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雯:对话20国媒体人,三观分分钟刷新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0-22 07:30

钟晓雯

钟晓雯作者

科技观察者,独立撰稿人

10月16日,晚上6:00,北京饭店后门。手机上出现了黄色雾霾预告,提前订的出租车因为封路,在几十米外等。这一天晚上,前来参加“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30多国60多个政党及政党组织的领袖将分批离开北京。

14日起的三天里,中国的姿态慷慨,交流气氛温暖而甜蜜。习近平、李源潮、刘云山相继登场,与来自欧、亚、非的政、商、媒体界人士见面,中铁建、国际台、国家京剧院向20多国记者开放参观。两天的分议题讨论现场,听到最多的是“感谢”、“赞同”、“互助”。中方记者预约采访外国政要时,说的也是赞美多于担心。

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不少到场外国友人拍照留念

会议开幕式上的一个场景颇有象征意义: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2000平米,金、红、蓝主色调营造出浓浓的中国宫廷风格,头顶三盏三米多直径的水晶灯把大厅照得金碧辉煌、两边十根一米直径的立柱,支撑起三层挑高的空间。这样的“大国气场”之下,外宾全然变成了游客,一个个仰头、转身、擎手要把全景摄入相机中。

此情此景,作为中国人,难免飘飘然——沿线国家仿佛心悦诚服地坐到了“一带一路”桌边——然而随后的一场媒体对话会,让我意识到这样的想象太天真了。

举止优雅的巴基斯坦代表在宾馆房间接受记者集体采访

来自20多个国家的媒体人围坐在一起。这一桌上,我认识了第一个巴基斯坦人、老挝人、越南人、柬埔寨人、蒙古人……这群最接地气、也最没有政治包袱的发言者个性毕现。

老朋友不忘谈友谊,巴基斯坦记者法尔汉一开口就穿越回了70年代,当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还是学生的他,被要求把右手拿着的巴基斯坦国旗换成中国国旗,以此表示对中国兄弟般的情谊。温存之后,他话锋一转说出了些许担忧,“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们担心朋友多了,朋友和朋友之间就没有了区别。”

老邻居则各有各的想法,印度《德干先驱报》的编辑苏布拉曼雅对中国海外投资项目存疑,表示“中国对外发布的一些大数字还是有一些疑问”。希望中国提供更多信息,让记者有机会向参与项目的人员提问。

日本NHK电视台解说员加藤青延中文出奇好,用起“实事求是”这样的成语也非常熟练。小小的个子,微微驼背,他说原本以为“一带一路”仅仅是地缘政治上的概念,这次来才意识到它的内涵更为宏大。他直言不讳“很遗憾的是,日本充分了解‘一带一路’的人还不多。有些人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中国在世界扩大影响力的工具而已。存在‘中国要建新帝国’这样的偏见和误会,如果这样下去,日本会失去参加‘一带一路’的好机会”。

韩国《朝鲜经济日报》记者吴光镇也用中文发言,语速缓慢地感触“中方的说法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没有战争、没有难民,还有建设和谐社会,谁不喜欢?谁不愿意参加这么好的、一个美丽的项目啊。”正是因为这么完美,让人难以置信,在提问怎么证明之后,他给出的答案让在座的摸不着头脑:“我建议首先要通过北朝鲜,北朝鲜是特别不稳定的国家,他们特别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带一路’的平台,如果北朝鲜经济改革开放解决的话,这个象征性特别大。”

当这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在谈论大构想时,落后国家的记者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线。

格鲁吉亚高加索通讯社执行董事阿法坛迪尔努力强调本国的重要性,“格鲁吉亚是‘一带一路’沿线一个很古老的国家,虽然只有400万人口,但它是中国通向欧洲的必经之路。”

苏丹记协主席忧心忡忡地谈到本国的经济,也慨叹于与欧美的差距,“当我们谈到发展这个问题时,我们想从西方国家那里学到经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愿意与中国搞好关系”。“我们在思考怎样在‘一带一路’上发挥苏丹自然资源的优势”,像是要掏出口袋里为数不多的筹码,他热心地推销起来“我们的土地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这些我们国家都有,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唯一一位太平洋岛国国家的记者是来自汤加王国的“首席新闻顾问”卡拉非,他自嘲“汤加的人口比每天到天安门广场参观的人还要少。”随后又炫耀,太平洋岛国拥有的“天空是最大的,我们占据的海洋面积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金枪鱼储量也是最多的。”他对“一带一路”的诉求里是一个小国的梦想,“每年1月份到3月份飓风季节时间,路上的各种树和其他建筑物会被摧毁,所以我们很希望‘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天气灾害”。

左三蓄须的即为汤加记者

这些媒体人或许无法代表整个国家,但他们无疑是各国国情真诚的表述者。巴基斯坦媒体人告诉大家,该国还没有普及电视,许多人不得不到别人家看新闻。印尼的媒体人特别提到广播在该国的地位,这一过时的信息传媒形式在印尼国内传播最广。尽管日韩记者已经能用中文交流,但阿富汗的媒体人还需要助理将普什图语翻译成英文,才能流畅表达。凡此种种,让人真切体会到国与国之间的隔膜。

不仅我们不了解别国,别国也对中国误解重重。会场上与印尼商界人士攀谈时,这个棕色肤色的娃娃脸男子,惊讶于我读过印尼总统佐科的中文版传记,他瞪大了眼睛:“中国已经有这样的书了吗?你们对佐科感兴趣?”会议间歇,记者朋友聊起习总访美时欧洲朋友的赞叹:“我以为中国的领导人是皇帝,没想到来了个主席。”

几天里,这样的错愕不时发生,让我怀疑开头那番融融气氛是不是太过浪漫了?

会议正式议程结束后,新闻发布会现场,那位汤加记者提问:“一带一路”就像是一个新生的婴儿,我们每个人都夸奖他,觉得他一定前途无量,很少人提到他未来存在的风险。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孩子会一切顺遂,怎么知道他不会出问题,甚至中途夭折呢?

听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主办方会不会感到一丝挫败?中方在三天的会谈里说了许多。有中国过去对外投资的成果,也有投资失败率的统计,还透露了不少即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的项目。对于汤加记者口中的这个“孩子”,我们并非一味地畅想,还是抱着平常心的。

这样一个插曲或许说明,一个宏大倡议执行不易,不仅有政治分歧有待调和、各国相异的国情要照顾、层出不穷的焦虑亟需安抚,我们还要找到有效表达自己的方法。新华社国际部的姜岩主任曾经感慨,过去只有在G20、欧盟峰会、北约峰会上才能遇到国别如此多样的同行。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也说过,这是亚洲政党会首次邀请媒体出席。

那么我们不妨把这次会议看做一个起点,毕竟想要一蹴而就地让庞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秒懂”中国的想法,本身是不切实际的。在曲折中前进,总结教训反复实践,这样的中国特色道路在这里也一定行得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基础设施 媒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