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云:印度龟将超越中国兔?先干了这碗恒河水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9-07 07:53
中国经济数据低迷,加上股灾,以及人民币贬值、低端制造业外迁等等背景下,西方唱空中国,炒作中印之争,再次掀起波澜。他们似乎早已忘记,多年前在西方以及印度炒作“印度龟”超越“中国兔”被现实熬成一碗碗龟汤。
上月28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该报财经专栏撰稿人科林斯的一篇标题为“印度龟将超越中国兔”的评论文章,文章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的人均收入与中国不相上下,但25年后的今天,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左右。文章乐观地认为,“印度的民主机制将使该国经济最终超越中国”。
印度《经济时报》也29日称,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印度政府中许多人相信,这可能是印度的时刻。
“印度梦”
在西方媒体及印度媒体眼里,这果然是梦幻的印度时刻,而且不断增加的新证据,在加深他们的印度梦。
“中印之争”近年来越来越偏向“中印速度之争”——谁的经济增长更快。而印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超中国正是西方人眼中一个重要论据,这一论据似乎今年就能实现了?
今年5月29日,印度统计局曾经表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4财年印度经济增速达7.3%,创4年来最高,史无前例地将与中国的差距缩小到0.1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势头更是强劲,7.5%的GDP增速将中国同期7.0%的增速甩在了身后。第二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长7%,连续二季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IMF预计,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将超过中国。
中国二季度的GDP增长同为7%,西方媒体却纷纷质疑中国统计数字造假。
一俊遮百丑,作为民主制度的天然盟友,印度GDP数据的亮丽表现使一些西方媒体喜悦不已,英国《泰晤士报》科林斯在“印度龟将超越中国兔”的评论文章中,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印度的民主机制将使该国经济最终超越中国”。
因为对民主的认识不同,一些外媒总认为印度拥有所谓的“体制优势”,印度的总人口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中国,再加上庞大的英语人口数量,这系列都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印度超越中国的优势所在。虽然印度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正如《泰晤士报》一文所列举的:1/3的人口是文盲、女性受歧视,容易遭受暴力、只有1/3的家庭有电力供应、道路条件更是一团糟,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印度有“体制优势”。
事实真的如此吗?印度虽然较早照搬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但实际上其整个政府部门设置几乎都是国大党构建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三权实际都处于国大党一党的控制之下,其行政效率还能维持较高效运转。但是随着人民党的逐步强大和上台执政,这一套制度则逐渐成为印度发展的绊脚石。人民党目前在议会上院并未占据多数席位,这使得改革获得成功要困难得多。
典型例子就是2014年5月莫迪的人民党执政后,带有严重国大党色彩的印度计委经常和莫迪作对。今年1月,莫迪一怒之下直接把60年历史的计委给撤销了。虽然暂时压了下去,但当有朝一日国大党卷土重来,计委是否又会重设,莫迪现在提出了大量的发展改革计划,这些计划等其下台是否还能继续?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往往需要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种社会矛盾也会集中涌现,在印度现行体制下,莫迪如何保证自己执政的持续和政策的延续恐怕都要成问题,谈何计划的贯彻?
8月中旬,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南亚及中亚项目主任Husain Haqqani,印度计划主任Aparna Pande曾联合撰文指出,2014年,印度新一届政府的成立令全世界都充满期待,以“改革者”形象示人的莫迪决心要在印度的经济、外交、军事、科研等领域进行变革。一年过去了,印度的各方面却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究极原因,或许在于改革的力度不够、胆量不足。
事实上,这种危机已经显现,9月2日印度发生大罢工,反对总理莫迪经济改革方案。在10个大型工会的支持下,来自银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近1.5亿工人参与了罢工。在新德里,出租车和人力车司机拒绝上路,在南部左翼堡垒喀拉拉邦,商店和银行关闭。在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银行业更是受到了严重打击。据印度工商协会估计,本次罢工将造成3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体制上的优势吗?
让我们来看看亚洲的另一个“民主典范“菲律宾。它早在50年前就确定了美式的民主制度,当时它就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然而50年过去了,有人说它会超越中国吗?
炒作者的安慰剂
再让我们来比较下中印两国的经济数据:2014年,中国GDP保守数字是10.16万亿美元,而印度GDP数字则为2.13万亿美元。印度2.13万亿美元的GDP,即使按照10%的增长率,以复利计算大约是7年可以翻一翻,但是即使到那时也仅为4.26万亿美元,还不及中国现有GDP 的一半,再加上7年也赶不上中国今天的GDP。当然如果保持目前印度7%左右的实际增长速度,实际的翻倍时间只能更长。
这意味着什么?这表示,2030年之前,就算中国GDP年年零增长,印度GDP也不存在超越中国的可能。更何况,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有可能略微放缓,零增长和负增长出现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此外,种姓问题一直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顽疾,虽然中国古代同样有士农工商的划分,但这种划分的等级意义相当弱化,科举制度的存在更是可以社会各个阶级可以相互流动。而在古印度,社会被分为界限分明的四大种姓,其中又细分出无数小型的种姓划分。每个种姓只能从事特定职业,加上实行种姓内部通婚的制度,严重限制了人口在社会阶层与职业间的流动。
正是这种印度种姓制度残余所造成的底层民众受教育水平不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效率低下、系统性腐败、宗教冲突等负面因素。再加上官僚作风和繁琐的公事程序,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巨额赤字和技术工人的严重不足,“印度龟”将超越“中国兔”更是镜花水月了。
多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度的人均收入还与中国不相上下,而今天,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印度和中国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一些对中国政治制度不满的西方媒体,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印度抬出来和中国相对抗。印度有朝一日超越中国已成为它们的安慰剂。然而,令他们不爽的是,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民生活水平,从识字率到人均期望寿命,它们都难以找到印度超越中国的地方,反而是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还将失望下去。
扫描二维码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官方微信: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