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老爱宣传印度搞得多好”,但姚洋发现……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1-03 14:00

观察者网推出《问诊2025中国经济》专题,邀请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剖析2025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及其背后的机遇。专题的第二篇,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来深入剖析社会福利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姚洋提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学发达国家的艰苦奋斗没学来,首先学来的是他们的福利,不止是巴西,最典型的是南非。

他介绍说,南非一开始是种族隔离社会,白人收入水平很高。在1993年南非取消种族隔离之际,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种族隔离一解除,白人拥有的,有色人种也得拥有,所以南非的工业就没办法发展起来。

当被问道他是否认为“制造业强国和福利社会互相抵触”,姚洋表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是这样,所以不能陷入这样一种逻辑里,哪怕是从一开始我们也应该更多地投资于民。如果投资于民,发展福利和发展制造业是完全不矛盾的。”

“比如,我们从1986年就开始了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是一种福利,同时它又增加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理清关系,优先发展福利社会,制造业就会下降。”

姚洋表示,印度也同样如此,印度总理莫迪一直很强调制造业,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从17%下降到14%,所以一些印度的经济学家就说,印度学中国搞制造业没有出路。

为什么印度搞不好制造业?

姚洋强调,“就是因为印度福利太好,只要是正规就业,福利就好得不得了。”一旦工厂雇员超过100人,福利标准就必须正规化,导致成本大幅上升。虽然这一门槛后来提高到300人,但300人规模的工厂依然无法算大厂。因此,印度的工厂规模普遍较小,甚至不如孟加拉。

姚洋说,“我们国内老爱宣传印度搞得多好,今年年初我去了一趟孟加拉,发现孟加拉的人均收入是超过印度的,工业化程度也超过了印度。所以殖民者留给殖民地国家的那些很高的福利指标,是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的。”

“按照我刚刚说的投资于民的建议,也符合我们的发展阶段。”姚洋举例说,“比如在我国工业化早期,工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员工有初等教育就觉得够了;有基本的福利保障,比如说工伤;有大病保险,大家都不愿意去买,因为觉得未来收入增长非常快,没那个必要。”

“但是,随着我们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老百姓的想法就不一样了,现在不要保险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光有初等教育也不够,大家都想上大学。我们去职高调查时问那些职高生:你毕业之后想干啥?99%的回答都是上大学。”

姚洋说,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样了,福利就得跟上,这样才能跟我们的发展阶段步调一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范维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