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从爱国主义到爱家主义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3-10 07:30

纪如泽

纪如泽作者

独立撰稿人

!!!不建议单身人士去看这部功(虐)夫(狗)片,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周末看电影也是醉人,刚刚被一只兔子和一直狐狸的诡异CP虐完,决定去隔壁厅看个叶问舒缓一下,然而,呵呵,这次被甄子丹和熊黛林虐得更惨。开始我以为我大概是做不到像熊黛林这么温柔,后来发现我完全错了,我根本做不到像甄子丹这么温柔。

据说,咏春拳里有一招著名的打法叫“寻桥”,它的攻击手法有三推复掌、针步、弹腰、正、侧、内踢腿等,是咏春拳向高级套路过渡的必经阶段。2008年底,甄子丹正是借着这招“寻桥”在中国功夫的类型片中自成一派,沉默、隐忍、坚韧的一代宗师叶问,不过三五年,就成为了港产片中的金字招牌和热门题材。

从2008年上映、斩获2009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叶问》开始,陆续有《叶问2》、《叶问前传》、《一代宗师》、《叶问:终极一战》以及今年的《叶问3》问世。《叶问》的英文译名是《IP MAN》,来自于粤语中“叶问”二字的发音,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名字更贴合如今热谈的影视概念“IP”。

经过七年在影坛的耕耘打拼,甄子丹所饰演的叶问,着实当仁不让成了超级“IP”。 然而,在电影市场的波涛汹涌之下,花里胡哨的资本运作事件,比电影本身更热的票房造假注水,难免让叶问这个靠拳头吃饭还能做到儒雅的男人,在习武与生活中,既招招制敌又笃定从容的义士,很是有几分尴尬。而且,即便暂时搁置电影之外的纷争,荧幕中静水流深如叶问,走到今天也着实有几分疲惫。

好几次,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在香港导演特别喜欢的昏黄镜头下,我都把《叶问3》看串到《一代宗师》,不打架的甄子丹简直比梁朝伟还梁朝伟。当然,我说的是在不看脸的前提下。

这种疲惫的焦虑感在今天的香港电影中并非叶问独家,在始终隐约可见的“香港内地二元对立”视角之下,这两年的香港电影市场集体发作的焦虑甚至恐惧心态,非常整齐。比如看上去是重口爱情片的《爱寻迷》、看上去是犯罪剧情片的《踏血寻梅》,以及大陆观众可能并不太熟悉的纪录片《十年》。《叶问3》因为有前面两部作为参照,这样的心态也很明显。

功夫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和谁打,以及为什么打。《叶问》在前两部中,因为主要和外国人打,典型的保家卫国为正义而战,在逻辑上基本没什么难度,家国天下的民族感情渲染得恰到好处,所以口碑票房都不错。

关于“和谁打”,在前两部里非常清楚,第一部打日本人:

第二部打英国人:

到第三部,虽然请来了美国人泰森,但这场本该是全片亮点的中西斗拳,更像是意思意思的点到即止。两人比划两下就说三分钟时间到,我们还是各自照顾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吧。对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黝黑壮实的泰森大叔在电影里娶了个白白净净的老婆,生了个白白净净的闺女……叶问找他单挑的时候也是一脸懵圈。

当然,更让观众一脸懵圈的是,之前叱咤风云的一代宗师,在前面两部里收拾完日本人和英国人后,不过几年光景,已经回家了,整日端着茶杯仰着脸一口一个“老婆”,偶尔去接孩子放学,顺便收拾一下路上的小流氓,活脱脱一个港版“老炮儿”。

在昏黄的镜头之下,在冗长文艺的感情戏桥段中,甄子丹把脸皱成一团,很努力地想去表演隐忍和痛苦,然而,这种软绵绵的情感戏真的不适合他,以致于情意绵绵的港式爱情家庭片中穿插的几场打戏都让人看得失了趣味。

和泰森单挑之前,佛山来的叶问首先和洋人泰森手下的各路香港本地小混混热了几次身。岔开说一句,国产电影的台词功底一直很弱,《叶问3》也不例外。但谭耀文饰演的反派有几句台词颇值得玩味,放到今天的背景之下,多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影影绰绰欲说还休的焦灼感。

小混混作恶不断,昔日师傅念在师徒一场,打算教化开导。街头一霸如今在洋人手下干活。在出手打师傅之前说:“你教我光明磊落有什么用,你看看你整天靠修伞为生,跟你只能过苦日子。”生活不如意成为了作恶的理由。

而叶问和警察的对话则更令人唏嘘。如果说前两部影片中所设定的背景让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暗含对英殖民政府的批判,走到第三部的叶问,在不断重申个人之于家庭的责任与眷恋同时,整个格局降了不止一个level。 影片中,警察肥波(郑则仕饰)质问叶问并非神仙,改变不了世界,何必坚持。叶问开了一口鸡汤腔说:“这个世界靠的不是有钱人,也不是有权人,而是有心人……”(大意)

抱歉,我刚刚从隔壁《疯狂动物城》过来,对比动画片的精彩说教,看着一脸虔诚的甄老师,只想问一句:“啊咧,叶师傅,你自己信么?”在解释“为什么打”时,叶问终于说了实话:“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眼前,而是为将来”,“我们应当守护这个社区。”等一下,我年纪小你不要骗我,这台词话里话外的,真的说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吗?

前两部的爱国主义到第三部忽然就成了爱港主义、爱家主义,保护妻儿的急迫感让人很难再记得电影的主角是个民族英雄。

记得有台湾朋友喜欢“用爱发电”,那么叶问在第三部里诠释了什么叫“用爱打架”。为了保卫自己儿子所在的小学不被泰森强夺,叶问带领徒弟们在学校门口当起了保安,甚至顾不上回家陪老婆。但大部分“以爱之名”说实话都不太靠谱,所以非常自然地没有保护好儿子,儿子被洋人走狗街头一霸马鲸笙掳走,铁骨铮铮的叶师傅在小流氓的恐吓之下,说跪就跪,说叩头就叩头。好吧,我承认,叶问是个好爸爸。

在收拾完街头小流氓,摆平泰国杀手,也和泰森打了场表演架之后,叶问终于从一个快意恩仇江湖客化身体贴居家好男人,完成了“为家国天下打”到“为妻儿社区打”的转型。

忽略人物服装的话,《叶问3》基本剥离了时代背景,却又莫名指认着某些时代背景。尽管家国大框架被一再抹淡,心系天下的“大英雄”离场了,但爱情伦理的鸡汤被反复端起,家庭社区的“小好人”登场好像也无法指摘。在狭小的电梯里遭遇泰国杀手时,虽然没有熊黛林高但一心保护她的甄子丹并不是画面的焦点,镜头特写给了熊黛林受惊的面孔。

Excuse me?

说好的民族英雄呢?说好咏春侠义呢?谁告诉这是部功夫片来着?胡扯!这明明是个爱情故事啊。

不信你看叶问和张永成的情感线。《叶问3》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香港,癌症确诊的叶太太,时日无多。一心守护小学、无暇顾家的叶问,才明白“对你不够好,是我最遗憾的事”,叶问这撩妹技能,直逼宋钟基啊。自愧没有花更多时间好好陪伴妻子的叶师傅。在医院陪张永成看病等候时,正在翻报纸的叶问,读了报上的一段笑话给永成听:“阿茂跟大家吹嘘自己不怕老婆,说谁要是怕老婆,就坐到左边。结果大家都坐了过去,只有阿茂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何不坐过去,他说,’我老婆不准我去人多的地方’。”听完,永成问:“那你怕不怕老婆?”叶问答:“一点点。”

这个一点点是多少呢?你们感受下,张天志有次问叶问,咏春里棍棒刀拳你比较擅长哪一种,叶问回答的是“我每样都会一点点。”

美吗?确实。动人吗?确实。没有比日常的柔情蜜意更打动人了。叶问为了陪老婆跳舞,连有人找他约架都非常潇洒地选择弃战,“咏春正宗”的名头谁稀罕谁拿。叶师傅变了,在外变得谦恭客气,在家变得温柔可人,却不再迷人了。

反倒是张永成,在弥留之际依然惦记着叶张之间必有一战,然后柔柔弱弱地说了一句,“对不起,老公,我已经帮你约了他。”

所以,《叶问3》中真正的打戏只有最后叶问和张天志之间的“咏春内斗”,这在影片开头叶张二人的儿子在学校里打架,就已经做了交代。但诡异的是,这一架居然是老婆帮忙约架,儿子帮忙送信才打起来的。影片反复提醒我们,叶问是在为妻儿老小邻里乡亲而打。师出同门的叶张二人,雨夜交战,老婆坐在门口听,俩儿子站在楼梯上看。

长棍短刀一阵打之后,叶问在功夫上赢了张天志,最后又甩了一句鸡汤:其实身边的人最重要。我想此刻全片都只出现了儿子没出现老婆的张天志,额外受到了一万点暴击。电影院里的单身狗同样。

比起叶问道德圣人,浑身散发着藿香正气的定位,张晋饰演的角色更丰富立体一些。拉车出身的张天志自私贫困,郁郁不得志,虽然在立场上有转变,但先是为了利后是为了名,逻辑上倒也顺畅。

但是,就像大多数言情剧从来不交代,为什么男二死心塌地死乞白赖倒贴给女主当备胎一样,张晋饰演的男二同样没有交代,亦正亦邪的张天志怎么忽然就服帖了,如果只靠一句鸡汤就心服口服,那这个角色全片塑造的魅力也荡然无存了。

“咏春正宗”的牌匾被砸烂之后,影片自始至终洋溢的港式焦虑既没砸烂也没解决。因为在价值观的逻辑编排层面,《叶问3》是一部烂尾片。电影中除了爱家如命的叶问最终永失爱妻之外,无论是洋人走狗马鲸笙还是黑帮头目泰森,甚至江湖投机分子张天志都得到了“善终”,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惩罚,而本应象征正义的叶问居然毫不在意。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刚刚是抱着看一部热血沸腾的民族功夫片的心态,看了一部伉俪情深的爱情伦理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凌墨月轩解读:
很早其实就有影评人士点评过,《叶问》系列与《黄飞鸿》系列是差距很大的,无论叙事还是大局观都差之多,那种家国情怀在后一辈港系电影人上是很难看到的。为什么当地开始会热衷于叶问等题材,其实连当地影评人都曾点评过,原因很简单,因为之前的黄飞鸿等英雄都不够“本地化”,而叶显然本地色彩要浓得多。
因为回避大的家国观,就如同新版的杨家将一样,从头至尾好像只为了家庭,“带父回家”,大的家国,回避写,也写不出,格局差之多。
曾有人言,仅仅一个十三姨的点缀,就让黄飞鸿系列与叶问系列差之多,但估计叶问的制造方误读了这句话,它不是简单加感情戏,而是说在一部英雄主题电影中,有些柔性与轻快的色彩,无疑令影片增色。但这点上《叶问》令人乏味。
《黄飞鸿》系列的大格局是晚清时代,自强者救国之写照,而《叶问》上看不到。另外,真实的叶问,其实历史是比较黑暗的,可以确认的是,它是逃去香港的,可以算个颇有成就的拳师,但其余恐怕说不上多光彩,以这种为题材本身就得打点折
本片如作者所言,透出港式制作的某种的焦虑视野,其实并不只是该片,在很多当地制作都可以看到。
电影不可能脱离大的时代背景,一味寻找小的社区感,自认为“人性化”,无非是一种逃避罢了,这其实正是一种虚无的体现

责任编辑:李楚悦
电影 香港电影 中国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