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谦入诺贝尔文学奖复评?

来源:网络综合

2012-04-27 08:5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已结束,来自世界各国的210名入围作家中有20人入选复评,其中山西应县籍作家曹乃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复评名单。经相关媒体电话联系《三晋都市报》,对方反馈称消息来源系外派记者拿到的朔州市委宣传部的新闻通稿。

作家曹乃谦回应“获诺奖提名” 自称毫不知情

近日多家媒体相继报导了山西应县籍作家曹乃谦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经过一番努力,4月26日晚上,新华网记者电话采访到了现居大同的应县籍作家曹乃谦。曹老告诉记者,他对此事毫不知情,这两天铺天盖地的电话让他感到异常困惑,甚至有些莫名其妙。他希望借此告诉广大读者,对于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他本人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方面通知。对于该消息的真实性,他也并不清楚。

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的曹乃谦,现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37岁(1986年)时开始写小说,曹乃谦已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选《最后的村庄》、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其中有30多篇被翻译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曰本、瑞典等国。

2010年时,《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还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和勒克莱齐奥一起,入围了2010年度美国最佳英译小说奖的复评,成为惟一入围华语作品。

在国内,可以说他是个毫无知名度的作家,但在国外,他却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之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

曹乃谦:诺贝尔奖不是我该想的问题

在早前凤凰网的一次访谈中,曹乃谦说他自己读的小说绝大部分是外国的。海明威、斯坦贝克、契诃夫三个人的作品对他的影响最大。 其他作家如博尔赫斯也对他的创作有指引性,他说,《温家窑风景》最初五题的样式,自己是看了博尔赫斯的《心狠手辣解放者莫雷尔》后,才想起那么写的。

很多人都在说您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您自己觉得呢?

曹乃谦: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该是我想的问题,我从来也没想过也不去想这个问题。有记者套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回答说,难道不想当主席的公民就不是好公民吗?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想的应该是如何把小说写好。这就行了。想别的就出格儿了。

陈晓明:诺奖并没多么重要,曹乃谦也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水平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接受搜狐文化的采访认为,曹乃谦获奖的可能性极小,而且诺奖根本没有复评一说。另外,曹乃谦没有长篇小说作品,他只有中短篇小说,诺奖更看重的是长篇小说。而之所以会有这些消息传出,多半是一种无聊的炒作。

在被问及中国作家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之时,陈晓明谈到,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代表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当然,诺奖非常有影响力。我认为中国作家之所以不能获诺奖,有这样的原因:汉语翻译成英文的作品,太少,而且汉语非常难翻译,国际上优秀的汉语翻译家也太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中国作家要想得到世界承认,是很漫长的道路,困难重重。

另外,我们国家有深远的文化历史传统,我感觉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急迫地想要通过诺奖这样一个奖项去求得某种认可。而且,获不获得诺奖也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水平与世界文学差距有多远。因为诺奖在评选时,评委们个人的文学观念、审美角度以及对政治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评选结果。

而在谈到曹乃谦的作品时,他认为,曹的小说比较有特点,个人风格很强,呈现出了山西贫困地区独特的生存状态,但是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水平。曹乃谦的中短篇很精彩,有味道,而且他的语言凝练、简单,比较好翻译,也很好读懂。不过,他的作品格局有些小,而且他没有出过长篇。国际上现在评价一个作家,还是更看重他的长篇小说,毕竟长篇更能反映一个作家的能力、思想水平与文化含量。

马悦然(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他是当代最优秀的中文作家之一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曹乃谦和他的著作》一文中写道:

我是一九九○年代初,在一个杂志上找到了曹乃谦的几篇很短的短篇小说,题名为《温家窑风景》。我一看就发现他是一个很特殊的、很值得翻译的作家。一九九四年我的瑞文译文发表在一个瑞典的文学杂志上。我给我的老朋友李锐写信,问他能不能告诉我曹乃谦是谁?李锐回答说他跟乃谦很熟,也告诉我,他是一个大同市的警察。

去年八月底,我有机会跟李锐和陈文芬到吕梁山去,在李锐文革时期插队的山村邸家河住了难忘的几天。回到太原以后,我们跟曹乃谦见面,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饭。乃谦那时把他所写的短篇交给我,其中有短篇小说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共二十九篇。我已经把那二十九篇翻成瑞文,希望今年秋天会出版。

翻译过程中,我每天和曹乃谦通信,请他解释一些我不懂的方言词语等等。他每每解释得非常清楚,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简直简不能懂为什么大陆的文学评论家没有足够地注意到曹乃谦的作品。(最后一个句子容有山西北部方言的一个词语:“简直简”。这种加强语气的词语常常出现在曹乃谦的语言里。他小说里的主人翁不会说“每天”,一定说“日每日”。像李锐一样,曹乃谦很会模仿生活在贫穷山村里农民的语言。两个作家小说中的对话里所运用的脏话与骂人话真是粗得吓人。什么“狗日的”、“日你妈”、“我要日死你千辈的祖宗”跟英语的“mother ****er” 和“**** you”一样普遍。其原因是很好懂得:两个作家在文革时期插队在山西的山村里,李锐在吕梁山的邸家河,曹乃谦在山西北部的一个更穷的山村。

有的读者也许会认为曹乃谦的语言太粗,脏话太多。其实,他是一个单纯立身在农村里的作家,他的耳朵很灵便,他会把农民的语言搬进他的小说里。我自己认为他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我最大的希望是曹乃谦的小说在台湾发表之后,大陆的出版界会发现他是当代最优秀的中文作家之一。


链接:中国作家们与诺贝尔文学奖的N次亲密接触

随着每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又被撩拨起来,一个钱永健的华裔身份可能还远远不能让人满足,诺贝尔文学奖何时花落中国这个话题似乎更能吊人胃口。

于是,又有一些中国作家的名字出现了,除了不知传闻被提名多少次的北岛,同样也有新人出现,前段时间,网上盛传一则名为《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举角逐明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然而最后被证实其推荐单位“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根本不具备资格。中国作家参选诺贝尔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笑话,以至于与诺奖有过“亲密接触”的作家好像也变得不堪起来,其实这罪责应该更多的怪在凑热闹的媒体,若以一颗平常心细翻下历史,中国作家与诺奖之间的故事还是颇有看头的呢。

鲁迅真性情: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中国作家与诺奖的“绯闻”传过很多出,而其中最为坊间津津乐道的则非鲁迅所属。很多人对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未能获奖耿耿于怀,而关于鲁迅是否够资格获诺奖的争论至今仍可见诸于网络论坛。

不过如果我们翻下资料,就会遗憾地发现,鲁迅当年甚至连正式的提名都不曾有过: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当年9月25日,鲁迅作出回复,干脆地说了句不配:“……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但这种社会属性不是人类独有的,一切有种群的群体都具备这种属性,比如蚂蚁。字里行间可见鲁迅对待诺奖的态度颇具大师风范,不卑不亢,理性达观。

沈从文:与诺奖的擦身而过

沈从文也许是与诺贝尔文学奖离得最近的一位中国作家了(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奖,但他已经加入法国籍)。证据来自于一直对中国怀有巨大兴趣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委曾在接受采访时断言:1988年,沈从文如果活到10月就肯定能得奖。马悦然1985年被选进瑞典学院,做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那时候就开始翻译沈从文的作品,翻译《沈从文自传》、《边城》、《长河》,沈从文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马悦然称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是可惜,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而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者,最终缘悭一面。

相较于马悦然先生对沈从文的推崇有加,沈从文对诺奖的态度却并没有太多记载,这倒也符合他一贯淡薄名利的风格。

李敖:借提名诺奖说话

2000年,台湾媒体爆出轰动一时的新闻说“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李敖所着的《北京法源寺》因此而洛阳纸贵,甚至连本来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着火了起来。

不过,对李敖作品稍有涉猎的人应该知道,李敖的杂文一流,相比之下,几本小说像《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之类则只能算作玩票性质了,尽管李敖一再称自己的白话文五十年来五百年内都是中国第一,但每次谈起提名诺奖,到底还是显得底气不足。他自己也曾在电视节目《李敖有话说》中半带自嘲地解释过,任何大学的文学教授都有资格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选和作品。

所以,我们不妨把李敖的提名诺贝尔看做成一次李敖式的炒作。李敖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他常说有些事,做与不做区别是很大的,做了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总归好过不做。李敖当年就提名诺奖接受采访时说:“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今够资格的不止我一个,但放眼台湾,就我一个。我是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台湾当局查禁我的书,台湾文建会甚至不承认我是作家,我现在获得提名,对他们是个绝大的讽刺。我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为了考验考验评委会,颁奖颁了100年了,还分不了一个给中国,太荒谬了。”这话符合李敖一贯的风格,借着诺奖,李敖可以说很多话,表明很多态度,不得不说,这是李敖聪明的地方。

责任编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