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爱心菜”变“伤心菜”,如何补救?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3-03 08:41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力】
全国范围内,战“疫”捷报频传,唯独武汉在2月21号—29号新增确诊病例有几次明显反弹,增幅多达上百人。见图1。
图1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新增确诊病例从哪里来?
答案很简单,来源有二:其一,疑似病例确诊;其二,封闭隔离小区内密切接触者中(简称“密接”),也有一部分人转化为新增确诊病例。
而隔离小区的“密接”确诊,直接与生活必需品供应的“最后一公里”有关。
“爱心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正在进行时的战“疫”,再一次充分证明了这两点。
1月27日大年初三,武汉封城第五天,山东省根据中央电话通知,在当地政府高效有力的统一管理下,仅用1天半时间完成采收、检验、运输,1月29日早11时,山东寿光350吨的新鲜蔬菜就送达武汉,比原定计划多出50吨,全部无偿捐赠给围城内的武汉市民。之后,在中央统一规划下,各省捐赠的蔬菜瓜果源源不断地来到武汉。
这是妥妥的“爱心菜”。
很快,在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安排下,“爱心菜”通过武汉连锁商超“正规军”,进入千家万户。
充足的菜篮子、甚至比之前更低的价格,极大地安抚、减轻了九百万武汉人的“恐慌”,同时,武汉人从精神和舌尖上,强烈感受到这份来自全国的“大爱”。笔者作为“围城”内一份子,感同身受。
图2 2月3号武汉中百超市部分“爱心菜”价格。照片来自笔者
图3 2月3号武汉武商超市部分“爱心菜”价格。照片来自笔者
在此,不妨多说几句做个对比。
2月3号同一天,笔者将以上照片发给12月初就去香港探亲的姐姐。很快得到回话,见图4。
图4 截图来自笔者手机
“伤心菜”
2月4号,一条“武汉市长热线电话录音”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开。录音中,一位愤怒女子指责武汉市政府,归纳起来有两点:
其一,“爱心菜”为什么放到“超市”售卖?
其二,“爱心菜”为什么不直接送到“前线”比如医院,反而先卖掉再把钱捐赠给医院?
一瞬间,“爱心菜”变成“伤心菜”:
捐赠者伤心——从口音判断,这位女子应该是山东人。许多捐赠蔬菜的山东同胞们,听到这条录音后的第一反应会伤心。无偿捐赠变成有价售卖,情何以堪?
武汉市民伤心——原本无偿捐赠的“爱心菜”,为什么还要收费卖给我们?
超市一线员工伤心——武汉战“疫”前沿主战场是医院。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确诊“病人”,被病毒感染的几率最大。他们是真正“出生入死”的战士,理应成为关怀的焦点。
连锁超市同样是战“疫”主战场。与医院相比,广大员工直接面对更多的暗藏、或疑似“病人”,被病毒感染的风险,紧随医务人员之后。用中国老话“不怕贼偷只怕贼惦记”表达此时超市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虽不准确但很形象。因为担负着确保九百万市民正常生活的重担,付出的繁重劳动与医务人员相比,甚至可能有过之无不及。现在可好,因为“捐赠蔬菜被卖了”遭到不明真相的自媒体吐槽。“功劳”不敢奢望,“苦劳”也被抹杀,广大员工能不伤心?
就这样,一条网上电话录音信息,使“爱心菜”瞬间变成了“伤心菜”。
事情还没有完。
随着“电话录音”的进一步发酵,武汉商务局2月18号发布公告,将社会各界捐赠生活物资的接收主体,由之前的大型连锁商超(武汉商务局2月4号公告),改为指定“武汉市慈善总会是社会各界捐赠的生活物资的接受主体,负责会同武汉市商务局、各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物资收发管理等具体工作”。
想法很美好,实操是否可行?为此,笔者根据公开信息,拨通图5中负责接待社区订“爱心菜”的一个手机号。
图5 截图来自笔者手机
笔者还未开口,电话那一头告知:“如果持有证明先加入我的微信群排队,排队时间几天”。接着提示:不要挑肥拣瘦、一窝蜂哄抢、随意乱丢等等,最后留下一句“建议这几天别来”挂掉电话。现场乱象,可想而知。
社区这边呢?微信群“团购”突然异常活跃起来,提供的蔬菜水果价格明显高于之前的超市“爱心菜”价格。以本人经历为例:
笔者在小区某微信群团购两箱水果(图6),货到后通知门口自提,到门口发现根本无人卸货、发货。询问团购组织者,回答:自己订什么取什么,可货还在运输车上呢,怎么取?笔者“身强体壮”,赶紧先卸货,然后找门卫保安要了张纸,开始义务发货、记录(图6)。分货期间很多居民向笔者吐槽,“抬高物价发国难财”。好在本人也算是“经历丰富”,属于“见怪不怪”之类,权当是再次义务给大家当“心理疏导”靶子。
最后几箱无人领取,原来是远方子女为年迈父母远程订的,赶紧找物业带路送去(老小区,无门牌号标记)。
图6 照片来自笔者
讲述亲身经历只是想说,笔者所在小区属于老小区,公寓楼没有电梯,不超过7层,住户不算很多,管理相对简单。对于那些动辄几十栋、高达几十层的公寓小区,生活物资配发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是否有“爱心菜”通过合法证明,变成了微商团购高价菜?百姓也难免有这样的疑问。
在人命面前,物价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混乱的“爱心菜”分配管理,直接导致封闭小区内部交叉感染的几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很快就有了以下帖子在微信广泛流传(图7):
“第一批感染者是年前的,
第二批感染者是挤医院的,
第三批感染者是挤超市的,
第四批感染者就是各种团购的”
图7 截图来自笔者手机
社区证明领取“爱心菜”及“微商团购”对反弹有多大影响?
文章开头提到,武汉新增病例确诊增加原因有二,疑似病例确诊和“密接”导致的新增确诊。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组追踪调查统计数字发现,大约1%-5%的“密接”者,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
根据3月1号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秦交锋、廖君、刘宏宇发表的最新调查结果:
“武汉一主城区两个隔离点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个隔离点累计留观人员(密接)170人,目前转出确诊病例26人,比例高达15%;第二个隔离点累计留观人员(密接)270人,目前转出确诊病例27人,比例达到10%”。
结果远高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组追踪调查统计的1%-5%。
毫无疑问,凭社区证明领取“爱心菜”及“微商团购”,会导致封闭隔离区内的“密接”频次和人数增加。目前不能肯定高出的5%-10%,是由频次和人数增加导致,不过混乱的团购领取现场肯定会增加“密接”的可能性。
合情,不等于合理
民众关心“爱心菜”流向,合情。
但指责“爱心菜”通过大型连锁超市“有价销售”,既不“合情”,更不合理!因为,实情实理是这样的:
1.高效。
大型商超有现成的专业物流配送系统,而且专注“最后一公里”,进而大大缩短易腐烂的“爱心菜”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时间。
2.安全。
大型商超有现成规范的蔬菜药检流程,即便是“爱心菜”也应该纳入农药残留检测,相信大家可以理解。
3.保质。
大型商超本来就有一套严格分拣、整理体系,符合条件后才能售卖。在这套流程操作下,“爱心菜”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呈现在“围城内”广大市民面前,“爱心”更浓。
4.低耗。
大型商超物流有快速仓储、配送条件。“爱心菜”周转的越快,腐烂就会越少,损耗越低。“爱心菜”到达武汉后烂掉了,才是最应该被指责的!
5.维稳。
“爱心菜”有价销售,在确保武汉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可保证市场价格稳定。用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打击不法奸商;另一方面对整个生鲜物质供应链,按市场规律正常运转、或快速恢复正常运转,意义极大。
6.监管。
面对千千万万个“微商团购”,政府不仅更容易对大型商超日常营业进行有效监管,而且可以对“爱心菜”收货数量、销售金额进行有效统计。
7.感恩。
大型商超有价售卖,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及时告示“爱心菜”来自何处;另一方面,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将武汉人民购买“爱心菜”部分款项,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购物卡、湖北特产礼包等等),回馈给无私捐赠、舍生忘死逆行武汉、以及忘我坚守一线的同胞(特别强调一线超市及保洁员工,他们收入本来就不高),用实实在在的物质,表达武汉人民的感恩。
至于“爱心菜”为什么不直接送到“前线”(比如医院)的指责,不仅不合理,简直荒唐!
医院是抗击新冠战“疫”的最前线。正在打仗的战士需要的是到手即吃的熟食,不是未加工、堆在“战壕”前的海量“爱心菜”。
这样的指责,除了添堵,毫无意义。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
这是习主席2月23号重要讲话中的一句原话。习主席继续强调:着重解决好生活必需品供应的“最后一公里”。
2月23号当天,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主持召开《部署打好城市生活供应保障战》专题会,会上强调:
“发挥国有企业在城市供应中的托底保障作用,打好疫情防控的城市生活供应保障战,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实现团购配送小区全覆盖、家庭全覆盖。”
为此,笔者建言如下:
1.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任何措施,必须以减少疫情为前提
为此,建议政府责任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整改目前通过“证明”就可领取“爱心菜”的乱象,回归“发挥国有企业在城市供应中的托底保障作用”、以及“有价销售”的正道上来。
2.坚决排除网上负面“报道”和舆情,对制定“爱心菜”分配政策和策略的干扰。
与2003年“非典”相比,2020年疫情最大的不同在于,普通老百姓不得不面对两种“病毒”,一种是“新冠病毒”,一种是“信息病毒”。“信息病毒”导致“精神瘟疫”,最终也可要命。
3.对“爱心菜”进行“闭环管理”
所谓“闭环管理”,就是避免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建议武汉商务局(或指定下属协会)负责接洽、记录、分配;大型商超负责仓储、物流、配送、销售;武汉商业局负责收款监督、验收。
4.抓大放小
政府只负责中央调剂或是数量较大的“爱心菜”,具体的量化标准待定。
5.志愿者分配向商超倾斜
目前,志愿者分配向社区倾斜。笔者从一线了解到,由于商超分拣人力急缺,很多商超不得不推掉社区的“套餐”订单,不能保证封闭小区生活套餐的“应供必供”。
其实,如果商超“套餐”不能及时分拣出来,社区志愿者再多,也无货可送。
6.其他更具体的实操建议,请参考笔者2月5号发表在观察者网的《“自我隔离”是否成功的“最后一公里”》,https://www.observersnews.com/Zhangli3/2020_02_05_534558.shtml。时间已过近一月,有些文中建议已过时,权当抛砖引玉。
结束语
笔者以一段发生在武汉的真实历史回顾,作为结束语。
2003年“非典”突发,急需向疫情封闭圈内供应大量必需生活物质。当时的武汉政府紧急给外资和中资大型商超下达供货任务。
外资商超反应:必须先报请总部批准后,才能执行。
中资商超反应:连夜电话召集员工上岗到位,不计成本、不计劳动报酬,连夜调配物质送货到指定地点,之后继续确保供应。
战争危难时刻要靠谁?靠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自己的大型商超企业。
17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