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抵达柏林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来源:新华社
2023-06-19 07:09
6月1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包机离开北京,应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政府邀请,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吴政隆等陪同人员同机离京。
当地时间18日晚,李强乘坐的包机抵达柏林勃兰登堡机场。礼兵沿红地毯两侧列队致敬,德国政府代表和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等到机场迎接。
李强表示,德国是我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这将是一次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去年,习近平主席同施泰因迈尔总统就两国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并通电话,为双边关系发展作出战略引领。近年来,中德关系始终稳步向前,两国合作持续深化拓展,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绿色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李强指出,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是两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后的首次全面对接,中方愿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同德方坦诚深入交流,深挖合作潜力,妥处分歧和差异,充实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为维护国际产供链稳定和世界和平繁荣发出积极有力信号。
李强强调,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变乱交织的时代,越需要中德两国人民发扬友好传统、加强交流合作,凝聚智慧、克服挑战、抓住机遇。中方愿同德方一道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中德关系实现新发展,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访德期间,李强将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同朔尔茨总理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出席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和中德企业家圆桌会,同德工商界代表座谈,访问巴伐利亚州并参观德国有关企业。
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外访,为何选德法?
这是李强3月上任后首次出访,到访国为欧盟前两大经济体。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总理的首次出访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成为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全面重启、全国两会成功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元首。一个月后,中国外长秦刚出访德法等国。
从双边层面看,中德政府磋商的重启,受到外界普遍关注。
中德政府磋商机制是推动中德各领域务实合作的“超级发动机”。自2011年启动以来,该机制在不断充实中德关系内涵、拓展中德务实合作、规划两国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1年举行了六轮中德政府磋商。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访华期间,双方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
2011年6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两国外交、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的20多位部长在对口会谈的基础上,分别汇报了各自领域合作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规划。双方达成多项重要共识,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发表了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新闻公报。
2012年8月30日,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北京举行。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涉及航空、汽车、通信、能源、环保、卫生、海洋等领域的合作协议,并发表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
2014年10月10日,李克强在柏林与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两国政府26位部长参加磋商。磋商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多项政府间合作文件和商业合同。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为两国未来5至10年各领域合作作出了战略规划。
2016年6月13日,李克强与默克尔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听取了双方外交、经济、工业、财金、教育、科技、交通、环保、住建、农业、商务、司法、社保、医疗等26个部门负责人的汇报。磋商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德经贸、能源、第三方市场合作、创新、智能制造、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10多个领域20多份合作文件的签署。双方发表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
2018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共同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政府磋商后,双方发表题为《为构建更美好世界做负责任伙伴》的联合声明,就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德携手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共塑美好未来发出了坚定而明确的声音。
2021年4月28日,李克强以视频形式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两国总理听取了双方外交、经贸、司法、财政、工业、交通、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环保、社会保障等25个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磋商后,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云签约”仪式,见证了应对气候变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国际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此访期间,李强将率团参加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对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盘点、推进;还将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并同两国经济界代表深入交流。
6月15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李强总理访德一事表示,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领导人交往密切,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李强总理上任后首访首站选在德国,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德关系的高度重视。
汪文斌介绍,中德政府磋商机制由两国总理共同主持,是中德合作的超级发动机。此次李总理率团参加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对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盘点推进。期间,李总理还将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并同两国经济界代表深入交流。面对国际局势动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类共同挑战增多,中方期待同德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德关系,一道向世界发出加强对话合作、坚持互利共赢、携手应对挑战的积极信号,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维护国际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
法国是李强此访第二站。明年,中法将迎来建交60周年。自4月马克龙访华以来,中法保持着较为热络的交流势头。两国分别举办了文化、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多场交流活动。
李强总理访法期间,将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并着眼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就全面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法方深入沟通。李强总理还将广泛接触两国经济界人士,相信将为疫情后中法务实合作再出发注入新的动力。
李强总理此访将应邀出席马克龙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有关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法国驻华大使馆网站介绍,峰会将于今年6⽉22⾄23⽇在巴黎布隆尼亚宫(巴黎证券交易所所在地)举办。
法国总统⻢克⻰邀请多国元⾸、政府⾸脑,及国际⾦融机构代表、国有或私有⾏业代表⻬聚巴黎,共建全球新⾦融秩序的基⽯,以应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消除地域不平等性,抵御⽓候变化,保护⽣物多样性。
本次峰会将围绕“新⾦融⼯具箱”的主题展开六轮⾼端圆桌会议,同时将会有多达50场相关活动随同开展。具体的议题包括探讨多边发展银⾏所开展的改⾰之间的关联、动员私有资⾦、⽓候融资、绿⾊基建以及应对债务危机等。
关于本次峰会的宗旨,法国驻华大使馆网站介绍,国际社会⼤量债务将于2023年末到期,⽽未来⼏年债务状况将持续严峻。本次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将致⼒于确⽴未来全球⾦融体系的改⾰⽅向,推动更加平衡的南北⾦融对话和合作。同时,本次峰会将商讨新的协定以应对全球债务危机,并为有困难的国家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包括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然环境,降低排放,以及应对⼈⼝的⽣态危机等。
15日的记者会上,汪文斌就李强总理访法一事介绍,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的共同引领下,中法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李强总理上任后首次出访即选择法国,体现了中方对中法关系的高度重视。此访旨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为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新贡献。李总理访法期间,将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并着眼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就全面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法方深入沟通。李总理还将广泛接触两国经济界人士,相信将为疫情后中法务实合作再出发注入新的动力。
汪文斌说,李总理此访的一项重要日程,是应邀出席马克龙总统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挑战,需要各方合力应对。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在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期待同包括法国在内的各方一道努力,为推动全球发展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作出积极贡献。
“德企离不开中国,也不想离开中国”
近期,德国经济疲软,一季度德国对华贸易额也出现两位数下滑。多名专家指出,与中国进行所谓的“脱钩”会导致严重后果。对德国企业界来说,他们肯定离不开中国,也不想离开中国。
继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滑坡、环比下滑0.4%后,德国联邦统计局5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德国GDP环比下滑0.3%。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意味着德国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德国经济表现不但低于欧盟总体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同样属于“吊车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德国2023年GDP将收缩0.1%,表现或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弱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德国一季度对华贸易数据。
截至2022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一季度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德国对华贸易额同比下降10.5%至647亿欧元,略高于对美贸易额641亿欧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德国对华贸易额为724亿欧元,对美贸易额为546亿欧元。
《金融时报》称,从一季度对华出口数据上看,德国堪称欧洲国家中的“异类”,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欧盟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9%。
一段时间来,不时有德国政客抛出减少对华依赖的论调。然而,奥地利经济研究所(WIFO)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德国经济和中国“脱钩”,将导致德国GDP缩水2%,相当于减少600亿欧元。
中德金融经济中心联席主席、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勒歇尔(Horst Löchel)上个月在德国《每日镜报》刊文,指出德国约有100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中国的出口,超过5500家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公司30%以上的利润来自中国,与中国进行所谓的“脱钩”会导致严重后果。
文章指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没有被强迫购买中国产品或是在中国销售德国产品,“他们是自愿的,因为这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是有利的。事实上,所谓的对华依赖确保了我们的繁荣”。
2022年德国对华投资达115亿欧元,创历史新高。文章称,这对中德两国是双赢局面,中国需要这些投资来进一步实现工业现代化,而德国企业也通过中国市场实现扩张,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切断自己与中国创新力以及国际竞争的联系,将对德国带来致命影响。
谈及德国对华投资增长,丁纯和胡琨都提到了这背后所涉及的德国企业寻求战略转型,即尝试在中国打造某个产业的完整供应链,服务于中国市场。
“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去风险’,缓解他们的供应链焦虑。毕竟一旦涉及出口,就会受到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丁纯说,“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对德国企业界来说,他们肯定离不开中国,也不想离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