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云:银联垄断终结,先别急着叫好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08 08:03

华云

华云作者

产经观察者

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中国清算市场将于6月1日开放,符合要求的机构包括境外机构可申请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新闻一出,迅速引发舆论狂欢。毕竟,这意味着一家独大12年的中国银联,不再独享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巨大蛋糕。

对此,中国银联客气表示要“二次创业”,而美国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已表示一定会申请清算牌照,此前封杀中国银联海外渠道的VISA暂无动静,据说工商银行与支付宝公司也都打算成立清算机构……然而,就在业内人士热议国内谁会成为下一个银联之时,互联网上却传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如“10亿注册资本太高,卡组织‘开而不放’”、“卡组织开放相当于为国民减税”、“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将结束银联‘暴政’时代”等等。

这些评论和吐槽一时甚嚣尘上,有两种分析路径颇有代表性:一是,猛烈抨击银联的垄断和“霸主地位”,如今清算机构开放,国外和其它卡组织成为新的清算机构,中国清算市场的春天来了——迈入自由竞争的态势;二是,中国开放国内清算市场,银联告别垄断是中国遵循WTO的裁决,履行承诺的必然结果。

事实真的如此吗?银联垄断终结,真的先别急着叫好,不妨先看看整个事件的另一面,和背后的复杂性。

银联垄断终结,引发舆论狂欢

银联告别垄断,能与国际大咖一决高低吗?

银联告别垄断,是不是好事呢?当然是,银联不再一家独大有助于银联在竞争中进一步改善服务,在互联网+大潮中推陈出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不过,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跟风希望通过开放竞争治一治“霸道”的银联,甚至期待看到昔日“霸主”出丑……这种说法在坊间颇有市场,但是否合理呢?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结算功能是整个社会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属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算是金融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清算组织掌握着国家各类经济交易的重要数据。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2002年3月,中国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银联,就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清算系统,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银联卡,除了获利外,也是在扩大中国经济的实力。到现在,如果有人还不明白银联所代表的清算系统核心所在,不妨看下俄罗斯的案例。

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开始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VISA与万事达卡在未通知的情况下,停止对俄罗斯几家银行所发售银行卡的支付服务,对俄罗斯民生造成巨大影响,俄罗斯没有自主银行卡清算组织,国内民众主要依赖美国的VISA、万事达品牌卡。最后,还是中国银联帮了战斗民族一把

因此,从战略和民生的角度出发,大国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卡清算组织,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当前的国际主要卡组织中,“VISA”、“万事达”、“运通”、“大莱”和“JCB”这全球五大发卡机构,前四家均为美国机构,JCB为日本机构。而且美国的这几家发卡机构已在全球获得了绝对优势,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在内,美国的VISA和万事达都居主导甚至垄断地位。

国际主要卡组织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是很容易占领新兴市场。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1983年即成立了“财团法人联合签账卡处理中心”,1984年发行了本地使用的“联合签账卡”“联合信用卡”,图案上有一朵漂亮醒目的梅花,被通俗地称为“梅花卡”。至1989年前后,梅花卡占据近八成台湾信用卡市场,一度形成“梅花独放”的局面。但在向外资开放市场后,梅花卡品牌迅速萎缩,到2001年,梅花卡市场份额仅剩0.53%。同期,VISA、万事达的市场份额合计升至95%……

台湾地区信用卡市场“梅花独放”已成往事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分阶段性开放,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卡组织——银联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争取时间。如今,银联地位已经确立,虽然自身问题不少,但好歹算争气,今后“独生子”地位不再时,似乎也已具备与国际卡组织巨头拉开架势竞争的实力和能力。正所谓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可提升现代服务业、优化消费环境,但前提之一是民族品牌一定要有竞争力。

前尘往事莫再提及。未来银联将与新诞生的其他清算机构,一样迎接市场竞争,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希望银联能够更加壮大,与国际卡组织大咖一决高下。

中国银联vs国际卡巨头:徒弟令狐冲把岳不群逼急了

银联彻底与垄断说再见这回事,还得从WTO裁决说起。2010年9月16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已向WTO告状,指责中国违反向贸易伙伴作出的、最迟在2006年向外国公司开放银行卡市场的承诺。2013年,WTO做出裁决,中国应在2015年8月29日前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

如今再看,争论表面上看是WTO协议条款,具体表现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之间的纠纷,背后则是美国卡组织巨头对无法进入庞大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心有不甘。美国政府向WTO告状的前一天,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得明白:“中国政府让银联在中国消费者的多数信用卡和借记卡交易中占据垄断地位。中国的做法不公平地剥夺了美国信用卡和借记卡公司进入一个巨大市场的权利。”

而说起当时在美国政府背后推波助澜的VISA,跟中国银联的渊源更深,形象一点好比是金庸先生小说中岳不群和令狐冲的关系。十多年前中国成立中国银联时,VISA扮演着中国银行卡“教父”或“师父”的角色。

TVB经典电视剧《笑傲江湖》剧照

例如,VISA投资数百万元设立VISA奖励基金;培训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内地银行卡系统的员工;甚至派了一个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在外卡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银行卡结算中心、国际认证等方面双方一直保持着合作。银联成立3个月后,作为回报,成为VISA和万事达的收单机构,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VISA卡、万事达卡。

如何理解当时两大支付巨头的行为呢?其实很简单。对于银联和VISA而言,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商户的回佣和刷卡手续费。而当时中国内地的银行卡清算渠道不开放,所有境内银行卡的人民币交易都必须通过银联通道,VISA以及万事达不管是为占领中国持卡人在境外的消费和外国持卡人在境内的消费市场,还是为将来进入人民币境内交易市场,都必须同银联尽早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国际卡组织巨头扩张全球市场最通行的做法。

这一点VISA也不否认,曾称“进入中国已经逾10年,而且与中国银联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在继续发展跨境支付业务的同时,我们与所有支付公司一样,希望最终参与中国国内的支付市场。”从数据上看,截止2010年3月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银联、VISA双币卡占总数的27.4%。VISA在2009年9月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展望》中透露,在中国的发卡量已经超过5800万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联与国际卡组织巨头结怨呢?小说中,令狐冲同岳不群走向公开撕逼,原因之一是岳不群无法接受令狐冲武功越来越高,越发无法控制。现实中,中美合作的蜜月期结束,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市场开放节奏缓慢,中国银联却要走向海外,而VISA和万事达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全球化竞争对手开始成长。最终,VISA首先采取对抗性策略,2010年8月1日宣布封堵银联海外网络,并游说美国政府向WTO告状。

银联的国际化之路高歌猛进,与VISA矛盾越发激烈

说起银联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早在成立之初的2003年下半年就有计划。银联最初曾想借助VISA或者万事达的全球网络运行,但遭到VISA和万事达反对。银联于是单干,并使出“杀手锏”——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常出国的人应该知道,境外消费用银联卡最实惠。与使用VISA、万事达卡不同,用银联卡刷卡,还款时不用兑换外币,直接还人民币就可以,不需要承担货币转换费。

结果,银联的国际化之路高歌猛进,从2004年在中国香港布设网络开始,银联已在超过148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网络,当然这与VISA进驻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霸主地位还有很大差距。2015年5月4日,中国银联公布五一假期的最新数据:5月1日至3日,银联卡境外交易笔数增长73%,旅游出行交易增幅再创新高。

银联风光无限,曾经的“教父们”——美国两大卡组织巨头已不爽很久,而且银联更狠的一招是——银联国际网络不仅受理单标识银联卡,还受理双标识银联卡。换言之,如果手持一张具有银联和VISA标志的双标信用卡出境消费,且用VISA刷卡,最终仍可以回国后用人民币走银联渠道还款。

如此分析,形势就很清晰了:中国银行卡清算渠道不开放,VISA等在国内刷只能走中国银联的渠道;而中国银联大肆扩张海外网络,VISA等原来还指望能在中国人境外消费上面赚点钱,现在海外市场也受到威胁,国际卡巨头彻底给逼急了,最终一场撕逼大战不可避免。对于VISA等卡巨头而言,一方面封堵中国银联的海外网络,另一方面借助美国政府将一纸诉状抛向WTO,要求中国开放境内清算市场。

银联未来的“盘算”

4月2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其实,早在去年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从国务院作出决定到正式文件的发布,历时半年,相关工作有条不紊。下一步,将出台《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开展清算机构准入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可以说,政府层面已下定决心开放国内清算市场,让银联与其他即将出现的清算机构一起,在市场的大潮中迎接竞争,经受洗礼。

银联似乎也已经做好准备。“历史改变的那一刻,来得比你我想象的快得多。”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在一份内部邮件中这样写道。2014年底的一次金融论坛上,时文朝坦言:在银联初建时,曾享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从2013年开始,这些文件已被逐渐废止,“中国银联躺着挣钱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监管政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态势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大家认为中国银联还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你就OUT了!”时文朝说。

银行卡清算市场放开,在短期内银联的地位不可能被撼动

虽然银联在线下支付方面的地位十分牢固,银行卡清算市场放开后,在短期内银联的地位不可能被撼动,但市场竞争不是闹着玩的,银联必将会经历一定冲击。万事达卡已经公开表示要申请并在中国开展卡清算业务。目前,VISA、万事达卡的境内清算业务均通过银联转接,其中信用卡中双标卡约占50%。以后这些双标卡至少部分会分流为VISA、万事达卡的单标卡,这意味着银联来自信用卡的转结算收入会减少。

另外,2002年后,国内只有银联一家银行卡清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国内用户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0.3%的手续费,其中,发卡银行拿走7成,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成,银联拿走1成。这类收费分成模式未来可能变化调整,中国银联并不一定还能分食手续费中的10%。

这里需普及一个常识:国内刷卡手续费平均费率为0.3%,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平均2%的标准,大概只有美国的1/6到1/7。商户觉得刷卡手续费高,原因之一是我国对现金消费缺乏约束,现金结算服务基本是免费的。而在境外,现金消费特别是大额现金消费通常受到严格限制,而且现金结算普遍被收费2%左右。因此,即使清算市场主体增多,收费分成模式会有变化,恐怕0.3%的费率难有大的调整余地。

也许,中国银联的最大挑战不是“洋人”,而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支付层面已经输了一步的银联,如何面对互联网企业进入线下支付领域带来的巨大竞争才是最为关键的难题。国务院发布《决定》后,支付宝、财付通分别将注册资本金增加到10亿人民币。清算机构的准入标准,10亿注册资金是最基本的,这有可能是在为最后的许可证做冲刺准备。尤其是支付宝最近将总部搬到上海,与银联为邻,并且系统显示支付宝投资人已由阿里巴巴变更为蚂蚁金服,注册资本为10亿人民币。结果,消费者已开始联想,未来除了银联卡还会有蚂蚁卡。

银联真正的“对手”或是他

总之,过去十多年,中国成功建立自己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孕育出在国内有时显得霸道、在国外则不断“开疆拓土”的中国银联。而自2015年起,已是青壮年的银联没有了政策的避风港,把“垄断”的帽子甩进太平洋,怀揣自信重新扬帆起航,有优势有挑战,面对竞争更有机会。“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给银行卡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希望银联和其他国内机构能够抓住,继续打响民族品牌。清算市场开放后需要多个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有利行业健康发展,方便民众享受更好的服务。

责任编辑:关文平
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活动 银联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406伤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