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0-17 08:09

朱天

朱天作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由世界银行发明的词汇,在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微,但却早已成为中国主流经济学舆论恫吓中国经济的常用术语。经济学家华生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中,专门用长文论证过中等收入陷阱一说的不可靠。但时至今日,这一术语仍然大肆流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近日特别赐稿观察者网,提出了他对“中等收入陷阱说”的质疑。】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犹如感冒病毒一样突然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个听上去颇具宿命意味的概念似乎触动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的神经。

顾名思义,中等收入陷阱是说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很容易停滞下来,难以逾越中等收入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个概念是世界银行两个经济学家Indermit Gill 和HomiKharas在2007年一份报告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中等收入国家处在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夹缝中,经济增长既慢于穷国也慢于富国,它们在劳动力成本上失去了优势,不能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竞争。根据他们的说法,很多拉美和中东国家的经济长期陷于中等收入的水平而不能自拔,而东亚四小龙则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在中国不断升温,但在国际学术界却影响甚微,几乎没有什么文献。国内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如华生和徐康宁教授等质疑过这个概念,但势单力薄,曲高和寡,没有激起多少涟漪。那么究竟是否存在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呢?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会掉入这个“陷阱”呢?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犹如感冒病毒一样在中国流行。图片来自网络

世行收入分类标准: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叫中等收入国家。世界银行从1988年开始将所有成员国和地区分成低收入、中等收入(包括中下等与中上等)和高收入国家,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又统称为发展中国家。

世界银行最新的分类标准是根据2012年各国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来确定的:1035美元或以下的是低收入国家,1036美元和4085美元之间的是中下等收入国家,4086美元与12615美元之间的是中上等收入国家,12616美元或以上的是高收入国家。

根据这样的分类,世界上约35%的国家(地区)属于高收入国家,25%属于中上等收入,22%属于中下等收入,17%属于低收入(加起来不到100%是因为四舍五入的关系)。中国2012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为5720美元,说起来属于中上等收入,但其实只是略高于世界中位数的水平。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最低标准12616美元其实并不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是美国人均国民收入52340美元的24%。

由于世界银行设定的中等收入的区间是1036-12615美元,一个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必须增长10倍以上才能达到高收入水平。世界上收入最低的国家是民主刚果(前扎伊尔),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30美元,需要增长4-5倍就能达到中等收入的起点水平1036美元。也就是说,在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刚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所需的时间比最低收入的国家达到中等收入的时间要长。所以,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标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难过跨越低收入阶段应该不足为奇。

世界银行每年会根据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对收入组别的划分标准进行调整(见表1)。例如,1988年第一次确定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987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6000美元或以上,约为当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28%; 到2012年,高收入标准调到12616美元,但只是美国收入的24%的水平。因此,世界银行划分收入水平的标准是个绝对收入标准而不是一个相对收入标准。如果这样的标准一直用下去,只要一个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零,早晚都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1988年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有41个,而2013年则达到76个,也就是说有35个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跨过“中等收入”水平成了高收入国家。所以按世界银行的绝对收入标准来看,显然说不上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应该是个相对概念

因此,只有用相对收入的标准来划分高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才可能(但不必然)有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等收入国家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的。下面我用美国作为高收入国家的标杆,用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DP占美国人均GDP的百分比来衡量其相对收入水平。

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追赶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快过发达国家。以美国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收入水平必须保持正的增长才可能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由于学术界在做跨国比较研究时,通常并不是简单地采用世界银行或联合国公布的官方统计数字,而是用宾大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简称PWT)的数据。下面我根据PWT的数据姑且将人均GDP不到美国10%的国家(地区)划为低收入经济体,达到美国40%或以上的国家(地区)划为高收入经济体,介于10-40%之间的就叫中等收入经济体。

 

 

 

以中国为例,1978年的人均GDP只是美国的2.4%,几乎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比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穷,2002年达到美国的10%,进入我们定义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最新的2011年数据显示,中国的相对收入达到美国的22.5%。

在PWT数据涵盖的167个国家(地区)中,有56个属于我们定义的低收入国家,绝大多数是非洲国家,也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和菲律宾;有46个达到我们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其中刚刚“达标”的国家是波兰,其2011年的人均GDP是17560美元,高出中国85%。大多数拉美、中东和前苏联国家属于我们定义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共65个。

增长停滞与收入水平关系不大

自1960年以来的50多年里,有多少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最终进入了高收入的行列呢?图1显示了1960年时相对收入达到美国10-40%之间的所有42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在1960-2011年间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只有12个国家(地区)在2011之前成了高收入经济体:亚洲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以及中东的以色列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其中西班牙、希腊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三个国家1960年的相对收入已经达到美国35%的水平。

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相对收入水平要么原地踏步,要么还有倒退。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比美国更快,相当一些国家还慢于美国。在这个意义上,好像是存在一个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些国家相对收入增长的停滞难道真的与它们处在中等收入水平有关吗?

如果我们来看一下1960年时的低收入国家在过去50多年里的经济增长情况,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相对收入水平也没有进步。图2显示了1960年时相对收入不到美国10%的所有有数据的42个低收入经济体在1960-2011年间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可以看出,只有8个国家在2011之前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它们是非洲的赤道几内亚和博茨瓦纳(一个是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另一个是有丰富的钻石资源),亚洲的中国、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还有中东的埃及和突尼斯。

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在过去50多年里的相对收入水平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下降了!所以,如果说中等收入陷阱存在,那么,也可以说存在一个低等收入陷阱。

现在讲起中等收入陷阱,给人的印象就好象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比较容易,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比较难。现在我们知道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增长的陷阱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不比发达国家明显更快,导致相对收入水平增长很慢或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那么上面的数据说明,这个陷阱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都长期处在这样的陷阱里,与它们是否处于低收入还是中等收入阶段无关。既然如此,又何必将增长的陷阱与中等收入绑在一起呢?既然中国是过去三十多年里少数几个没有掉在增长陷阱里的发展中国家,又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会突然掉入这个陷阱呢?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在中国尤其不适用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尤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存在巨大地区差异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超过欧洲、拉美和非洲各洲全部国家的人口,中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不一定比拉美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小。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多数属于中上收入水平,还有少数属于中下收入水平;除了沿海地区一些省市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大多数省份的增长速度依然非常可观,没有明显下降的迹象。

 

 

 

图3中从左至右由高到低不断下降的那条曲线,显示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13年以美元计的人均GDP水平(左轴),另一条曲线显示2011-2013这三年间各省(市、自治区)GDP的年均增长率(右轴)。可以看出,京津沪已经达到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

其实,除了这三个直辖市,中国还有30多个地级市(包括一些省会城市)的人均GDP达到了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显然没有什么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属于世界银行定义的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其中江苏、浙江、内蒙古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水平,沿海省份五年内都会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而其他省份的增长速度平均说来还快过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中国现在只有云南、甘肃和贵州三个省还没有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但也很接近,而且近三年的增长速度明显高过全国平均水平。

即使考虑到地方GDP增长率可能被高估了2-3个百分点,中国各中等收入省份过去三年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之快,与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完全沾不上边。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模糊了中等收入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容易导致人们将经济发展速度简单地与收入水平挂钩,不利于我们去理解和探究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尽管如此,纠缠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的定义和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最终像东亚四小龙一样在不远的将来(例如2030年)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呢?毕竟五十多年来只有少数国家(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阶段。

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五十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未能跨越中等收入的水平,而少数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亚四小龙)却能成功地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呢?国际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的书籍和文章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共识,争论仍在继续,不是我们这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

中国经济不同于拉美国家,更像东亚四小龙

简单说来,从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来看,中国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与增长缓慢的拉美国家差别很大。

在它们快速增长的时期,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虽各具特点,但也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它们都是以制造业出口为导向的对外开放的经济体,与当时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它们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制度,但同时政府又比较强势有效,而且日本、韩国和台湾政府会直接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香港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但是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法治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基本的福利保障制度。

在一个制度质量已经很高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也许不十分必要,但是对于大多数制度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直接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可能是必须的。

另外,东亚国家(地区)的投资率很高,但由于储蓄率同样很高,因此不需要依靠大量外债来发展经济。与同等收入的国家相比,它们的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都非常重视教育。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这些特征也都是中国目前所拥有的。

拉美国家的情况则很不同。大多数拉美国家在发展战略上一开始都采取了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很多被保护的企业效率很低。八十年代后开始市场化改革,但直到最近十年好像才在一些国家显出一点成效。

很多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很差,经济大起大落。作为发展中国家,它们总体上储蓄率偏低,贸易赤字相对偏高,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相比相对偏多,容易出现债务危机、货币大幅贬值和高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所拥有的特征恰恰是拉美国家所没有的:中国储蓄率高,出口多年来保持顺差,外汇储备高,外债很少,通货膨胀也相对控制得较好。

不过,上面所说的最多只是造成东亚和拉美国家之间经济增长差距的直接的、表层的原因,并不能回答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

例如,为什么东亚国家(地区)采取了出口促进而不是进口替代为主要导向的工业化政策?为什么拉美国家80年代开始放弃进口替代政策后增长速度并没有得到提升?为什么东亚国家的储蓄率很高而拉美国家储蓄不足?为什么东亚国家比拉美国家更重视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相对更高?同样是干预经济,为什么东亚国家的政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为什么拉美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大、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差?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我将在后续的文章里加以探讨。

当有人声称拉美国家陷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并以此来警示中国时,其言外之意就好象这些国家曾经也和中国一样由低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到中上等收入水平,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停滞下来了。事实是怎样的呢?

几乎所有拉美国家在1960年时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阿根廷还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但多数国家的相对收入(即占美国收入之比)在过去50多年里没有明显增加,甚至还有下降。拉美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有过中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这样持续20-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任何一个连续30年时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拉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智利,在1982-2012年间人均GDP增长率达到3.8%,这也让智利成为拉美国家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这个速度远低于新加坡的6.9%(1964-1994年间)、韩国的6.7%(1965-1995年间)和中国的9.1%(1981-2011年间)。

从连续20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巴西曾经是拉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1960-198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达到4.6%,这个速度同样远低于新加坡的7.7%(1964-1984年间)、韩国的6.7%(1975-1995年间)和中国的9.6%(1991-2011)。即使看增长率最快的十年,东亚国家的增长速度仍然显著高过拉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

中国2030年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吗?

1960年以来,只有中国、新加坡、韩国、台湾、博茨瓦纳和安曼出现过人均GDP三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5%的发展速度。其中博茨瓦纳和安曼属于资源型经济体,博茨瓦纳是非洲最富的国家之一,但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钻石,过去20年的发展速度大大放缓,而安曼则依赖于石油,经济增长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很大。所以可以说,能够保持20-30年快速增长的非资源型国家最终都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有什么理由中国会是个例外呢?

如果非要做个预测,中国到2030年几乎可以肯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即人均GDP达到美国的40%)。当年东亚“四小龙”在人均GDP达到美国的20%后,还保持了将近20年6%以上的增长速度。现在中国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来算)也已达到美国的20%,未来15-20年间中国经济肯定不会像过去30年增长那么快,但完全可能实现年均6%的增长。以美国年均2%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15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就会达到美国40%的水平。

这个预测很乐观吗?要知道,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先后在1967、1971、1977、1988和1992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我们无非在说相对于最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20年后的中国将会像20年前的韩国、25年前的台湾和40年前的香港。这听上去不像是个过于乐观的预言。

责任编辑:苏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