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西方中心论:白钢50万字新作揭示地中海文明“无主体博弈”的历史真相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3 17:17

6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新书分享会,作者白钢教授在会上发表了深入而富有洞见的发言,阐述了该书作为其学术生涯集大成之作的意义。

这本书将中华、印度、地中海三大文明共同体纳入一个宏大的理论构想,鲜明指出了地中海文明因缺乏单一主体文明而呈现独特的多中心与动态博弈特征,为全球文明研究深入提供了新视角。相比其早期作品如《古波斯语教程》的聚焦性或《美国世纪的终结与世界体系的未来》的近现代主题,《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白钢教授解释说:“此前我的各种所受的学术训练,能够有效的把它融合为一体的,确实是这部作品。所以就像丁耘兄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这部作品应该比我此前的所写的其他任何作品都更重要。”

白钢教授强调,该书的写作不仅是学术探索,也是对文明共生与对话的实践,旨在超越单一文明的局限,构建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他指出,地中海文明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理解文明互动的理想案例,呼吁读者通过阅读重新思考文明共同体的定义与价值。在该书中,“文明共同体”这一概念,意味着文明论意义上的世界体系,或曰具有类似世界体系之错综关联与复杂结构的文明整体。

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交互性

白钢教授深入分析了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独特性,指出其与中华、印度文明的不同在于缺乏一以贯之的主体文明,呈现出以800至1000年为周期的东岸与西岸博弈。他提出,这种动态博弈形成了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深度互相关联,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孤立文明观。

他说:“与中华文明共同体,印度文明共同体很不同的是。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它没有一个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主体文明……它存在着一个以800到1000年为周期的一个地中海东岸和地中海西岸,推举出代表去争夺这个地区的文明引导权的这样一个长期博弈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地中海文明就呈现出一个异乎异乎寻常的多样性,以及在这种伴随着文明多样性过程所产生与其它文明之间的深度互相关联。”

但是,西方中心论者为论证希腊文明的优越性,往往强调其精神内核的独立性,忽视其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周边文明的物质与文化交互。他强调,文明的伟大在于与其他伟大文明的交互、革新与自我革命,地中海文明的历史演变即是例证: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双中心,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主导,再到轴心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起)希伯来、波斯、希腊文明的突破,形成了深刻的政治与思想遗产。

白钢教授呼吁摒弃孤立文明观,他指出:“有关论述,一方面呢,它是深刻的,因为他意识到在每一种文明,当他作为一个精神去加以把握的时候,他有着一些没法被其他文明所代替的内核,但是另一方面呢,又是狭隘的……他们事实上只愿意承认这一种伟大的文物。而不愿意承认这个伟大者是在与其他的伟大者的交互互动,参见自我,通过一个长期的革新乃至自我革命的过程当中才成为可能的。”

历史与现实:文明的生命力与平等底色

白钢教授提出,伟大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存续与适应历史变迁的能力,引用《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诚之者信也”,强调文明需在历史中保持活性。他指出,若一个文明无法延续,便需反思其不足,他说:“如果说这个文明特别好,他除了就是他活不下去之外,他样样都特别好。那么可能我们得说,恰恰我们要想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文明还不够好,他还没有到能够让自己延续,让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当中实现,让自己的生命能够伴随着时光的迁流,依然还能够保持它的活性。”

白钢教授进一步分析,中华文明的生生论底色使其在平等的生命态度中独具特色,与地中海的创生论和印度的无生论形成对比。他回应现场观众提问时指出,创生论以神创造世界为逻辑,存在“神由谁创造”的困境,而生生论拒绝追问生命起源,强调平等的生命态度。他说:“中华文明圈……有一点就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高度具有平等底色的这样的一种生命态度。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承认在人神之间有这样一个绝对的,不可越过的界限。。。。它不承认制作的逻辑对于生命的逻辑的优先性。”

这种平等底色使中华文明对不公平高度敏感,佛教因其平等理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并通过禅宗实现了生生论与无生论的统合。他强调:“中国传统,特别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呢,开启了伟大的生生论和无生论结合的进程,由中国化佛教,特别是在禅宗当中圆满实现的……无论是在道德经还是在庄子的大宗师里面,其实都已经表述过这个生生的核心是无生,在极致处事,只不过它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论证。”他呼吁珍视文明的融合奇迹,因为这种融合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了宝贵经验。

AI时代:文明逻辑与天人关系重塑

白钢教授在回应观众关于AI与新质生产力的提问时,提出AI作为“能行动的努斯”(亚里士多德定义)将重塑天人关系,挑战传统宗教与文明观念。他指出,AI根植于创生论逻辑,与中华文明的生生论和印度无生论形成对比,他说:“人工智能是确实能行动的东西……它已经符合了这个定义的,至少最基本的定义……它对于各种各样的宗教以及文明,文明的冲击影响,这个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持久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定要去重塑新的天人关系。”

白钢教授强调,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或系统生态,还涉及生产关系与人的存在方式。他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将倒逼基础研究突破,打破“中国缺乏原创性”的刻板印象,他说:“中国是世界制造业超级大国,它会产生异乎寻常多的这个应用场景……它会倒逼这个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升级……海德格尔……以另外一种形式预言了……技术在根本上是优于科学的……中国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一定会引发基础研究领域当中的根本性的突破。”

白钢教授呼吁探索生生论与无生论在AI研究中的潜力,指出:“无论是生生论还是无生论,还没有在底层的逻辑层面或者是基础研究的层面去研究AI的……如果能够产生类似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形成一个范例,无生、创生和生生这三者如何可以在一个具体的,这个就是跟每个人的生命生活实际都相关的。”他认为,AI时代的文明研究需超越学术规范,鼓励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新范式。

未来展望:开放性写作与全球文明责任

白钢教授回应现场参加点评的张文江教授提出的多卷本的建议时表示,他也会邀请年轻学者来参与中华与印度文明部分的书写:“本来是想把它标成这个六卷本的第一卷。后来之所以没有……是因为考虑到这样的多卷本写作往往会呈现虎头蛇尾的情况……地中海的第二卷从希腊化时代到13世纪,这一卷感觉我还是可以自己独立来写。然后比如说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书写,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更年轻的学者们,一起加入到这个世界文明共同体5000年的写作计划当中去。“

白钢教授提出,AI可作为开放性写作的工具,他指出:“我是觉得让包括让AI来参与到带有一些未定性质的议题写作和讨论,都是一个可行的选项。”他呼吁学术与非学术群体的精神勾连,指出:“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符合非常严格的学术标准……但是它同时是有开放度,它不是只对专业学者才有价值……你可以把它作为是一种平台性工具。可以服务于各种各样的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人的世界认知和想象……希望就是借着这个作品能够让学术界和学术界之外的……有教养的这个人群能够构成某种精神勾连。”

在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此刻,白钢教授强调,我们国家需增强精神产品输出能力,理解地中海文明的史学传统能够帮助认识当代西方,“如果要理解今天的西方,包括要理解今天的美国……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这两位史家……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定式到今天依然非常深刻的影响着西方。”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文江教授在新书发布会上强调了该书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地中海文明共同体》这部50万字的巨著融合了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白钢教授在世界文明史、宗教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及世界体系学说等领域的多年研究,超越了早期作品的局限性,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追溯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3000年至轴心时代的历史,揭示其多样性与交互性,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理论基础,是融通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体系学说的原创力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地中海文明共同体》新书分享会选择了杭州单向空间做为本次线下活动的场地。

责任编辑:肖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这个前苏联国家正在外交大转向:愿深化对华关系不设限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