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薄欲出的中国航天经济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1-13 16:59

【观察者网 文/李泽西   编辑/周远方】

2022年,是一个航天大年。

这一年里,中国总共进行了64次航天发射,其中62次成功,创下年发射数量新纪录,占全球发射数量的35%。其中,中国还完成了神舟14号、神舟15号两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将6名中国航天员送入空间站,进行了在轨乘组交换。

纪录背后,是我国火箭技术取得不断突破,成本不断下降,应用不断拓宽。

这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航天正在涌现一批“国家队”之外的民营企业。中国的“航天经济”正喷薄欲出。

基石:“国家队”技术突破

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近年迅猛发展的核心原因在于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SpaceX曾称,单凭猎鹰九号一级火箭的回收,就可将航天发射成本降低80%。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中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的新纪录。据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八号是中国首个国家立项的面向商业市场的运载火箭,也是中国第一枚以完全可回收为目标的现役火箭,预计其改进型将在2030年代前实现芯一级与助推器整体垂直回收与重复使用。

2022年8月2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升力式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意味着中国在重复利用火箭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是“火箭动力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第一级;与SpaceX不一样的是,一级火箭采用了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模式,将二级火箭送至预定轨道,实际上是个火箭飞机。

火箭动力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射剖面(图源:航天科技)

观察者网航天专栏撰稿人,英文电子杂志“Go Taikonauts”创办人之一陈蓝表示,这一试验的另一大意义是首次实现了液体发动机的重复使用。相较运载能力有限的固体火箭,液态火箭尽管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但是一旦能够证明其可靠性和成熟性,市场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民营航天:年增长3%的行业,何时突破?

诸如蓝箭的火箭公司,代表着中国航天的变革。

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第60号文第24条有一句话: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这使得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除了蓝箭公司,九天微星等卫星制造企业,零壹空间等火箭制造企业也在同年相继成立,此后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参与航天。

无论是哪个商业行业,都需要找到稳定且在增长的收入的来源。陈蓝表示,只有把需求扩大了,才能建立起来整个航天经济的基础,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政府应该牵头投资一些大规模的航天项目。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星网”计划。2021年4月28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在雄安正式挂牌成立。国际电信联盟(ITU)频谱分配档案显示,“中国星网”似乎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

星网概念图

如若建成,这将是中国自己的巨型太空互联网星座,与SpaceX的“星链”媲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曾表示,中国星网公司将“专门负责统筹空间互联网建设的规划与运营”。

陈蓝表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由新成立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建,而该公司的投资方包括中国星网。据他的判断,这一发射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承接星网计划的巨大发射需求量。不过,一个商业发射场并不足够;据悉,浙江象山也在计划建设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预计总投资200亿元。

对于其商业意义,陈蓝告诉观察者网,中国星网“既创造了卫星制造的需求,也创造了发射的需求,将来还完全可能开放给民营航天企业使用”。不过,鉴于中国星网计划目前公开信息量不足,“星网的卫星到底有多少是能够给民营企业去发射、研发、制造”,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其对于推动市场的具体商业价值还无法确定。

前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综合专题专家组组长、921载人飞船工程论证组办公室主任黄志澄认为,诸如星网的低轨通信卫星,是航天当前盈利前景最佳的应用,SpaceX的星链已经佐证了这一点。

SpaceX公司在2022年间进行了61次航天发射,全部成功,且平均有效荷载也比中国的卫星要大,因此发射的卫星总数还是超过中国。SpaceX 2022年发射数量最多的猎鹰9号近地轨道最大荷载22.8吨,而中国同期发射量最多的长征2号近地轨道荷载则是2吨。截至2023年初,SpaceX光是星链卫星就已有至少3337颗在轨运行。

中国什么时候能赶上SpaceX?观察者网采访了多名航天专家,大多认为中国航天技术上距离国际领先的SpaceX只有大约十年的差距。


未来,太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可能更为可观。

黄志澄认为,中国最早5年内就可能看到国内开拓太空旅游的实际动向。陈蓝认为,鉴于人类的好奇心,太空旅游的商业逻辑是通的,哪怕全球1%人口也是个极为可观的市场。

目前的民营企业中,最为亮眼的火箭企业是星河动力,2022年间两次发射谷神星一号均获成功,将8颗卫星送至太阳同步轨道,2023年1月9日又再次发射成功。目前,星河动力已获得“五发五中”的战绩,计划2023年发射8~10次火箭,并推进“智神星”系列液体可复用运载火箭的首飞。

2015年才成立的蓝箭公司,在2022年12月就尝试使用更适合于复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朱雀二号发射至太阳同步轨道,如若成功就甚至抢在了SpaceX的星舰之前实现全球首发。不幸的是,二级飞行异常,未能达到入轨速度(比轨道速度低2公里/秒),最终遗憾再入大气层,发射任务未能取得成功。

朱雀二号发射(图源:蓝箭官方微博)

2022年中国航天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但是即便是失利也不过因为“步子太大扯着蛋”,体现出了中国航天的雄心。

伴随地球上的碳中和转型,下一个商业机遇可能是太阳能电站。目前,中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项目已开展到第二阶段,计划2050年建成全球首个千吨级太空太阳能电站。

此外,许多企业和组织还提到火箭替代飞机,实现地球点到点之间的运输,太空采矿,甚至移居太空的经济潜力。

不过,此时此刻,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还是比较有限,且发展速度并不显著。SIA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规模为27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近年商业航天的发展速度,较GDP整体增速并没有明显更快。

近年全球卫星产业并未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图源:SIA)

如何解锁太空的巨大经济潜力?

观察者网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机遇的前提条件,需要发射成本大幅降低。

早在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对外透露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的能力目标:每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的价格约5000美元,发射准备周期一周;太阳同步轨道每公斤发射价格5000~6000美元,发射准备周期10天。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在不复用的情况下,每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的最低报价为2940美元,至太阳同步轨道最低价为8070美元。

陈蓝认为,国内商业航天目前使用固体小火箭缺乏足够运载能力,对市场影响很小,而民营企业还要与长征 11 号和快舟 1 号竞争,后者主要应用是军用卫星,基本上轮不到民企。真正要立足市场开始赚钱,至少需要中型的液体火箭,SpaceX佐证了这一点。因此,蓝箭的尝试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

黄志澄则认为,中国其实已经突破了主要的技术问题,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资金。

在开始正常运营之前,任何行业都需要获得启动资本金,后续也不时需要进一步的融资。航天行业的前期投资需求极大:SpaceX在拿到NASA合同之前早期共投入了5亿美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据天眼查信息,国内的蓝箭注册资本即2亿元人民币,前三轮融资共计至少18亿元人民币,2022年2月还进行了尚未公布规模的D+轮融资。

据天眼查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底,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发生163起,融资金额超400亿元。

陈蓝指出,目前民营火箭企业商业的订单数量与投入完全不成正比,整个行业目前还是“试验性的”,处于初始阶段。

为什么逐利的资本愿意投钱给这样的一个行业?

民营航天中,发展得最长的企业之一是长春光机卫星公司(简称“长光卫星”),在2014年12月就抢先成立了,目前总共发射了19次卫星。2022年12月27日,长光卫星申请科创板IPO上市获受理,海通证券为保荐机构,筹资26.83亿元,被誉为A股的“商业航天第一股”。据其招股书,长光卫星过去三年内共计营收5.35亿元,但同期净亏损12.09亿元,资产负债率达37.7%。

长光卫星星座图

此前,2020年11月,长光卫星宣布完成人民币24.64亿元上市前融资,投资方包括长春光机所、中金资本、深创投、中科创星、海通创新、中科院创投等机构。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长光卫星估值124亿元。对于投资者,只要长光卫星以接近估值的市值上市,那么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就能翻几倍。黄志澄认为,上市或许就是这些投资者的目标,“一些创新性的公司,并不要求明显的业务回报”。

其他航天企业也不甘落后,在2022年间加快了融资的步伐。1月,星河动力拿到了12.7亿元B+轮融资;2月,蓝箭航天拿到了D+轮融资;5月,东方空间拿到了4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9月,银河航天拿到了B+轮融资。这些企业的估值均约100亿元。

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五发五中”的星河动力,正在筹划2023至2024年间上市,目前已经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通过两轮融资获得了大约15亿元的资金。

星河动力CEO刘百奇曾表示,要想做一个长久的航天企业,上市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商业航天不是国家投资,那就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他还估计,在2025年之后企业就能将价格降至每公斤3~5万元,“跟Space X基本相当的”。

黄志澄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我国国营航天公司火箭的成本目前与SpaceX的成本水平都还有距离,我国民营企业液体火箭可能还要更远。虽然许多民营企业的核心团队都有国家航天集团的经历,但是硬件从零起步,谈何容易。

黄志澄称,中国航天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对于要不要发展民营航天企业存在的意见分歧。有观点认为,国营企业技术和资金来源都领先于民营企业,航天战略性项目可由国家统筹规划,而航天又牵扯到国家安全,因此不需要发展民营企业;而另有观点则认为,国营企业主要承担国家的任务,商业方面“顾不过来”,而中国航天的长期发展也需要健康的市场竞争推动。这一争议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对航天商业化发展可能不利。

陈蓝认为,建立规模化的航天经济,需要政府确立发展商业航天的目标,金融资本才能更放心的、更有信心的投入。从业务角度,政府项目可以作为初期牵引,但需要有大量民营企业参与,才能支持其规模化。中国政府应该视航天经济的发展为一个战略问题,因为中国不发展,美国依然会发展,后者形成太空经济规模之后,对中国就产生了太空中的战略优势。

国家推动的航天项目多数没有直接商业效益,但是对于整体经济是有较大价值的。其中就包括了北斗。北斗提供的定位服务、短报文通信等功能融入了中国的通信基建系统,对于渔船、野外作业、救援工作和偏远地区等意义尤为重大。而北斗同时也推动了接收器、芯片、导航、天线等各方面硬件的制造升级,对于中国整体的意义不可估量。

北斗星座图

但是,这样的公益的项目,就需要政府的持续财政支持。黄志澄认为,中国的财政在未来的5至10年间,为了贯彻二十大精神,可能更倾向于投入民生和国防,因此短期内不会大量增加航天的投入,使得中国航天仍然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他认为,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开展项目合作,政府适当提供任务给民营企业,开展新型举国体制,两者互相沟通,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这也是SpaceX在NASA的帮助下得以发展壮大的历程,SpaceX有了稳定的客户来源,可以放心集中力量投资研发,而NASA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压力,获得更为廉价的发射服务。

陈蓝表示,中国的体制有很多优势,政府起到了关键的经济引导作用,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效率都比西方高,资源调配能力也更强。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能够引导、牵头航天经济的发展,逐渐推动航天经济的规模化。

责任编辑:李泽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