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森|中美关系再出发——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3-20 17:10

张智森

张智森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智森】

写在前面

3月初,笔者受邀出席了由上海长宁区侨办与侨联主办的中美形势报告会,主讲人是复旦大学教授倪世雄,演讲主题是中美关系40年回顾及再出发。

笔者常住澳大利亚,一直见证幷研究澳中关系。长期以来,澳中关系跌宕起伏一直受到中美关系阴晴圆缺的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所以笔者十分关注中美关系走向。这次有幸聆听倪教授剖析及里,深入浅出的中美关系讲解,对于我们在中美逐鹿的大背景下探究把握中澳关系,很有启示。

倪教授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经担任钱其琛外长的翻译。中美建交后,他与其他三位学者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者,在哈佛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先后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倪教授毕生为促进中美关系奉献智慧才华,如今近80岁高龄还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活跃于学术研究。演讲中,他真情流露告诉与会者,他对亲身经历参与及目睹见证的中美关系有特殊的感情。中美关系好时十分高兴,关系遇到困难就非常担忧。这里笔者摘要综述倪教授本次富有感染力、高水准演讲的主要内容。

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与时间节点

开场伊始,倪教授告诉大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认为,中美对抗应该结束,应该寻求关系正常化及合作。毛泽东、周恩来等及时把握机遇,积极响应。1972月2月21-28日,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在上海锦江饭店,中美上海公报出台。1978年12月15日,中美第二份公报中宣布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中国改革开放与中美建交的关系

   在中美紧锣密鼓筹备建交的同时,1978年11月10日-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会议形成决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5天之后,12月18日-22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标志改革开放正式开始。

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与中美建交这两个事件几乎在同一星期里发生。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事实证明两者之间相互激荡,互为条件。中美建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是中美建交的必要前提。

过去40年里中美关系经历了巨大变化

中美建交后的40年里,两国关系变化巨大。建交之时,中国在美留学生至多几千个,到2018年,全美大约47.3万中国留学生;两国商贸从24.5亿美元到如今5700多亿美元;建交之初中美没有直达航线,现在中美航线60多条,每周有500个直达航班;每天有1.35万人次往返中美之间;40年前中美几乎没有对话机制,如今大概有100多个对话机制。

建交后的中美关系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 1979-1988 )初步发展的阶段:

从1979年1月邓小平去美国访问开始,在这个阶段里中美关系发展比较快。 这个阶段是中美关系初步发展的10年,为中美关系打下了基础。

(1989-1999)大起大落的阶段

这个时期风云变幻。1989年的6.4事件后中美关系经历了4年冰冻停顿期;1993年出现恢复迹象。1995年李登辉访美,又触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1996年,克林顿提出了“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入联合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的政策)。1997-98年间,江泽民访美及克林顿访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以致提出过于乐观的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然而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关系再次急转直下。

(2000-2009)平稳发展的阶段

经历了过去10年的大起大落及磨合调适,21世纪初头10年的这一阶段比较平稳。

(2010-2019)起伏跌宕的阶段

进入这个时期,平稳发展的势头没有了,中美关系又进入了波折起伏的不平稳期。但是中美之间还是保持了以下4个特征:

1.中美高层保持密切接触。2017年有11次首脑电话,2018年是4次。

2.中美外交保持战略对话。战略合作对话继续,对话2个变成4个。

3.中美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地区及全球问题上,而双边合作受到很大影响

4.中美民间保持频繁往来。

当今中美关系变化的背景及现状

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里一直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标志性变化引发了美国国内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警惕,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出现全面的恶化。对如何应对迅速崛起且对世界发挥作用的中国成为美国精英面临的严重担忧。美国认为,中国崛起对他们不是好事,因为这将威胁到美国在亚太领导地位,进而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所以中国将成为美国的主要威胁。从此中美关系越来越朝着不平稳方向演进。特朗普上台后民粹主义上升,情况变得更为严重。

以前美国的最大威胁是恐怖主义,还有朝鲜与伊朗。现在变成中国是主要威胁,俄罗斯则是陪衬。不久前,中美关系定位从合作伙伴变成战略对手。再发展下去,对手就可能变成敌手,甚至敌人。当前是对手,是竞争关系,赛场竞争还可以场下握手。一旦变成敌手,目的就是击败(defeat),那就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局面了。

当前情况十分险峻,美国有一批人鼓吹与中国脱钩(decouple),他们主张向中国开刀,先从贸易、台湾问题开始。时至今日,贸易战已经不仅是贸易了,已经蔓延到金融、科技、5G通讯等领域。

但是,尽管对中国的对立情绪上升,根据倪教授与美国同行交流沟通中得到的信息,美国主流意见还是要守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冷战,不打仗,不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在中国方面,据悉,中国政府的主张是:坚持原则,化解危机,继续稳定中美关系。

当前中美贸易谈判还在进行,中国同意每年减少20%逆差,5年两国之间实现零关税。

由于刚刚过去的河内特金会没有签订协议,特朗普与共和党希望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意愿增加,因为此举会对共和党大选有利。倪教授预见,3月底习特会可能签订合约。但是即使协定签订,也只是阶段性进展,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不可能彻底解决。

中美矛盾对立的三大原因

第一:中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的分歧是深层原因。

第二:中美两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冲突是现实原因。2010年9月,中国发表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核心国家利益是主权、安全、发展。但是美国从来没有认可、尊重中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人认为,整个世界的利益都是美国的利益,包括61个盟国的利益加上视作美国利益生命线的16个海上通道等。

中美在根本利益上发生了冲突竞争,很难调和。主要有八个领域的冲突比较突出:台湾问题、西藏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半岛问题、贸易战、人权。

第三:中美之间结构性问题-即老大与老二的问题,是直接原因。历史上,没有一个老大心甘情愿让位老二,所以老大与老二之间总是矛盾冲突。以前德国、日本占据老二位置时与美国也是诸多纷争。如今这个政治、文化、价值观都不一样的中国快速变成老二,而且有迹象正在冲击老大位置,其所引发震荡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

中美矛盾不易调和,修昔底德陷阱风险依然存在

修昔底德陷阱讲的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两败俱伤的争斗。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在他的名为《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对历史上16对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发现有12对以战争告终,4对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对抗和不以战争方式解决的。

修昔底德不是铁律,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要靠中美双方的努力。

中国已经不是40年前的中国,所以美国有忧虑,视中国崛起为威胁。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没法缓解,美国精英冷战思维上升,中美还没有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

如何使中美两国增加信任、管控分歧,寻找两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值得深入思考。如果双方竞争时采取克制的态度处理,冲突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

从中国而言,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做好,做大做强,幷说服美国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前些时候,国内有些高调,称中国已经走到世界舞台中心等论调是不妥的。

对习近平主席及中国当今外交政策有信心

倪教授表示,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信心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观察。

1.是否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关系。中国大国外交思想最具特色的就是和平发展观。这个思想所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条件(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中,有两个思想是从前任继承而来,其他三个是创新的。

2.能否处理好周边关系,也处理好大国关系。中国周边20多个国家对中国稳定至关重要,周边不稳,中国不稳。而大国关系也非常重要。两者之间应该取得一个平衡,任何偏颇都不好。目前中国周边与大国关系都比较平衡和平稳。

3.能否把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新的形势下的韬光养晦,不是低人之下,而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大国风度。40年来中国虽然成就巨大,但还有许多问题,如GDP问题,房地产泡沫,城乡差别,金融证券,另外国家还没有统一。所以我们要继续努力,坚持韬光养晦,继续有所作为,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倪教授在演讲中非常赞赏对外“四个不”方略:不挑头,不抗拒,不出格,不冒进,继续韬光养晦。倪教授表示,他知道这个方略后感到非常欣慰。

过去40年中美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感悟

过去40年的中美关系显示,这是一段越发展越困难的关系,是一种越成熟越复杂的关系。中美关系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发展起来的。这些证明,中美关系是有韧性的。从过去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历史中我们学会了用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处理问题。原则是 “不冲突,不对抗、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我们国家的过去的领导人在这方面比较有胸襟与定力。当年,倪世雄教授作为钱其琛外长的翻译,听到毛泽东主席在1964年一次会见外宾时表示,中美关系正常化如果15年不够就再来15年,30年总够了吧。当时中美正处于冷战对立状态,但毛泽东的格局与远见让人敬佩。后来就是花了30年实现了中美关系完全正常化。

中美关系再出发

“中美关系再出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历史上来看,中美关系再出发是在中美建交四十年的基础上再出发;第二,从现实上来看,当前中美关系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的挑战非常严峻,中美关系究竟是走合作共赢的正道,还是冲突对抗的歧途,这是历史性选择的时候;第三,从未来来看,如果我们选择合作共赢的正道,那么该如何走这条路,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如何再出发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中国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必须具备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而4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步深入,中美关系也逐渐得到发展。如今这两者依然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互动关系,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会影响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也会影响中美关系。

如今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中美关系也进入了深水区,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倪世雄教授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要继续下去,中美关系也要稳定下来。中国改革开放要再出发,中美关系也要再出发。

期望中美第五个十年会回暖,但不要期望太高

倪教授指出,2020年美政坛会有变化,但对中国的认知,美国的国府和精英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那种对中国超越的担忧和希望抑制的共识。然而,中美关系最终会恢复回暖。在2020年第五个10年,倪教授希望中美关系趋于稳定。今年他79岁,希望到90岁的时候看到中美关系曙光再现。

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世界

倪世雄教授称,看待中美关系,要有辩证的观点。旣要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全局性,也要直面中美关系中问题的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中美两国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够,需要站在全球角度去看待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世界,中美合作,世界和谐;中美对抗,世界动荡。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人民,对亚太地区,对世界都是福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吴立群
中美贸易 中美竞争 中美利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政界、商界、智库、媒体几乎都问了我这个问题”

被美国拉黑4年现在怎么样了?“我们真的不在乎”

卢卡申科:西方曾利诱我们,但我们没有背叛中国

阿桑奇出庭认罪,庭上称“美国宪法本该保护我”

他边夸边炒作:中国人非常出色,他们通常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