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无知,还是美国人的无知?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9-17 10:37

朱新伟

朱新伟作者

观察者网编辑

文艺人士喜欢一首歌:野百合也有春天。而文艺骗子拍的烂电影呢,会让春天变冬天。

这几天,一部美籍犹太人拍摄的电影片花引发了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强烈抗议。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火箭炮轰毙为发端,目前已经造成至少14人死亡。从埃及到澳大利亚、从也门到英国,全世界数十个大都市的示威游行一浪高过一浪。从蒙特祖马的大厅,到的黎波里海岸,星条旗到处被燃烧。为什么短短十几分钟的片花,就能撼动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支配地位,令欧美眼中的“阿拉伯之春”转眼变成“阿拉伯之冬”?

这部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电影叫作《穆斯林的无知》,其幕后推手、电影制作人名叫纳科拉(Nakoula Basseley Nakoula),现年55岁。而之前媒体报道他的名字是“巴希勒”。之所以使用假名,是原因他并非什么电影制作人,而是有前科的诈骗犯。纳科拉2010年因涉及银行诈骗,遭判处监禁21个月并赔偿79万美元。2011年6月,他获得了假释。据他自己交代,他在狱中“创作”了电影剧本。

2011年8月,美国一个名为“信基督传媒”的非盈利组织为纳科拉取得了拍摄许可证。 该组织的宗旨是向全世界“散播耶稣之光”。目前,该组织的主席已失踪。影片号称制作费500万美元,费时3个月,动用了65名演员和45个技术人员;但据工作人员昨天透露,实际拍摄时间仅有两周,制作成本约10万美元。从上传的片花来看,这是粗制滥造的“山寨”电影。拍摄效果极为粗糙,几乎毫无“技术”可言。

一个银行诈骗犯制作的这么一部“山寨”电影,在去年几乎没有引起外界任何反响。在“自由”的美国,每年不知会制作多少部同样规格的业余电影。7月1日,该片的两个片花被上传到了Youtube视频网站。两个片花长度分别为13分钟左右,内容几乎雷同,标题分别是“穆罕默德的真实生活”和“穆罕默德电影片花”。此时,依然没有引起任何大的反响。

直至9月8日,埃及Al-Nas电视频道将片花中的英文配音翻译为阿拉伯语配音,埃及裔美国人、科普特教基督徒莫里斯·萨迪克在网上散播了这段两分钟的视频,这才引发阿拉伯世界对此片的关注。

也就是说,《穆斯林的无知》从头至尾都没有完整版本放映过,人们能看到的仅仅是13分钟左右的片花。网上流传的片花十分简短,剧情混乱,场景切换之间没有任何镜头语言过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片中所有沙漠场景都是由一幅图片代替,前端主角“悬空”在沙地上,中国观众可以看出其中浓浓的山寨味。

当时纳科拉对演职人员宣称,这部电影的片名是“沙漠勇士”,是一部发生在两千年前的动作片。但纳科拉最后把它剪辑成了一部丑化先知穆罕默德的情景剧。片中的主角穆罕默德被设定为一个好色鬼(有61个妻子)、同性恋和恋童癖。片花开头场景发生在现代,埃及穆斯林焚烧基督徒的房子,而埃及警察则袖手旁观。接着,时间回到穆罕默德时代,妻子卡迪亚试图从新约与旧约中编纂出《可兰经》。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们被描绘成视财如命、杀戮妇孺的一群恶棍。

可疑的是,在英文配音的原始版本中,所有“默罕默德”和“可兰经”的对话都明显经过了二次配音,而非一贯的现场声收录。人物说话的口型与多处声音并不匹配。这可以作证该片演职人员的解释——制作人纳克兰在剪辑片花时篡改了电影的基本人物和情节,把一场古装动作戏改头换面,变成了抨击和亵渎伊斯兰教的拙劣闹剧。

影片中,穆罕默德衣衫不整,出语轻佻。有一个情节是,一位妇女对他说:“我今天男人不在家。”他满脸堆笑地回答道:“你在帐篷里等着我。”——活脱脱一副中国古代艳情小说《金瓶梅》里面西门庆的死相。某些伊斯兰教派的教义禁止出现先知穆罕默德的任何形象。无论《穆斯林的无知》将穆罕默德刻画成何种人物,其人物设置本身便是对伊斯兰教义的亵渎,更何况神圣的先知竟变成了淫虫。

除了丑化穆罕默德以外,《穆斯林的无知》还直接攻击了伊斯兰教。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教导女儿,父亲在板子上写道:“普通人+X=伊斯兰恐怖分子;伊斯兰恐怖分子-X=普通人”。

“无知”的女儿问父亲:“那么,这个X到底是什么呢?”父亲神秘地微笑道:“这要你自己去摸索。”

父亲写下的“公式”恰好反映了美国人对于伊斯兰世界的无知与恐惧。片中的父亲,以及美国战略制定者,其实无法回答那位女儿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把一个普通人逼成了恐怖分子?

美国政府不会不知道全世界15亿穆斯林对穆罕默德的虔诚信仰,但是,由于美国电影审查制度规定,不能对任何影音制品进行内容上的删减,只能进行受众人群的限制,而最高一级的电影分级(NC-17)是“限17岁以上人群”观看。1960年代以前,美国各州和地方曾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一些被审查者视为“不道德”、“亵渎神圣”或者“有害”的电影,会被拒发放映许可证。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电影审查制度逐渐放宽,以至于美国现在在法理上无法预防反伊斯兰教人士的宗教宣传品。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后,Youtube网站主动禁止了利比亚和埃及地区的用户观看《穆斯林的无知》电影片花,但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国家网民——除了政府已经下令禁播的印度尼西亚——仍可畅通无阻地观看到那两段视频。

由于有着“言论自由”的限制,美国政府无法限制这两段片花流传在互联网上。Youtube网站并不对美国政府负责,白宫向该网站提出审查片花,但Youtube似乎并无反应。互联网用户现在唯一遇到的“阻碍”是Youtube弹出的警告窗口,该影片“可能令人不快或不当的内容”。点击“继续”按钮,用户即可观看这段已让数人丧生的垃圾视频。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杰出教授吉奥弗瑞·R.斯通14日在《赫芬顿邮报》撰文支持政府不作为政策。他提供了两点理由: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美国曾经有过“亵渎”罪,但早在二十世纪前便已废弃;2,即使有人因为亵渎神灵引发他人的冲突,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也不能因此而限制亵渎者的言论自由。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冲突造成的损失仿佛就被置换到了言论者的头上,而非那些“外国恐怖分子”的责任。由此,会有更多恐怖分子会借机滋事,让最初的亵渎者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反讽的是,《穆斯林的无知》的承销商史蒂夫·克莱恩曾发起一个名为“拥护宪法第一修正案公民”的团体,以此为掩护,宣传和出版仇视穆斯林的材料。

9月15日,美国警方终于逮捕了纳科拉,罪名是他违反了自假释之日起5年内不得触碰电脑或上网的限制条款。《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纳科拉上传到Youtube的片花已经有超过一千万人浏览。

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不应该禁播这两段有争议的片花——制作如此之粗糙,真正在开罗和班加西街头闹事的人如果真地看过此片,会对其中的反穆斯林手法感到可笑,不会真当回事儿。但他们忘了,公开展示某些神圣形象本身,便是对信仰的极大亵渎。

2005至2006年,丹麦漫画家韦斯特加德发表描绘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那些漫画和纳科拉的电影片花一样拙劣不堪,结果引发全球穆斯林示威浪潮,至少200人因此被杀。美国人为何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固守所谓“言论自由”的教条,眼睁睁地听凭无辜的生命牺牲?究竟是穆斯林的无知,还是美国人的无知?

《纽约时报》纪念此次遇害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时,赞咏他“为了美利坚价值观而死”(Stevens died for American values),这可真是印证了戴震对宋儒的批评——“以理杀人”。

责任编辑:高倩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