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再就预算问题表态:政府将“尽快”制定解决危机的方案

来源:观察者网

2023-11-28 23:04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德国法院拦住600亿欧元转移资金方案,让“等米下锅”的朔尔茨政府骤然陷入巨额预算危机。当地时间11月28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会发表讲话试图缓和由此导致的争议,他誓言政府会继续完成任务,并“尽快”制定解决危机的方案。然而,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现代化目标的具体措施。

据美联社(AP)和德国媒体报道,朔尔茨向议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德国联邦法院上周的裁决对德国各级政府都造成了影响,使德国更难实现重要的共同目标。但德国人“在动荡时期需要保持清醒”,忽视国家经济向绿色转型的现代化路线将犯下“严重且不可原谅”的错误。

朔尔茨承诺,政府不会放弃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碳排放和保护社会支出的目标。在减少支出方面,朔尔茨表示,考虑到当前能源价格已经下跌,将取消为消费者公用事业账单设定的价格上限,倘若能源价格再度上涨,政府届时将另外采取行动。

肖尔茨在讲话结束时表示,他将“以必要的冷静和对国家的责任”继续前进。

11月28日,朔尔茨向议员们发表关于政府预算危机的声明/澎湃影像

美联社称,尽管朔尔茨言之凿凿做出了承诺,但他的讲话没有提供任何有关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现代化目标的细节。

德国政府的这场预算危机源于上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一项裁决,它阻止了朔尔茨政府将防疫基金中的600亿欧元(约合4682亿元人民币)转移到气候保护基金,这意味着德国政府预算中出现了一个600亿欧元的大缺口,打乱了德国希望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来重塑经济的计划。

德国法院给出的裁决理由是,与新冠疫情期间不同,目前已经不存在申请这笔贷款的紧急情况。这意味着,无法申请这笔钱用来改建老旧暖气设备、升级铁路设施,也不能用来补贴不断上涨的电费。德媒称,简单来说,“这笔钱不能被用于实现德国雄心勃勃的环保目标”。

路透社称,这一裁决导致预算谈判陷入混乱,并加剧了朔尔茨领导的联合政府内部的分歧。

面对突如其来的预算窟窿,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格拉兹(Werner Glatzer)11月20日发出的通知显示,财政部已冻结几乎所有联邦预算的未来支出承诺。

资金来源被卡,朔尔茨政府苦于寻找其他出路。为提高举债上限,有人呼吁暂停执行德国宪法中“债务刹车”条款。依据德国宪法规定,德国财政赤字不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35%,除非发生特殊经济情况。新冠疫情暴发后,德国2020年推出一揽子经济纾困计划,暂停遵循上述条款。

据路透社报道,就在当地时间11月27日,德国执政联盟公布了一份追加预算案,将继续暂时取消自我设定的举债上限。这份追加预算案将连续第四年暂停执行“债务刹车”机制,以便为政府额外举债大约450亿欧元。

但在财政部长林德内看来,对自民党来说,取消“债务刹车”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除此之外,由于“债务刹车”由宪法规定,要想取消也必须在国会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德媒称,这一目标目前无法实现,因为德国联盟党也是“债务刹车”机制的坚定拥护者。

2023年10月9日,德国汉堡,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德国,同德国总理朔尔茨参观空客工厂/澎湃影像

此外,反对党德国基民盟(CDU)党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也发出警告,若朔尔茨政府明年继续暂停执行“债务刹车”机制,基民盟可能会就此采取法律行动。

路透社称,债务危机阴云下,德国钢铁行业表达了与许多企业一样的担忧,即政府承诺为工业转型提供的资金现在将何去何从。

美联社报道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预算平衡政策下,德国甚至出现了少许盈余,德国经济也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和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中获益。

但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盟与美国一起对俄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反噬作用令德国等欧洲国家处境窘迫,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飙升,加重民生负担,迫使政府削减了在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化方面的投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德国预计将成为今年表现最差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将萎缩0.5%。而明年的前景也不会改善太多,因为德国工业正在与能源成本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作斗争,而中国车企正在欧洲各地扩大销售,挑战德国大众、宝马和奔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1月23日警告称,德国的预算危机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阻碍欧洲经济,这场危机已让人们对其数十亿欧元的计划支出产生质疑,如果未来几年德国的投资和支出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对欧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刘程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