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没有‘中国牌’,中方反击让欧洲认清现实”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7 16:13
【文/观察者网 柳白】特朗普政府磨刀霍霍的关税政策,搅乱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而面对中方持续释放的善意与合作信号,欧盟却故作“矫情”,无法摆脱对美幻想,甚至对华采取限制措施。
“欧盟发现自己陷入了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困境。”美国《纽约时报》在7月6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一方面,欧盟试图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议框架,以避免被征收高额关税;另一方面,欧盟不满中国在俄乌等问题上的政策,最近还以“不公平竞争”为由限制采购中国设备,可面对全球贸易局势动荡,又不得不与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强国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针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往往很快遭致中方精准反击:对欧盟猪肉、白兰地展开反倾销调查、对欧盟部分乳制品发起发补贴调查……7月6日,中方又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有美国学者一语道破,实际上欧洲并没有“中国牌”可打。由于中欧经济相互高度依赖,欧盟对中国的施压空间相当有限,中方的反击让其认清了这一现实。
“欧盟一边对华不满,另一边遭美加税”
这篇文章写道,欧盟一开始就是为了促进跨境商业而诞生的,一直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捍卫者。可随着美国为缩小贸易逆差、增加财政收入并推动本土制造业而扰乱全球贸易体系,欧盟正变得愈发孤立。
7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出席记者会。 视觉中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前主动出击,暗示欧盟可能与一个由11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建立新合作关系,该集团包括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但不包括美国或中国。
其他欧盟官员们数月来却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这是因为,尽管欧盟对美国和中国的政策存在异议,但它同时也受到这两个国家的冲击,并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
中国这边,欧盟领导人计划7月下旬在北京举行峰会,相关安排一直在变动中。中国外长近期访问欧洲,为双方峰会做前期准备,欧盟官员则强调双方仍存在诸多痛点,包括“贸易不平衡”问题。
文章称,这种分歧在刚过去的周末进一步显现。欧盟近期根据《国际采购工具》(IPI)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持续在公共采购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壁垒,理由又是所谓“不公平对待”,需要“公平竞争”。
作为回应,中方于7月6日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商务部发言人对此强调,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
此外,欧洲对华出口正在下降,而中国商品对欧出口却在激增,这促使欧盟决策者收紧中国商品的进口限制。欧洲领导人还抱怨,中国的补贴政策令欧洲企业难以竞争。
不仅是贸易,欧盟官员还在俄乌问题上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采购俄能源等产品,削弱了欧洲对俄制裁的效力。
7月6日,特朗普准备登上“海军陆战队一号”前往白宫 视觉中国
美国那边,无论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结果如何,预计欧盟对美国的出口关税都将高于今年年初的水平。美国官员一再表示,10%的全面关税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为了达成协议,欧盟官员们可能还不得不做出让步,其中可能包括承诺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中方反击,“让欧洲认清现实”
文章指出,欧盟与中国仍在进行微妙的周旋,毕竟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广泛。许多欧洲国家在工业材料方面仍严重依赖中国。欧洲对中国的出口也依然可观,尤其是德国,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欧盟的目标不是与中国“脱钩”。“关键是以更平等的姿态开展互动,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具交易性的方式。”
“欧洲并没有‘中国牌’可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欧洲事务研究员莉安娜·菲克斯(Liana Fix)说。
尽管欧盟与美国一样,也指责中国从事了所谓“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但由于中欧经济高度互依,欧盟对中国的施压空间有限。
《纽约时报》注意到,中国最近就给欧盟上了一课,让其认清了这一现实。
2025中国(上海)国际绕线机、线圈、磁性材料、绝缘材料及电机制造展。 视觉中国
为了回应美国关税,中国加强了对稀土磁体的出口管制,这类磁铁对制造汽车、无人机、工厂机器人和导弹等各种产品都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在稀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此类限制可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影响。
起初,欧洲决策者还希望中国的出口管制主要冲击美国企业,结果欧洲企业也遭遇了中方审批时间的延迟。
文章推测,这种延迟不仅由于申请积压,也与欧中长期存在的贸易争端相关。
近年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发觉自己远远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技术的发展方面。
因此,欧盟官员正向中国公司施压,要求中国企业在进入欧洲市场时进行技术转让。不仅如此,欧盟还加入美国的行列,限制向中国出口用于制造最先进芯片的设备。
种种行径引发中方不满。中方呼吁,作为恢复稀土供应讨论的一部分,欧洲应取消对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上月表示,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向欧方进一步澄清了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强调对稀土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中方高度重视欧方关切,愿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并指示工作层就此保持及时沟通。王文涛部长提出,希望欧方相向而行,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保障和促进高技术产品对华合规贸易。
外界预测,在本月将举行的中欧北京峰会上,欧盟官员可能会继续向中方施压,要求获得更稳定的稀土供应渠道。
实际上,中方实施稀土管制不过依据国际通行做法。路透社早前援引CLEPA的市场事务主管尼尔斯·波尔(Nils Poel)的话证实,中方许可证发放速度正在“加快”,已从25%提升至60%,目前仍有数百份许可待批。
但哪怕审批提速,一些西方国家仍“得寸进尺”,哀号所谓“稀土荒”,持续炒作所谓“稀土武器化”,发难中方建立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6月29日披露,有在塞设厂的欧洲车企求助塞尔维亚政府,希望塞尔维亚借助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就稀土供应一事展开协调,而中方承诺将支持“加快”审批进程。
武契奇强调,中方告诉他,任何出口限制都不是“针对塞尔维亚这样的友好国家”。
显然,欧盟需要真正认识到,对于中欧贸易纠纷,中方一直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希望以务实的方式达成合作。
7月4日,中方公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存在倾销。
有个细节尤其引发外界关注,是中方接受了34家欧洲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对符合承诺条件的相关进口产品不征收反倾销税。这34家企业对华出口的白兰地,占了欧盟对华出口白兰地的绝大部分份额。
此类价格承诺模式也曾应用于中欧光伏贸易,乃至电动汽车关税谈判。今年4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会谈时,双方同意重启电动汽车“最低价格承诺”谈判。
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王毅表示,中国不是美国,不应用美国走过的道路镜像中国。中欧历史文化、价值观不同,不能因为有差异就视为对手,不能由于出现分歧就寻求对抗。当前欧洲面临各种挑战,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来自中国。希望欧方真正树立客观理性对华认知,奉行更加积极务实对华政策。
王毅称,面对国际局势不确定、不稳定性上升,中欧作为两大力量和两大经济体,应加强交往、深化了解、增进互信、推进合作,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为世界提供稀缺的确定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