说,是势所必然,但不是理所必至。完不成王朝交替,对于曹魏集团来说,它的统治就没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僭主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是无法立足的,它迟早要被新起的力量清君侧。所以曹魏集团必然要王朝更替,而手段又只有禅让与征诛两种手段。正如叶攀所言,赵翼对于王朝更替的说法,是归纳,而不是规范。不过,历史本身根本不存在王朝更替的规范。禅让与征诛这两种形式,也确实涵盖了王朝时代所有的朝代更替模式,所以它是有说服力的。对于曹魏来说,也只有二选一。而在这个二选一之中,毫无疑问是“禅让”。征诛者,吊民伐罪,这显然与曹魏“挟天子令诸侯”起势的历史实情不符。

“禅让”,对曹魏来说,是掩人耳目的不得已。这个举措,开创了中古历史一个相当坏的恶例,它打破了政治的连续性。这种政治连续性的割裂,导致的结果,起码有两个层面。

第一,后续王朝不断地颠覆前朝,政治动荡速度急剧加快。新的僭主与权臣,以曹魏的办法来对付旧君主,篡乱频仍,就是政治轨道之内的事情了。对比之下,东汉中后叶的皇权,是在宦官与外戚之间不断转移,它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围绕皇权本身的斗争,其结果终究不至于引发大规模的内战;而曹魏之后的格局,就显然不同了,皇权与臣权不断争斗,“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不等于说天下太平,只不过暂时制衡罢了,最终的解决办法,基本不落内战一途。

第二,国家分裂的态势加剧了。既然唯一合法性的来源不再有效,分裂也就合法了。不同的军政集团无法获得妥协之时,只能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上述两种格局,是汉末至于隋兴四百年的基本态势。

反过来说,在这一时间段内,寻求政治上的统一,寻求维护王权,始终是各种分裂力量的共识。南北朝之所以长期割据,与外族内侵有一定关系。但这也不能排除南朝,尤其是东晋与宋的统一愿望。而对于北朝来说,包括前秦、北魏,乃至后来是隋,重新完成统一一直是政治的核心。在分裂与篡乱之中,反而可以看出一种更为清晰的政治动力,这是各方面都在寻求的,追求政治的连续性与国家的完整。

分裂与僭主,不是常态,是变态。也就是说,即便承认豪强地主、门阀世族是一股内在的割据力量,它可能潜在地成为中央政权的对抗性力量,但这决不能认为,他们必然支持军阀割据。相反,军阀最终是损害他们利益的。在汉末这样的乱世,如审配支持袁绍、荀彧支持曹操、糜竺支持刘备的前提条件,是王纲解钮。东汉王朝崩溃,他们支持新兴的政治力量,为眼前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寻求保护。但更长远来说,他们并不是在支持军阀割据,而是寻求政治上的整合。只有他们支持的军政集团完成统一,完成国家整合,他们才不至于生活在动荡之中。这是曹操能够在十余年间统一北方的背后推动力。

分裂、军阀、僭主与政治整合,这些的关键性的难题,都是东汉崩溃带来的,但怎么收场,却十分困难。曹操是汉末雄才大略的人物,同期的军阀与曹操相比,如燕雀比之于鸿鹄,然曹操虽然统一中原,却不能一揽子解决东汉崩溃之后的国家整合问题,也不能为曹魏替代东汉提供政治上的合法性。

在此,我认为曹魏的问题在于,如果它在完成统一国家行“禅让”,或许对曹魏篡夺的诟病,可以减弱。它或许也可以开启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大一统王朝。但曹操在208年败于赤壁,实际上已无能力统一。而在北方,其僭主的身份又长期受到宫廷政治阴谋的威胁。董承、伏皇后等谋诛曹操系列事件,表明了曹操僭主身份的危险性。及曹操死,曹丕之权势,非出自军功,而出自世爵,显然不敢将自身摆在一个危险的位置上来等待遥不可及的大一统。

最后谈谈北方两大集团的人才问题。当时能够解决北方统一的两大军政集团,其一是袁绍,其二是曹操。从单纯的军事实力上来说,袁绍是稍优于曹操的,但不具备决定性优势。曹操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重新统一,他有政治优势,同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儒术兼备、兵法杂揉。在这里,是否可以将曹操的人才优势归结为他控制了颍川呢?最简单的道理,荀彧、郭嘉这些曹营中的顶尖智囊,在初期是希望入袁绍阵营的,但最终又脱离出去了。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类似荆襄士人集团,他们依附于刘表,但当刘表死之后,这个集团在选择上就分裂了。有随刘备入川的,有入曹魏阵营的。所以,士子的政治选择和地域,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我们不能简单认定,古典王朝时代,就是个封闭的时代,人才没有办法流通。

责任编辑:唐绪回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