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伟民、吴铮强:赵宋王朝为什么选择“与士大夫治天下”?

来源:《宋朝简史》

2020-10-09 08:03

包伟民

包伟民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吴铮强

吴铮强作者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导读】 近年来,宋史热在互联网世界逐步兴起。曾有人提问:你最想生活在中国哪个朝代?不少答主给出的答案是宋代。理由则是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发达、文人幸福指数高,等等。宋代文人文化、文官政治是一个颇值得挖掘的话题,下文即节选自新版《宋朝简史》:

【文/包伟民、吴铮强】

一、与士大夫治天下

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构成宋朝的统治阶层,两者之间形成特殊的政治文化关系。熙宁四年(1071),赵顼与王安石共同主持的变法运动进入第三年,文彦博反对变法,向赵顼抱怨“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赵顼困惑地问,变法对于“士大夫诚多不悦”,但对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纠正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一)言下之意,文彦博认为皇帝应该首先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从而与赵顼的观念产生了差距。

“与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政治的基本格局。唐末五代以来,武人跋扈,拥兵自重,割据地方,战乱不断。宋代统治者以史为鉴,建国后很快解除武人节度使的行政权与兵权,将中央和地方兵权收归到皇帝手中,形成了枢密院—三衙的统兵体制。作为禁军统领机构的三衙只有管理军队的职能,不得参政议政,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作为中枢机构、握调兵权的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臣担任。少有的几次例外,如宋仁宗时行伍出身的名将狄青进入主枢密院,遭欧阳修、文彦博等文臣极力反对与压制;南宋初年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进入枢密院,成为赵构剥夺大将兵权的阴谋对象。赵宋王朝将长治久安的期望寄托于文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大批文人充实官僚队伍,将武人排挤出权力核心,形成宋代政治所谓的“重文轻武”局面。

赵宋王朝选择“与士大夫治天下”,首先是因为文臣比武将容易控制。大量平民士人进入仕途,他们的权势完全依赖朝廷的提拔,除了依附皇权,别无政治资源可言,对赵宋王朝自然感恩戴德、誓死效忠。范仲淹倡言“是进亦忧,退亦忧”,既体现士大夫自负天下的精神,也是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反动,是宋代士大夫依附皇权的反映。

“与士大夫治天下”,还能有效限制后妃、外戚、宗室、宦官对皇权的威胁与侵蚀。后妃在生活上与皇帝最为亲近,在政治上最容易接近权力核心。宋朝号称消除女祸,但太后临朝称制或者裁决立嗣的现象持续不断,真宗皇后刘娥、仁宗皇后曹氏、英宗皇后高氏、神宗皇后向氏,分别在仁宗、英宗、哲宗、徽宗初年垂帘听政,神宗皇后向氏、高宗皇后吴氏、宁宗皇后杨氏,也在徽宗、宁宗、理宗的继统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为防止后妃势力威胁皇权以及士大夫的统治,禁止后妃与外戚、大臣交结,宋朝建立后妃叙迁、俸禄、门荫的严密制度,更严格限制称制太后权力的膨胀,如仁宗初年太后刘娥称制,参知政事鲁宗道对刘娥评价说武则天“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反对立刘氏七庙,又以“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反对太后辇乘先于皇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英宗朝赵曙因病不能理政,韩琦先请曹太后听政,赵曙病有好转,韩琦便强行撤帘,逼曹太后还政。

刘娥 《清平乐》剧照

宋朝对外戚、宗室、宦官同样严加防范,一般只授予寄禄官或闲散官,不得任侍从与宰执,不准领兵。即便如此,宋朝仍有宦官王继恩、李宪、童贯领兵,外戚韩侂胄、贾似道与宗室赵汝愚拜相的情况出现。徽宗朝以来至于南宋,权相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相继出现,多数权相出自士大夫阶层,代理皇权而行专制,意味着“与士大夫治天下”体制出现变异并存在危机。毕竟赵宋政权本身出自武人集团,与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基础并不重合,两者的联合统治主要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二、独具特色的设官分职制度

宋朝通过极为复杂的职官制度管理文官武臣,以确保官僚系统为皇权服务。

宋朝职官制度形式上承袭晚唐五代旧制,实际上陆续有诸多重要变革。宋朝官员一般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员还加有“职”衔,此外,还有一些荣誉性的虚衔。“官”指正官或本官,用以标识官员的官阶级别,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宋初以唐朝三省六部等官称定品秩、俸禄、章服、序迁,如仆射、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等,这些官名与官员的实际职务无关,只表示他们的级别。“差遣”是官员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常带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也有不带上述诸字的差遣,如县令、安抚使。阶官按年资升迁,如不担任差遣,一般不能领取俸禄,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与升降,决定官员实际职权的是差遣而非阶官。

宋神宗元丰时期,以《唐六典》为蓝图,重新设置官署以及官员的编制、职权、官阶,以使官称与实职统一,另以旧文散官的名称确定文臣25等官阶,徽宗时又有增设,北宋末年文臣的寄禄官共有37阶。“职”一般指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的职称,如大学士、学士、侍制等,又可作为高级文臣的兼带,称“贴职”。元丰改制,撤销三馆及秘阁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皆称馆职。

宋朝文官按官阶分为选人、京官和朝官三等。选人是低级文官的总称,北宋前期又称幕职州县官,官称比较混乱,徽宗崇宁年间改为选人七阶,即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通仕郎、登仕郎、将士郎,此后名称又有变化。选人经过考核(磨勘),有5位官员的推荐,并符合其他条件,才能升为京官、朝官。选人改京官、朝官,初任一般担任知县。京官比选人品级略高,未必在京师任职。朝官是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武官官阶则分使臣、诸司使、横班三等。

宋朝官制又有爵、食封、食实封等虚衔。爵,从王至开国男12级;食封,从1万户到200户分14等;食实封,从1000户到100户分7等,可按实封1户每月领取钱25文。此外,又有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12级;功臣封号,有推忠、佐理等3类40种;检校官,有检校太师以下共19级;宪衔,有御史大夫以下共5级,等等。

过多的虚衔使宋朝的官称非常复杂,高级官员的官衔往往由寄禄官阶、散官阶、差遣、封爵、食封等按规定顺序组合而成,如《资治通鉴》第一百卷司马光的系衔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封四百户、赐金鱼袋”,分别是司马光的贴职、文散阶、寄禄官阶、馆职、差遣、勋、爵、食封、食实封、赐的官衔,其中只有差遣“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是司马光的实际职务。

宋朝官员的除授有三种形式。最重要的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称为“特旨除授”,其对象包括宰执、台谏、侍从官,三司、三衙及开封府长官,在内诸司如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皇城司的长官,以及一些重要监司、州府的长官等。高级文官由中书门下(政事堂)除授,称为“中书堂除”,主要“为官择人”。大量中低级官员则由吏部注拟差遣,称为“吏部差注”。此外,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始,允许川峡、广南、福建及荆湖南路等八路转运司比照吏部差注条法,自行除授本路州县幕职官,称“八路定差法”。有些事务繁杂的部门,也允许自行辟置职员,然后上报朝廷备案,称为“奏辟”或“辟差”。

宋代官员的俸禄,可以分为本俸、添支与其他。本俸包括俸料、衣赐与禄粟。俸料是月俸钱,又称料钱;衣赐是春冬衣料,每年一给;禄粟则是粮食,每月一给。添支是按差遣及贴职增添支给的钱和米、麦等,又称职钱、贴职钱。此外,在京差遣有餐钱,外任地方官有职田,无职田地方官有茶汤钱,各级机构有用作招待费的公用钱。

高级官员又有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等。如宋仁宗朝,宰相、枢密使的俸禄包括:每月料钱300千,每年衣赐春、冬服绫各20匹、绢各30匹,冬绵100两,每月禄粟100石,随身衣粮70人,每年薪1200束,炭1600秤,盐7石,还每月提供纸、马料等。一个不满3000户县县令的俸禄则有每月本俸10千,无衣物,禄粟月给3石,职田4顷。

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官员退休制度,一般文臣年七十、武臣年八十便主动请求致仕,因此有宋真宗时知苏州孙冕官厅题诗:“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湘山野录》卷上)官员致仕一般都升转一阶,致仕官员据此领取半份俸禄。

责任编辑:吴立群
北宋 文官 政治 特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