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中国如何守住供应链中心地位?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1-22 08:00

金钟

金钟作者

经济学博士,宏观投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钟】

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混乱,已经被媒体反复报道,近来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刚刚美国公布的10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年来的最高点,这其中离不开供应链的影响。

而在疫情之外,过去几十年建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似乎逐渐变得脆弱起来。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碳税,企图转移供应链到本土或者本土的近邻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提供更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来争取成为下一个中国……这些都对中国的供应链中心地位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CNN报道: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接受采访时承认,美国面临的供应链紧缺问题将持续到2022年。

那么面对挑战,国内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想谈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是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疫情不断的变化,病毒的变种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国家持续不断对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发加大投资。

还有就是要不断投资推进疫苗的更新换代。德尔塔病毒之后也已经有新的变种出现,最早针对新冠研发的疫苗也需要随之继续升级。而对于一些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比如mRNA类疫苗的研发,由于国外制药厂商已经有一些产品占领市场,单单依靠国内的商业投资恐怕不一定足够,这就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一起参与研发,这样才有把握让疫苗的升级换代尽快追上病毒的变化。

如果医疗科研投资能够带来疫苗和特效药上的突破,那么对于我们未来决定是否放开限制、何时放开限制、是否调整疫情管理体制等问题时,也会多一些选择余地。

新华网资料图

其次是贸易环境。疫情、运输瓶颈、贸易战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给跨国贸易带来许多困难,相当一批跨国企业在加强中国运营的同时开始考虑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生产线,他们宁可承担较高的生产成本,也要建立一个距离目标市场近,运输航线分散的供应体系。

从这些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分散供应链风险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从中国的角度看来,这些分散供应链的计划则使国内制造业承受着压力。一个可以有效减轻这类压力和风险的措施就是通过建立双边、多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加强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

这个思路就是承认产品的最后组装这一步骤最有可能被转移到那些比中国劳动力成本还要低的国家地区去,比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但是通过双边和区域贸易协议,让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半成品的关税大大降低,而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物流航运也不受美国港口堵塞的影响,这些国家对美国出口也不受中国高关税的影响,这样供应链里更高价值的上游环节就可以继续留在国内。

这是广西钦州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1月14日摄)。

刚刚生效的RCEP就是这样一个区域贸易协议的典范,以该协议为模板,我们可以考虑研究欧美企业供应商选择的趋势变化,考虑与土耳其、中东欧国家、拉美国家也建立类似的贸易协议,以此来降低中国工业半成品向这些国家出口的门槛,这样让这些国家新建起来的产业链,在上游依然更多依靠从中国进口来获取竞争优势。

而另一个保障国内工业产业链的策略就是鼓励出口电商,为出口企业通过平台直接向国外最终用户出口畅通渠道,绕开外国中间商提供政策支持。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颇为轰动的新闻就是亚马逊冻结了不少中国出口企业的账户,许多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大量出口获利颇丰的中小企业损失惨重。

这则新闻披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出口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对国外客户报价,绕过中间商可以抵消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关税上升带来的影响,价格依然具有不错的竞争力。

当然,亚马逊风波也暴露出来完全依靠海外大平台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国内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在向海外扩张,在政策层面上,可以考虑对于在海外平台上直接经销的企业提供通关、汇兑、贸易信用等方面的支持。

这是在政策层面应对外国关税、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个思路。

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成本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上升,国内还可以考虑采取激励投资机器设备和技术升级这样的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加速机器设备折旧,甚至改变会计规则,一次性将设备投资全额计入成本。

在国外,这个政策对于刺激固定设备投资起到了一定效果,如果在国内可以有类似的政策或者是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出台,通过推动资本投资制造业和提高生产率来抵消劳动力紧张的趋势,可以帮助巩固供应链继续留在国内。

在提高生产效率稳住中下游供应链、帮助制造企业直接接触客户,尽可能和其他供应链上的国家地区结成更紧密稳固的贸易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继续加大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游投资的力度,产业升级也是我们讨论过很多次的内容了。这里面最关键的领域之一就是大家一直在关心的半导体行业。

半导体领域的政策和优惠已经出台不少了,国家在整条产业链上,从设备、设计到生产、测试等等各个环节都加大的投资力度,一部分设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取得了技术突破,国内半导体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北方华创的营业收入增长这两年不断创出新高,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增长同比已经在60%以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像光刻机这样的关键设备上国内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还不小。

这两年已经有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国内需要尽快建立一条完全是自主设备搭建的芯片生产线,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还是应当尽快落实下来。

今天国内建设一条自主设备搭建的芯片生产线肯定还只能从比较落后的工艺制程入手,但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磨合国产设备和工艺,国内研发半导体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机构往往只注意自身领域的技术突破,做出来的产品是否真的可以在生产线上使用需要现有芯片制造企业实际使用并进行反馈,经过长期的磨合才能最终量产。

有些和国外产品水平差距比较大的设备,恐怕很难得到这个磨合的机会。不能投入实用的结果就是很难有针对性地改进工艺和继续升级换代。因此,如果能有一条完全由自主生产设备搭建的生产线进行实际运转,设备制造企业根据反馈,也能够对症下药地进一步进行技术攻关。

芯片封装车间的工人在工作(2019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事实上,目前的市场条件也有利于搭建这样一条生产线。

首先,芯片紧缺导致落后工艺制程的芯片也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市场新增的投资则大多集中在先进制程一侧,因此如果生产线能够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是可以切实满足市场需求的。

其次,这几年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从芯片设计到设备调试,从业工程人才和设计企业的供给迅速增加,给国产生产线的运转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条件。而生产线的运行和调试也是让大量国内培养的工程师提升水平、积累经验的最有效方式。

当前美国正在逐步收紧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掌控,比如要求台积电和三星提供保密商业数据、比如最近美国智库已经通过媒体开始吹风,呼吁不但要加强对中国技术和产品的封锁,而且要加强美国对外投资的审查,以防止美国资金进入中国的半导体领域。这一切动作都说明了我们需要加速建设自主生产线,进入实际生产操作阶段。

当然,私人资本是不会主动投资这样一条自主设备的芯片生产线的,毕竟很多国产设备还没有经过实际检验,商业运营风险很大。比如国内正在建设的28纳米乃至14纳米的芯片生产线里,关键设备还都是来源于外国进口。在这些项目里的确也使用了一些国产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设备,但是在几个重要节点上,比如光刻机,国内外设备水平的差距太大导致我们别无选择。

由于我们急需这些芯片来支持供应链的下游企业生产,这个局面在商业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对于国产设备如光刻机的改进提高和升级并没有帮助。如果国产光刻机永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样品阶段,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被人卡脖子的困境。

因此,这需要从政策层面上由国家进行投资,同时,政府主导也容易协调各家国产设备制造企业对设备工艺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一条生产线一开始不需要做的很大,毕竟主要目的还是磨合设备和工艺,所以可以考虑多利用国内已有的空置的半导体生产基础设施来控制建设成本。

但是在管理上又需要按照市场标准进行严格要求,要按照业内同类芯片生产企业中最优秀的那家的各项运营指标作为该生产线运行的目标,同时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都应该纳入考核指标之中,防止国产生产线变成纯粹靠着国家补贴吃饭的无底洞。

这样,当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经过反复调整都确认成熟可靠的时候,根据市场需求,也方便扩大产能,进入规模化运转的阶段。

芯片只是大家关注最多的供应链困难之一,我们在供应链上还有许多其他短板,比如科研领域不可缺少的高精密的测量仪器制造,相关行业都需要我们像芯片投资一样,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投入资源培育优势企业。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前进的必经之路,在2022年即将到来之际,寻找更有效的政策工具来促进制造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美国 供应链 中国 全球体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