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众议院外委会主席向布林肯签发传票,强制要求其提供涉阿富汗撤军争议电报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3-29 11:08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今年年初,刚刚出任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的共和党籍众议员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曾针对阿富汗撤军问题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开了第一枪”,如今他又再度发难。

据该委员会官网当地时间3月27日发布的一份声明稿称,由于布林肯拒绝提供美国驻阿富汗官员2021年7月发出的一份有争议的电报及其对该电报的回应,麦考尔当天已向布林肯签署并发出一份传票,强制要求其交出这些资料。麦考尔称,其委员会根据美国宪法有权对此事进行监督。

此前美媒曾披露,这一“异议电报”的内容已预警了“喀布尔即将陷落”,部分共和党人认为,这是拜登政府必须对此后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负责的有力证据。而美国国务院方面则表示,这些电报尽管重要且被人所关注,但出于保密性,不可对外公布。

美联社、CNN报道截图

美国会众院外事委员会表示,麦考尔所签发的这份传票已于28日一早送交至布林肯,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称,麦考尔27日也已通过线上方式发送传票,美国国务院28日晚些时候就会收到。

27日,麦考尔曾告诉美联社,他当天早些时候已同布林肯交谈过,被告知美国国务院不会交出23名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外交人员在2021年8月美军撤离阿富汗前夕所写的一份“异议电报”。

此前,《华尔街日报》曾披露,美国国务院官员有一个能够直接向高层发出警告或表达相反观点的“异议渠道”,2021年7月,这份“异议电报”曾通过这一“异议渠道”被传至布林肯处,警告其“喀布尔可能会陷落”,并提醒美国国务院迅速采取行动,比如撤离曾协助美国的阿富汗人等。

美联社称,尽管如此,但阿富汗塔利班挺进首都喀布尔的速度还是远远快于美国情报部门预期,美军撤离阿富汗时还发生了13名士兵遇袭身亡的事件。为此,以麦考尔为首的其他众院共和党人便开始采取行动,要求拜登政府为他们所称的“令人震惊的失败领导”负责任,要求布林肯公布“异议电报”的更多内容。

麦考尔通过美国会众院外事委员会的声明表示:“美国宪法授权本委员会对国务院进行监督,我们已多次善意提醒,寻求共识,以便能够看到这些关键信息。不幸的是,布林肯国务卿拒绝提供电报以及他对电报的回应,迫使我以本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出第一张传票。美国人民应当知道这场悲剧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何有13名美国军人丧生。我们希望国务院遵守法律,真诚地接收传票。”

声明称,麦考尔曾提出私下审查文件,而非公开送交委员会,他还允许美国国务院隐去有关人员姓名以保护隐私,但即便作出这些“合理让步”,仍遭到美国国务院拒绝。

美国会众院外事委员会推特发布声明截图

早在民主党控制众议院时期,来自得克萨斯州的麦考尔就已是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的首席共和党成员。而随着如今共和党拿到众院控制权,麦考尔出任该委员会主席,近几个月以来不断针对这一事件对美国国务院和布林肯“穷追猛打”,“宣誓其新权威”。

今年1月12日,麦考尔曾致信警告布林肯,美国国务院必须遵守国会的要求,提供有关美国从阿富汗仓皇撤军的材料,否则将面临强制性程序。然而,布林肯方面表示,反对这一做法,因为他担心这会让外交官员对于使用这一“异议渠道”产生寒蝉效应。

据美联社和CNN报道,在麦考尔签发传票的同一天(27日),美国国务院首席副发言人韦丹特·帕特尔(Vedant Patel)回应称,虽然他意识到了“这份电报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但任何一名国务卿将这些文件交给国会都是“罕见之举”。

对于“异议渠道”,帕特尔表示:“这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让国务院里的任何人都能毫不畏惧地向高层说出他们看到的真相,他们是按照我们为这些电报建立的特权和保密规定行事的。对我们来说,保持这一过程和渠道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而对于签发传票问题,帕特尔表示,美国国务院仍然致力于向美众院外事委员会提供履行监督职能所需的信息,并已根据该委员会的要求提供了数千页的文件。

麦考尔签发传票 图自美国会众院外事委员会网站

美联社介绍称,美国国务院的所谓“异议渠道”于1971年建立,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美国外交官对越战的担忧。自那以来,美国国务院内部一直借此渠道保持着密切沟通。几乎所有这些电报都是保密的,以保护程序的完整性和持不同意见外交官的身份。通常,这些电报不为公众所看到,然而,也有一些电报撰写者会将内容泄露给媒体。

根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档案,自1971年以来,“异议渠道”至少发出了123份电报,其中绝大多数文件仍属机密,美国国务院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强制公布这些文件。而包括阿富汗撤军案在内的一些电报,其基本内容其实已经公开,比如该电报撰写者之一在2022年被代表美国外交官的工会授予过“建设性异议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熊超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