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美国银行或将“出于谨慎”收缩信贷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4-16 13:33

【文/观察者网 周弋博】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4月14日,美国财长耶伦表示,今年3月的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后,银行“出于谨慎”可能会收缩信贷,这足以替代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所造成的影响。

耶伦还坚称,随着经济降温和通胀放缓,美国能够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大幅上升。彭博社指出,耶伦的这番言论相较于她在11日的表态更加微妙——当时她表示,她没有看到美国银行收缩信贷的证据,而美联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银行在3月最后两周的放贷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截图

据报道,耶伦是在接受CNN新闻节目《扎卡里亚全球扫描》(Fareed Zakaria GPS)独家采访时发表这番言论的。她表示,上个月银行业的内部动荡并没有使美国偏离实现软着陆的轨道。

“我确实认为,在保持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的强劲劳动力市场的同时,是有办法降低通货膨胀的。”耶伦说,“我所看到的证据表明,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

“(这么做)有风险吗?当然有。我不想淡化风险,但我确实认为(降低通胀)是可能的。”

耶伦称,推高通胀的因素远不止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紧张问题——俄乌冲突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疫情期间的供应链中断,导致了关键材料的短缺,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关键部分,比如汽车行业等。

“我们看到那些推高通胀的供应链问题正在开始被解决。”她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率很低,房价上涨了很多。而现在,房价也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

耶伦说,她看到劳动力市场的压力有所缓解,包括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职位空缺减少,劳动力参与率上升。她认为,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疲软将有助于降低通胀,但这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会大幅上升。

接受CNN新闻节目《扎卡里亚全球扫描》采访的耶伦 视频截图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破产;12日,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发布联合声明,以“系统性风险”为由关闭签名银行。

三天内两家银行的关闭,引发了美国银行业的一场危机,在扰乱金融市场的同时,还加剧了人们对负面连锁反应可能蔓延至更广泛经济领域的担忧。对此,FDIC当即承诺为每名储户25万美元的存款提供保险,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银行挤兑。

在谈及该情况时,耶伦表示,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采取的行动“遏制了当时存在的系统性威胁”。

“美国人应该意识到,美国有一个安全、强大的银行体系。”耶伦称,“我们的银行系统资本充足,流动性好,数家银行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整个银行系统的普遍问题。我们采取了措施,让储户觉得他们的存款是安全的。如果一家或数家银行出现的问题有蔓延到整个系统的可能,我们会再次使用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政策工具。”

不过,耶伦也表示,美国银行在未来的经营中可能会“更加谨慎”,“这往往会导致信贷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这可能会替代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所造成的影响。”

在报道中,CNN称,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倒闭增加了美国银行业的不确定性,人们担心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倒闭以及可能发生的“余震”——在美联储为降低通胀而进行的加息接近尾声之际,这些“余震”可能会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但耶伦坚称,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在我看来,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任何足以显著改变经济前景的重要因素”,“我认为,随着通货膨胀下降,经济前景仍然是温和增长,劳动力市场将继续强劲”。

彭博社分析称,耶伦的这番言论相较于她此前的表态更加微妙。

4月11日,耶伦在世界银行春季会议前的记者会上表示,尽管地区金融机构出现了一些动荡,但她认为美国经济表现良好并不会陷入衰退,其中通胀水平在过去6个月来有所缓和,银行系统仍保持着较强韧性。

彭博社称,当时耶伦还表示,她没有看到美国银行信贷收缩的证据,而美联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银行在3月最后两周的放贷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4月12日,美国将公布关键的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今年2月,美国CPI同比增长6.0%,符合市场预期,低于1月份的6.4%。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3月份通胀可能延续降温趋势,可能同比上涨5.1%,低于上月的6%。

尽管如此,这一数据仍远高于美联储将通胀控制在2%的目标。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4月10日发布报告称,美国仍将在很长时间内与高通胀共存,随着消费模式正常化和能源价格回落,通胀确实正在降温,但未来几年美国通胀将持续高于政策目标,还将给美联储在2023年降息造成阻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周弋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