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庭君:我全程见证了中国抗疫,西方媒体不该肆意抹黑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1-12 07:49

翟庭君

翟庭君作者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东声”媒体机构联合创始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翟庭君】

从巴西圣保罗出发,历经了在南非差点被驱逐出境、转机航班取消等波折,我在36小时之后抵达了中国上海。

那是2020年3月21日。接下来几天,中国对所有入境人员采取强制性集中隔离措施。就在我到达一周后的3月28日,中国为阻断新冠疫情传播,开始实施旅行禁令1。新冠病毒,这个当时仍少为人知的病毒正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

而将近三年之后,中国于2023年1月8日2起开放边境,取消入境人员强制隔离和核酸检测,并将新冠病毒的管控级别从“乙类甲管”下调为“乙类乙管”3。这并非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坚持科学防疫、人民至上的原则,继续以严谨态度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疫情。

在这场已夺去全世界668万个生命、令6.5亿人感染4的疫情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伟大抗疫历程。新冠疫情的冲击必将载入史册,其后续影响也要留待今后的研究,而抗疫仍未结束。

西方主流媒体总是急于指摘中国的每一步举措,从“严苛5”的清零政策,到北京冬奥会“荒谬6”的安保措施,再到现在放松管控要求的“噩梦”7。撇开这些花式诘难不说,过去以清零政策为特点的中国抗疫情况到底如何?现在为什么要放松管控?

要理解目前的做法,有必要回顾过去这三年的情况。我这些年都生活在中国,全程见证了疫情的起起伏伏;在我看来,中国的动态抗疫政策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紧急应对期(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

在我到中国两周半后的4月8日,在新冠疫情首先暴发的武汉,长达76天的、史无前例的封城宣告结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掺杂了太多苦涩和感伤的胜利,为了遏制住这个前所未见的致命病毒,中国动员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

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博士8发现了一对发烧、咳嗽的年长夫妻,其症状与流感相似,但经过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甲型和乙型流感、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非典病毒感染。她的团队马上判断,一种新病毒出现了。三天后,省级主管部门和中国疾控中心陆续收到警示;到12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也接到通报9。元旦当天,中疾控的官员就向正在休假的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博士电话告知10了他们所发现的严重情况。

1月3日,中国确认了病毒的基因测序,一周后即向全世界公布11。当时尚有很多未知因素:病毒是什么、如何传播、如何阻断。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猝不及防,更不可能有疫苗了。1月23日,拥有1100万人口的武汉市开始实行严格封控,全国各地41000名医疗工作者12驰援武汉。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拯救生命、研究这一新病毒。

万众一心驰援武汉。图源:视觉中国

第二阶段:控制、清除期(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

成功控制住武汉疫情之后,在2020年的剩余时间以及2021年中,中国实行清零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全面采取措施,发现、检测、隔离、救治感染者。自从武汉疫情之后,中国大陆在此期间仅报告5例死亡病例13,并成功控制了德尔塔变异毒株的11波疫情14(此毒株传播性更强、重症率更高)。与此同时,到2021年底,全球报告死亡人数已攀升至540万人以上,感染者更是数以亿计15

与西方媒体现在宣称的“失败16”大为不同,清零政策的效果显著。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实际上从2019年的77.3岁17上升到了2021年的78.2岁18,在历史上首次超越美国。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却从78.8岁19下降到了76.4岁20,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新冠相关死亡率很高。

这种对比是相当意外的,考虑到中国在1949年时在全球最穷国家排名第11位21(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计算),当时的平均寿命仅有36岁22,而美国为68岁23。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近80年间增长了1倍多,而美国的人均寿命仅增长了8岁。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新冠疫情期间超过美国

美国已报告了110万例新冠致死病例,目前的每百万人累计死亡人数是中国的834倍24(3339比4)。就中美两国而言,使用“超额死亡”人数(即观察到的死亡人数和预计死亡人数的差额)就分析目的而言价值不大,因为两国在这三年的超额死亡人数都比较少。

如果中国采取了美国那样不计后果的做法,根据测算死亡人数将达480万人。稍作计算即可发现,中国的抗疫政策事实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中国还在认真研究新冠病毒,制定应对措施,于2020年12月推出25第一个疫苗,即国药新冠疫苗。该疫苗后在2021年5月7日被世卫组织批准26为紧急使用疫苗。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27,到2021年10月,在送达全球各地的73亿剂疫苗中,中国疫苗数量占了将近一半。此后中国批准了8种疫苗28,另有35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中国为面向南方国家的新冠疫苗全球分配计划Covax捐赠疫苗3.28亿剂29,认捐超过1亿美元30,并提议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31

第三阶段:调整、准备期(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

2021年8月,为了应对传播性极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中国采取32了一种叫做“动态清零”的新策略,其意图是权衡健康、经济、社会等需求,将疫情对于经济、社会、生产、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于一个14亿人的泱泱大国来说,一律适用的措施并不存在。在第三阶段,中国本着科学态度,进行了疫情防控方法的探索。全员核酸检测的效率不断提高,如广州1800万居民仅三天就能检测完毕33,而“混采”核酸检测(利用低感染率优势,每10个样本合用1管)的成本降到了人均3.5元34

中国开发出全国通用的数字通行码,各城市也推出“绿码”系统35,以追踪新冠病例和高风险地区到访者。与此同时,政府逐步推进精准防控,限制大范围封控的做法。比如,在上海疫情期间,根据风险级别,各小区被划分为36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干扰。

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中旬,中国为居民提供了115亿人次的免费核酸检测,估计耗资约3000亿元37。不过,全员核酸策略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据估计达到全国GDP的1.8%38,成了地方财政尤为严重的负担。不过,尽管存在压力,但中国经济并未受到“重创”39,从2020年初疫情开始到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比美国高将近4倍,比欧盟高5倍40

尽管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疫情导致仍存短板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为此中国政府也利用这三年时间查漏补缺,主要是增加ICU(重症监护病房)容量。

2019年,中国每10万居民的ICU床位数为3.6个41,仅为美国(34.7个床位)的十分之一。2019年以来,中国的ICU床位数从2019年12月的57160个增加42到2022年12月的138800个,增长了2.4倍。同时期,ICU医生、护士人数43分别增加三分之一和一倍。

2022年1月15日,中国出现首例本地传播的奥密克戎感染病例。4月18日,上海首次报告三例新冠相关死亡病例44,死者均为未接种疫苗的89岁以上高龄老人。在上海发生疫情时,全国完成疫苗充分接种的人口比例已达87%45,但在上海市360万60岁以上老人中,此比例仅为62%46,接受加强针的只有38%。中国认识到,这一脆弱人群必须得到保护。

此后中国全力以赴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报告47,2022年11月30日,80岁以上人口接种率明细如下:76.6%至少一针,65.8%至少两针,40%至少三针。尽管奥密克戎毒株的致死率较低,其高传染性对中国当时的防控政策造成了重大挑战,同时对经济产生严重压力。哪怕是辉瑞-生物科技、莫德纳等所谓西方先进mRNA疫苗的两针48也只能在约4个月内对奥密克戎有症状感染提供约30%的保护。

第四阶段:降级管理、放松管控期(2022年11月至今)

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数据49显示奥密克戎BA.2毒株的致死率不到德尔塔毒株的一半。中国的一项就小鼠进行的科研项目表明50,新冠新毒株的病毒载量比原病毒低100倍,但传播性极强。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随着病毒性质发生改变,必须调整其抗疫政策,但要考虑几个重要因素。

2022年11月11日,中央政府发布“20条措施51”,开始放松清零政策,其中包括减少入境航班强制隔离时间,缩短密接人员隔离天数,提高老年人接种率,取消全员核酸等。像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中央政府的任何政策落实到地方,都需要时间,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

入境防疫政策调整后 首个入境客运航班ZH9024抵达深圳。图源:视觉中国

12月26日,中国宣布52从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管控级别从甲类传染病降为乙类乙管。这一改变有三个主要原因:奥密克戎毒性低于德尔塔;大部分人已接种疫苗;国家的卫生健康系统准备更为充分。

中国对传染病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每级均有特定的应对措施。甲类传染病是最危险的,仅包括霍乱和鼠疫。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根据这一变化,新冠防疫措施将进一步放松。

根据乙类传染病防控要求,新冠防疫新政主要有12条应对措施53:1. 增加接种率;2. 为病人准备药物和检测试剂;3. 增加ICU床位等医疗资源建设的投入;4. 停止全员核酸检测;5. 按病症轻重程度诊治患者;6. 改进健康调查,优化数据,包括65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状况;7. 管控好脆弱人群的有关机构,如养老院、医院、学校等;8. 加强农村地区和高风险患者的防控;9. 加强疫情监控、应对、控制;10. 强调个人防护,宣传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原则;11. 保障防疫信息获取和教育;12. 优化国际人员交流。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54,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博士介绍说,新冠病毒“乙类乙管”的影响是数据公布频率将减少。新数据将按月发布,含现有住院病例、危重症病例及累计死亡病例。

正如预期的那样,新冠病毒降级管理也意味着感染人数及相关死亡人数增加,但是单一的预测模型并不能轻易适用于中国。现有的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预测模型结果大不相同,当预测时长增加,预测准确性往往会下降,比较1周到20周的基准范围,各种模型的误差可达5倍55。即使是同一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不同的国家导致的死亡率也不同。到2022年12月21日,美国7日滚动死亡率56高达437人,即每百万人1.29;而日本的可比死亡率为每百万人2.0,新西兰为每百万人0.85。

尽管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现已超过美国,但其7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仍少于美国(就其占总人口比例而言少46%57)。奥密克戎导致的后果是,美国2022年9月有高达69%58的新冠致死病例来自该年龄段。作为一个独立因素看,该年龄段的人口差异意味着中国类似死亡人数将减少30%以上。

西方媒体擅长利用精心筛选的故事和照片,夸大中国“混乱59”的景象,声称死亡率极高。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日均死亡人数就超过27000人60。用其他国家目前的奥密克戎致死率推算,死亡率或将增加6%,这个死亡人数就相当多了,可达数万人,但目前仍没有证据支持西方所猜测的数百万死亡病例。

事实上,降级管理阶段是非常复杂艰难的,医护人员加班诊治新增病例、医院满负荷运转、药物告急,冬季相关疾病更是让这些状况雪上加霜。当下,仍处于放松管控的初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慌乱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过去三年,相较世界其他地方而言,中国民众度过得相对平稳,如今一下子面对剧增的确诊数,或是自己与家人难逃感染,或是目睹老人离世,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适应,何况我们确实有应对不周的地方。

相信在熬过这个最为吃劲的阶段后,各个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等都会总结阶段性经验教训,不断在预防、救治、康养等层面进行完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眼下的问题,而忽视或否定过去三年的积累与准备,给群众接种疫苗、研究新冠病毒、发展医疗基础设施、培训工作人员,一直等到致死率大为降低的新冠变异株出现,我们才走出放松这一步。

目前的举措

中国老年人接种率相对较低,并不是因为疫苗短缺,而是有几个原因。许多老人61对疫苗抱有成见,担心其引发与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而此前中国对疫情的成功控制也使得老年人在接种疫苗上不太积极。不过相比而言,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62,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只有36%注射了二价加强疫苗63

2022年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调整了加强针疫苗接种方案,要求各地64对老年人口精准摸底、优化服务、加强宣传。2022年12月1日至13日,823000名8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第三针疫苗65。比如,中国研制出了全球首个商业化发行的吸入式新冠疫苗66:康希诺生物“克威莎雾优”疫苗,这是一种非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这种加强疫苗颇受老年人的欢迎67

说到药品供应,在12月前几周病例增加时,大部分城市存在退烧药短缺的情况。而造成供应短缺的原因,主要是药品囤积、药价哄抬、需求猛增等。为此,各地政府尽力补救,比如多地免费配发布洛芬68;政府出台了针对线上药品供应商的管理规定69,包括对乘机哄抬药价的药品供应商处以最高五百万元的罚款,并批准使用辉瑞Paxlovid、阿兹夫定等抗病毒口服药70

由于抗疫第三阶段实行全员核酸检测,政府能够获得关于疫情的准确数据,以制定应对措施。但在当前阶段,全员核酸已经淡出,数据准确性不免要打些折扣。

然而,中国的韧性体现在它有能力应对新情况、应用科学技术优化公共卫生系统。例如,最近两周,四川、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份的疾控中心对数万参与者开展调查71,使用抽样方法的调查数据虽有局限性,但为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以监测疾病路径,收集有关重点医院、退烧药供应、地方政府应对能力等信息。

2022年12月31日,海南省发布第二轮在线调查(12月19日至25日期间进行)的结果72,该省人口中有3.4%填写了调查问卷。下面是发布图表之一:

两轮调查人群中感染者就医行为比例(%)

中国疾控中心继续开展新冠病毒实时动态监测。12月1日至29日,通过抽样调查完成了1142个病例的全基因测序73。目前在传播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有7个,其中BA.5.2和BF.7就占了所有病例的80%以上。

再如广州市发布的报告74,受测的感染者中96%感染了BA.5.2毒株,一般认为症状较轻。德尔塔等先前的毒株没有再次出现。

上周还发布了一些预测模型,其中一个是中疾控前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做出的75,他估计北京的感染率或已超过80%。模型推测第二轮感染或将大为减轻,并指出近期北京住院率较高的三个原因:北京的寒冬令老年人呼吸道症状加剧;北京现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居民占20%76);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BF.7毒性较强77。曾光还指出,到12月初时,新冠病毒传染性的传播系数已高达20,比原始毒株高出6倍。另一方面,新冠患者死亡率已经从武汉疫情期间的5%左右下降到1‰以下,死亡率降低了98%。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密切关注医疗资源的供应状况78,特别是农村地区,为1月21日开始的春节长假做好准备。最近,抗原检测试剂日产量增加到1.1亿份79,血氧仪日产量增加到25万部,并优先保供农村地区,而且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的单价低至3.5元。

据网上的叙述80,在医疗设施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各地正在全力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赤脚医生81是毛泽东时代遗留的产物,有时还遭到农村医疗私有化支持者的诟病,而正是他们在医疗资源不如城市大医院的情况下,在农村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从江:医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义诊巡诊 做好基层防疫工作。图源:视觉中国

回顾过去这三年,可知新冠疫情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艰难挑战,它检验了中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也检验了民众的耐心。不过,在我生活的北京,街道上、工作场所里、地铁上再次出现了熙熙攘攘的景象,交通出行正在恢复。民众正热切期盼着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假期的到来。

当我们进入新的一年,进入防疫新阶段,尽管知道未来仍不免出现新的病毒,但我们的希望在于:世界能够吸取这些得来不易的经验教训,以科学指导行动和合作,而非造谣生事;倡导国际团结精神,而非肆意抹黑82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2020年3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2022年12月27日

3.环球时报“中国1月8日起将新冠病毒管控级别从甲类降为乙类”

4.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新冠疫情资讯页”

5.彭博社“中国一个月严苛管控后新冠病例清零”

6.每日邮报、路透社“北京冬奥会新冠闭环隔离的荒谬场景”

7.华盛顿邮报“中国新冠疫情新噩梦或将成为全球灾难”

8.三大洲社会研究所“中国与冠状病毒冲击”

9.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形势报告1 2020年1月21日”

10.纽约时报“失落的一个月:失于检测如何让美国对新冠病毒视而不见”

11.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形势报告1 2020年1月21日”

12.中国日报“全国动员支援武汉”

13.世界实时统计数据Worldometer“中国新冠疫情数据”

1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中国——德尔塔变异株输入病例引起的11次本地传播新冠疫情”

15.世界实时统计数据Worldometer“新冠疫情死亡人数”

16.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中国清零政策失败的后果”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9.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国家卫生健康数据中心“新冠疫情前,美国2019年预期寿命增加”

20.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国家卫生健康数据中心“美国2021年死亡人数”

21.亚洲时报“中国扶贫史”

22.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国1949-1989年营养与健康”

23.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国家卫生健康数据中心“美国1900-2018年死亡趋势”

24.世界实时统计数据Worldometer“按国家或地区报告病例和死亡人数”

25.传染病实况Contagion Live“世卫组织批准中国国药新冠疫苗”

26.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公布新增紧急使用新冠疫苗并发布过渡政策推荐”

27.自然杂志“中国新冠疫苗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免疫力在衰减”

28.新冠疫苗追踪“中国批准使用八种疫苗”

29.播锐智BRIDGE“中国新冠疫苗追踪”

30.南华早报“习近平表示中国承诺2021年向他国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

31.中国日报“中国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

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视角:中国新冠动态清零政策”

33.南华早报“新冠疫情:广州在最新疫情中努力溯源,三天完成1800万次检测”

34.财新国际“中国进一步将新冠检测费用减至2.4美元”

35.澎湃“健康码何时实现全国互通互认?”

36.环球时报“上海在最新疫情中首次报告三例因基础疾病死亡的新冠相关病例”

37.财新国际“深度报道:当全员核酸检测成为中国新常态,关于由谁买单的争论增多”

38.财新国际“常规新冠检测将帮助还是伤害中国经济?”

39.金融时报“中国封控政策是如何重创该国经济的”

40.本数据由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提供,在他即将发表的关于新冠疫情与中国经济的文章中也有引用。

41.环球时报“中国以分级医疗服务方案进一步集中救治新冠危重病症”

42.愉见财经“ICU床位供给3年2.4倍:原来我们的重症医学配套建设,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啊”

43.愉见财经“ICU床位供给3年2.4倍:原来我们的重症医学配套建设,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啊”

44.环球时报“上海在最新疫情中首次报告三例因基础疾病死亡的新冠相关病例”

45.YCharts“中国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

46.环球时报“上海报告三例死亡病例,均为未接种老人”

47.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48.科学家“奥密克戎疫苗逃逸能力强于其他变异株”

49.JAMA Network“新冠奥密克戎BA.2亚变异株在新英格兰的严重性预估”

50.环球时报“独家:中国科学家证明奥密克戎致病性与之前毒株相比呈几何级数下降”

51.环球时报“中国优化防疫措施,缩减入境人员隔离时间“

52.中国日报“中国将对新冠病毒实行乙类管理”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55.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率单个和集合概率预测的评估”

56.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新冠病毒死亡人数”

57.统计时报Statistics Times“美国和中国人口”

58.凯泽家族基金会“老年人新冠肺炎死亡数2022年夏季猛增,9月略有下降”

59.经济学人“中国清零政策结束或将引发混乱”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1.财新国际“周末长文:中国老年人为什么不愿意接种疫苗”

62.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美国新冠疫苗接种”

6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冠二价加强疫苗”

64.中国日报“疫苗接种行动计划以老年人为重点”

65.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66.美国商业资讯“世界首个吸入式新冠疫苗,Aerogen与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制,中国首个公共加强免疫接种”

67.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吸入式新冠疫苗受中国老年人欢迎”

68.共青团中央公众号“多地免费送药!移动诊疗车开到家门口,核酸亭变身诊疗站都来了”

69.南华早报“中国打击在线药店哄抬新冠治疗药品价格”

70.环球时报“病例高峰将至,北京将向社区卫生中心分配新冠药品Paxlovid,帮助重点人群”

71.澎湃新闻“川苏浙等多省份启动新冠感染调查:为何做这项调查、起什么作用”

72.三亚发布“海南省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网络调查(12月19日—25日)结果”

73.环球时报“病毒学专家和中疾控有关部门否认新冠原病毒和德尔塔变异株在中国再次出现”

74.光明网“广州现在流行什么毒株?广州市疾控中心回应”

75.凤凰网“曾光:北京新冠感染率或超80%”

76.环球时报“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将严重老龄化”

77.光明网“北京本轮疫情主要毒株BF.7,传染性迄今最强”

78.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79.观察者网“全力以赴保障医疗物资和药品供应”

80.鱼眼观察“老家农村终于熬过了‘疫情’”

81.共度时艰“全国赤脚医生打赢一场逆风局,网红专家懵了”

82.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在2020年2月14日新冠疫情媒体简报会上的讲话”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