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日记:“智慧拉孜”——西藏拉孜的智慧城市逆袭之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9-15 15:55

窦农

窦农作者

东临碣石西耕黄土观天下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沪藏情·日喀则行”上海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于8月24日正式拉开帷幕。观察者网编辑随团先后走访萨迦、拉孜、定日、亚东、江孜等上海援藏五县,记录上海援藏成果,描绘雪域高原新貌。】

8月27日

如果说此次日喀则之行有什么是完完全全在意料之外,那我要说拉孜县的“智慧拉孜”项目真的震惊了我。

对,你猜的没错,这是一套“智慧城市”系统。

大数据、智慧城市,这些时髦的术语在内地也方兴未艾,对于处于东部上海的我们来说,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审美疲劳”,但对于西藏的一个县,这完全是新生事物,尤其是就在我们到西藏的几天天,国务院会议通过了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

文件强调,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城市建设、社会救助、质量安全、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样板”竟然是在日喀则市拉孜县。

拉孜在藏语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拉孜县地广人稀,45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约5.6万人口,政府社会管理难免存在难以触及的死角。

“智慧拉孜”的诞生也是机缘巧合:“2013年,拉孜中学操场的地下管道渗水,但是没人清楚地下管网是怎么走的,也没有管网图,只好把操场全部挖开……”上海新一轮援藏的第七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讲述了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这让他下定决心打造“智慧拉孜”项目,把“服务型政府”理念落在实处。

“大数据,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利用。”张劲松表示。

在拉孜县公安局指挥大厅,张劲松亲自向我们演示介绍“智慧拉孜”的功能应用。

“智慧拉孜”项目由上海出资700万元援建,包括综合数据库、内部管理系统、智慧地图和维稳指挥大厅四个方面,2014年6月初步完成建设。

“智慧拉孜”的工作思路是通过全面采集县域内人员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数据,形成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库,再通过管理平台操作,实现政府决策数据化、服务群众个性化、政府工作程序化。

这一智慧城市的项目核心是“四大实有”数据库,即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和实有组织。据张劲松介绍,目前全县5.8万余人口的数据均已完成录入,每一个拉孜县居民的信息有138个字段。借助这一庞大的“大数据”库,拥有不同权限的政府工作人员仅需简单的操作,即可对居民进行精准管理。

随着张劲松的演示,我们看到,在“智慧拉孜”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中输入查询条件,相关的数据和分析就会在屏幕上跃然而出,所有行政区划、街区布局、组织机构、社情民情一目了然。

以发放各级政府补贴为例,“过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遗漏或是重复补贴的情况。”张劲松说,“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将政策内容中相应的条款和标准进行整理,再与县内所有居民的信息进行匹配,马上就能知道哪些人可以享受补贴,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张劲松表示,“我们国家有很多好政策,但老百姓有时难以了解哪些政策是适合自己的。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然后送政策上门,有的放矢,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内部管理系统中“事件管理”栏目的操作演示,张劲松向采访团记者描述了“智慧拉孜”如何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效率的方法。

在“智慧拉孜”管理平台的屏幕上,我们见到了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状态框。状态框内有提交事项的单位、督办事项内容、办事时限提醒、办理满意度回访结果等栏目。通过查看管理系统,拉孜县委县政府可以实时掌握各个职能部门对群众提出问题的解决进展,据此对不作为的干部谈话或追责。

在办事时限提醒一栏,采用的是倒计时提醒,最开始显示办事进度的是绿灯,时限过半是黄灯,到了时限还没有办理就是红灯。如果不及时书面说明办事不到位的理由,张劲松说:“我的工作重点就是转到主抓亮红灯的事项上,就要找分管的县领导或找牵头单位责任人谈话。这个管理平台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亮黄灯的时候,管理平台会自动给主要责任人有频率地发短信督促。”

到工作总结时,拉孜县委、县政府也不再需要各个部门长篇累牍地提交工作报告,只要按几下鼠标,就能准确掌握在过去一段时间群众最主要的问题、最集中的需求,从而在下一阶段工作中给予重视、加大投入。

张劲松坦陈,当地干部一开始并不理解“智慧拉孜”,认为可能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新的内容和麻烦。“但是使用之后,他们明显感到管理成本降低,‘尝到甜头’后有些干部甚至会主动把工作和‘智慧拉孜’结合起来考虑。”

张劲松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就让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找事做,避免让群众反映后挂到督办事项上被分管领导逼着干的被动。这样的管理模式对组织部门来讲,也对其他部门工作业绩评定和干部工作业绩提供了数量的考评依据,做了多少事?办事质量怎么样?有没有被督办过等等数据,都将改变干部考察的结果。”

有鉴于前面提到的上马“智慧拉孜”的理由,张劲松特意在其中纳入了拉孜县地理信息,特别是地下管网信息。

“现在的拉孜智慧地图可以查询县城地下管网的详细资料,只要输入地理位置,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做到。”张劲松说,“目前我们的地下管网结构相对简单,只有给排水管,但是随着发展,以后还会有网络管道、电路管道,这对以后的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智慧拉孜”项目还兼顾了文化管理。西藏作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有许多寺庙和珍贵文物,但因寺庙多地域偏远,文物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统计,拉孜县境内共有寺庙30座。目前“智慧拉孜”项目已经对其中的两处完成建模工作,将寺庙及其内部文物的详细信息全部登记入库。到今年9月,将完成全部30座寺庙的建模工作。

按照张劲松的设想,寺庙中的重点文物都要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统一归类入库,设置二维码。“这样更有利于西藏的文化传承。”张劲松说,“为了防止遗失,珍贵的文物也可以馆藏,寺庙中放置仿制品即可,大部分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文物的详细背景资料,并不妨碍观光。”

提及“智慧拉孜”项目,张劲松难掩自豪之情:援藏小组初到拉孜时,这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数据化程度相当低。但正因如此,这里并不存在内地大城市常见的“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的问题,因此工作反而易于推进:“当初的拉孜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所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我们通过1年的努力,就完成了在大城市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虽然已经建成1年半,目前“智慧拉孜”项目仍在加紧完善中。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在考察“智慧拉孜”项目后强调,“智慧拉孜”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下一步将在全地区18个县市推广。

最后,谈到对这套系统的评价时,张劲松认为:“并不是说有了这套系统就不会出事,而是处理事情会快很多;另外也有人说这套指挥系统在北京、上海才会有成果,因为那里信息普及快。但问题是大城市数据壁垒问题解决不了,而我们这里的优势是没有数据壁垒。”最后张书记表示,“虽然这套系统不一定能成功,但我愿意做这块奠基石。

责任编辑:梁福龙
西藏 日喀则 大数据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