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晓:毒枭、变性、出轨、同性恋……要素拉满的《艾米莉亚·佩雷斯》和奥斯卡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3-06 14:14

冬晓

冬晓作者

观察者网编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冬晓】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刚刚落幕,但围绕本届奥斯卡获奖电影的争议仍未消散。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过去几年间,奥斯卡评奖正在走下坡路已然从一种少部分影迷的不安猜测,逐步成为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像今年这样仅凭电影简介就能给观众造成精神震撼的情况,确实还是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在202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十部提名作品中,有六部影片在宣发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打出了女性主义的大旗。比如,讲述女性性工作者幻想通过和男富二代婚姻来实现阶级跨越,最终被现实迎头痛击的《阿诺拉》;比如,讲述两位女巫从学生时代开始相互帮助、背叛自我,并终缔结伟大友谊的《魔法坏女巫》;再比如,讲述曾经风光无两的女艺人被社会年龄歧视心生焦虑,使用高科技创造年轻的自己,最终走向毁灭的《某种物质》。

电影自诞生至今一直陷在两难的境地中,在工业化的商品和风格化的艺术之间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如今的导演们非常乐得将俗套的故事架构捆绑进混乱的性别叙事,摇身一变,即成就影评人口中女性主义的先锋。新瓶装旧酒,究竟是创作者灵光一现的颠覆式解构,还是被精致掩盖的投机取巧的懒惰,恐怕只能自由心证。

在本次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中,仅通过阅读简介就令人头皮发麻的莫过于《艾米莉亚·佩雷斯》。它以多项提名领跑本届奥斯卡,最终虽只斩获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但此前在戛纳电影节上贡献四位演员同台领取最佳女主角的名场面,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佐伊·索尔达娜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滚石》杂志

本片讲述一名墨西哥毒枭在功成名就的四十岁萌生了退隐江湖的念头,他决定实现自己打儿时起就有的梦想,通过变性手术成为一个女人。为此,他不惜抛妻弃子,聘请一位业务能力彪悍的女律师帮自己打理好一切,并改名艾米莉亚·佩雷斯。

然而,她在风静地度过四年生活后,对亲情的渴望让她以一位自己已逝远亲的身份,接回了在瑞士生活的妻子和孩子,并隐瞒一切和她们居住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她的妻子决定和情人结婚并带走两个孩子,惹恼了艾米莉亚·佩雷斯,因此发生了激烈冲突。

最终,在和情人绑架并折磨艾米莉亚·佩雷斯的过程中,妻子发现了“她”是自己丈夫的真实身份,幡然醒悟并举枪指向正在开车的情人。几声枪响过后,载着三人的汽车冲下山崖摔成了一朵绚烂的火花。电影的结尾,被艾米莉亚·佩雷斯帮助过的人们走上街头举着她的塑像,一起歌唱并赞美她的付出。

歌舞片、墨西哥毒枭、变性、同性恋,元素丰富得仅凭几个关键字就能看穿创作者剑指各大电影评奖的野心。从这点来看,国内的部分影人,在如何揣摩、拆解流行命题以最大限度讨好西方评审上,仍然落后了至少一点五个版本。

当他们依旧延续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指导纲领,将镜头对准上世纪90年代乡村,以展现面对世界先进文化冲击而无措、木讷甚至抗拒的典型“国民”时,来自欧洲的创作者们已经毫无心理负担地把政治口号喊得震天响,借用奇观化的符号,毫不避讳地将自己所处社会中的魔幻乱象转嫁到还在为生计苦苦挣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上。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电影海报

区别在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迎合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为,来自世纪之交国门大开爆发的思潮碰撞,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代中国影人挥之不去的焦虑和茫然。

此时的好莱坞正沉浸在苏联解体后的自我疗愈中,它再一次借由敌人的死亡肯定了自身存在的正义性,温情脉脉的缅怀着永远回不去的黄金时代。汤姆·汉克斯刚因在《费城故事》中出演一名身染艾滋病的同性恋律师获得奥斯卡影帝,转年就又在《阿甘正传》中出演绝对“老保”的阿拉巴马男孩阿甘而再度夺魁。

汤姆·汉克斯在《费城故事》中饰演一位身患艾滋的同性恋律师

在承载政治意义对大众进行教化上,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显然很具有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奥斯卡把最佳影片颁发给抗击纳粹的《忠勇之家》和《卡萨布兰卡》;《巴顿将军》在越南战争中期拔得头筹,而以反战思想为底色的《猎鹿人》在美国完成越南撤军三年后才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进入21世纪后,美国在中东大施拳脚,焦灼的境遇中,《拆弹部队》和《逃离德黑兰》应运而生。

奥斯卡的评奖标准时刻反映当下美国主流民意的走向,在过去几十年间评出的最佳影片,多以中产阶级的生活和审美旨趣为主,如《美国丽人》的内核是普通中产家庭的困境,因而所反映出的思潮大都趋向于保守,或有限度的开放(让渡部分权利的宣誓,以获取更广泛的认同),视听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和创作者自我表达的浅尝辄止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常态。

因此,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先锋性上总是略输欧洲各大电影节一筹,保守的宗教属性加成使得美国社会乃至影视作品的审美天然就更加保守——当然,这是在过去。最近十年间,双方趋同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稳定性的消失、意识形态的撕裂、电影工业的衰落、网络自媒体的冲击等。

以最近三届的最佳影片为例,94届获奖影片《健听女孩》讲述了一个聋哑人家庭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与家人、自己和解的故事,95届的获奖影片《瞬息全宇宙》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历经多元宇宙的冒险,最终和女儿和解拯救家庭的故事,96届的获奖影片《奥本海默》讲述的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主持创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抛去影片中纷繁复杂的身份政治这一时尚单品,如边缘人士、听障、原生家庭、同性恋、政治迫害,这些作品最终落脚呼唤的仍然是传统家庭结构的回归(包装在理解和共情之下)和对悲情英雄的尊崇。

从这点来看,奥斯卡的评议始终是美式主旋律的,当下风行各种所谓的边少数派、跨性别、女权主义并不能作为影片创作主旨,而是沦落为流媒体时代营销唾手可得的廉价装饰物。如同高考命题作文,开篇起手先垫上几句生僻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结尾前别忘了再带上提前拟好的超长排比。

可以断言,《爱丽米亚·佩雷斯》是一部冲奖专用的命题电影,在墨西哥毒枭、变性、同性恋等刺激眼球的关键词下,潜伏的仍然是一个老掉牙的家庭伦理故事,追求个人解放的出走最终仍为家庭角色的回归让路,背离主流秩序的结局再绚烂也只能一死,至于那些性别流动的差异化展示,不过是同性恋人肌肤相亲的一笔带过。

《末路狂花》中拒绝社会主流规训的路易斯和塞尔玛以肆意洒脱的姿态奔向死亡,场面震撼非凡;而在《艾米莉亚·佩雷斯》中,同样的画面仿佛一出闹剧总算是勉强收了尾。

恶评如潮的《艾米莉亚·佩雷斯》预告片评论区

“刻奇”一词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该片在油管评论区招致诸多西班牙语的批评和谩骂。愤怒的墨西哥人认为这部通篇操着蹩脚西班牙语的歌舞电影是对墨西哥文化的无耻挪用,集中展示了西方作者对于他国傲慢无底线的贬损和嘲笑。

关于这点,导演本人并不避讳,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在拍摄这部电影前不了解墨西哥,也不懂西班牙语,但他还是选择了将剧本的语言设计成西班牙语,只是因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穷人和移民”所使用的语言。

对于一个法国导演聘用美国演员拍摄的发生在墨西哥的故事,的确不能抱有任何希望,其根源在于该片的故事背景——墨西哥的设定不是基于情节发生的现实,而是对当下美国社会中过分随意的性别转换的安全隐喻。

虽是隐喻,但支撑起其在社会议题讨论中占据优先度的,是一种被无限上升的政治狂热。剧情前半段,女律师在全世界到处飞、帮毒枭甄选合适的整形医生期间,与一名以色列大夫发生了以下对话:

医生:“女士,你知道我只能改变身体、皮肤、骨科,但我改变不了灵魂。如果他的灵魂是他,那么变性后她还是他。如果他的灵魂是她,那么变性后她就是她。如果他是狼,那么变性后她还是狼。如果他是狼,你会羊入狼口。女士,我从24岁开始就当医生了,我斗争改变,但我阻止不了战争。我的门通向不了上帝。女士,请你告诉神秘先生,与其做手术,不如改变身份证。”

女律师:“医生,我知道你做了很多研究。医生,但我必须说我不同意。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改变灵魂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一切。医生,你最好信任我的神秘先生,如果你看到他展示给我的东西,你就会成为更好的人。医生,你不知道当女王是什么感觉,当你生来为奋斗,社会却培养你杀戮,那你最好尽情而活,不然就去死。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处在中间的所有人,以及还未存在过的人,我永远不会让你们失望。医生,我从24岁开始就当律师了,我不想解释我的行为,我不会认错。医生,我不是来这里浪费你的时间,变性不是托词,你最好改变你的想法。”

这段对话中,医生的台词道出了所有涉及性别转化话题的关键。性别转换,本身就紧密关切着一个人类哲学的终极提问:我是谁。而女律师的回答,和相关讨论中最为浅薄那一派的托词高度重合,重复着空洞口号,从个人的改变上升到社会的变革,却无法直面问题的核心:如果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由自己的内心所决定,那么固执地追求形象外在符合社会主流规定的性别形态,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屈服?

对身体建构或者解构的讨论,不应只流于“能不能”“该不该”,单纯地迎合社会流量的路径,又或者被人为利用当做“你死我活”的理论游戏。目前市面上很多打着“女性主义”电影仍在自觉遵循这种“身体-灵魂”的二元对立。

在《艾米莉亚·佩雷斯》中,以色列医生接受了女律师的邀约前往墨西哥和毒枭会面。面对人生唯一一次的改变机会,毒枭潸然泪下,他动情地跟医生说,我打小就想成为女人,从可以思考开始,但墨西哥的环境不允许,那太困难了,我别无选择。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男性,当毒贩,这不是我要的;女性,当企业家+公益人士,这是我要的。我是后者,而非前者,尽管在我当毒贩的日子里杀人无数,掠夺钱财,但只要是我不想要的,那我便无需为此承担任何的罪责,且心生忏悔。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港台译名为《毒王女人梦》,听上去像奇情片的风格,然而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类的扁平理解,使得这部影片的温情表达撒发着一股发酵过后的口水味。自我意识的觉醒被性别议题挤占了全部的讨论空间,似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邪恶和善良,都刻在人体外显的性状中,它就像个按钮,通过生殖器连接着人类的灵魂。

负面新闻缠身的主演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澎湃新闻

而发生在这部影片之外的故事,远比影片本身更具有讨论的现实意义。出演女主角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是一位跨性别演员,在她已经清空的社交账号中曾充斥着大量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乃至宗教仇恨的言论,事情曝光后,网飞和导演在颁奖季都刻意同她保持了距离。

瞧,在美国好莱坞,作为某种政治免死金牌的边缘人标签,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冬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吃够自己种的苦果,某国就不会放下身段老实谈判”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直播: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