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他这种情况拔管还活着,是万里挑一的奇迹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2-08 18:49

卢骁

卢骁作者

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童黎

童黎作者

观察者网编辑

【文/观察者网 童黎 编辑/冯雪】

夜班熬着,护肝片吃着,却日常劝别人“早睡早起”,请打一职业?

“急诊科大夫”名副其实。

中疾控周报近期指出,春节期间疫情未明显反弹,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急诊人冲锋在前,他们与“奥密克戎大魔王”的拉锯战似乎暂时告一段落。

但事实上,急诊科只是从“加倍忙碌”恢复到原来的“忙碌”。

浙二医院急诊在全国排前三,顶着巨大的医疗压力。副主任医师卢骁是2020年武汉抗疫时期科室里第一个报名的人,常年值守重症监护室。

春节前后,观察者网采访到了卢骁医生,聊一聊这份“跟阎王爷抢人”的工作,听一听从医12年的急诊人经历本轮疫情时的所思所想。

“监护室里现在有空床吗?”

大年初二上午的10点34分,有人正张罗去亲戚家拜年,有人在被窝里呼呼大睡,也有人已经在云雾环绕的景区欣赏奇松怪石……

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里,监护仪“滴-滴-滴”的提示音不止,卢骁在病床旁接过同事推来的仪器,手下动作没停:

“谈话还没跟他谈对吧?”

“那待会儿我去吧。”

“叫家属先不要走。”

视频截图

网友说,“医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只操心医学专业的事情”。但与家属谈话,无论消息是好是坏,都是医生另一门避不开的功课。

这一天,卢骁负责的监护室上了7个RT(床边血液透析),两个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他像往常一样疾走在医院走廊,刷卡走进了“员工通道,闲人莫入”的门后。

视频截图

浙二急诊在全国数一数二,高年资的医生这次基本留杭过年,以防春节疫情反复,这其中就包括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卢骁。

时间再往前推二十多天,2023跨年夜正值本轮疫情高峰,浙二全院取消了元旦假期和双休。急诊医生护士围坐在休息室里吃外卖,有的刚阳了三四天,有的怀着孕,卢骁给大家画大饼,“希望明年元旦出去吃”。

说完就是两声憨笑,一旁的同事也笑了。

视频截图

而随着感染、重症陆续“过峰”,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近日指出,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不过“监护室里现在有空床吗”?

“没有空,不可能(空)。我们监护室几乎是不会有床位的,病人好转去病房了,下一个病人很快就会进来,往年也是如此。”卢骁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介绍,作为当地顶尖的三甲医院,除了医院原有的病人,还会接收基层医院转来的重症患者。

尤其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只能说急诊没有刚放开时候那么忙了。”他说。

“他这种情况拔管还活着,是万里挑一的奇迹”

忙是急诊的常态。

无论是高处坠落的初中生,吃冰箱剩菜就到医院花掉50万的老人,加班没了心跳的年轻人,还是碰上酒驾车祸的无辜路人……急诊室能照出人间百态,照出美丑善恶。

卢骁所在的急诊监护室原先以收治重症创伤病人为主,后来接诊了一阵子重症新冠病人,现在又慢慢恢复到以往的收治重心。

而最困难的时候,他所在的病区医护即便一度低烧坚持上班,也减员明显:约莫5天轮到一个24小时班,然后休息半天。理论上5点下班时,基本也会拖到7、8点。

“等下了夜班,如果有病人真的不好了,真的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12年工作经历里,他最长曾连续工作40个小时,得等到50岁左右才可以不上夜班。为了不耽误事,院里急诊科的值班手机都是诺基亚——很耐打,耗电量低。

急诊医生的诺基亚 视频截图

那段时间收治的病人以60岁以上为主。有五六十岁的白血病患者、尿毒症患者合并新冠,治疗代价非常大,预后总体不是特别好,也有带基础疾病的年轻人。

在他看来,“红极一时”的Paxlovid药物仍旧以预防重症新冠为主,真的阳了变重症之后,从急诊或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它的作用很一般,所以不会优先选Paxlovid。但从预防新冠来讲,“如果你能有条件花钱吃五天的量,如果能避免你成为重症而需要进监护室,我觉得也蛮划算的”。

卢骁还注意到,《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研究显示,新冠病人的重症肺炎死亡率,和以往细菌或者其他流感造成的重症肺炎死亡率相当,但新冠患者的治疗周期会更长。

“所以只要我们规范化治疗,保证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治疗新冠病人的成功率和我们以前的这些常规肺炎也是差不多的。”

同样重要的是,浙二加开了监护室,优化急诊住院流程,以避免新冠患者挤兑原有的医疗资源。“我们总体原则、红线就是,要让每个送到我们医院急诊的抢救病人能够下120救护车,不压担架。否则监护室住满了新冠病人,来了一个车祸患者需要开刀,没有监护室,那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

视频截图

在这期间,一位创造奇迹的病人让卢骁印象深刻。

20多岁、从小就有严重的脊柱侧弯,这名病人在感染新冠后进了抢救室插管。脊柱侧弯导致肺部被压缩得很厉害,肺功能本就不太好,气管切开也缺乏条件,治疗难度非常大,他后面想脱离呼吸机很困难。

病人家里条件一般,但家属比较信任医生。

“我们治疗之后,给他尝试了拔管,跟家属讲好‘很可能失败’。但小伙子意志力顽强,拔管之后,虽然氧合情况一度也比较糟糕,我们用了各种方法,他最终撑住了,4天后转到了普通病房。我跟他父母说了,这种情况拔管还能活着的,基本上是万里挑一的,我觉得也算是个奇迹。

卢骁坦言,这个方案算是“铤而走险”,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监护室时间长了,可能会有并发感染,家人既负担不起这么大的费用,也舍不得放弃。

视频截图

“经常有人问医生,这要是你家里人,你会怎么办?也有些家属可能‘太在意’了,或许不是特别相信医生,那医生心里也不会特别相信家属,毕竟医患关系还不是那么融洽。”卢骁谈到了医患之间的敏感,强调对于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人的“开心”和“酸”

卢骁曾作为访问学者赴巴黎和伦敦深造,当时觉得特别惊奇:他们的急诊等待时间至少在6个小时以上,急诊科大夫一天就看10个病人。诊间外密密麻麻排着队,人群间不乏争执吵闹,但里面的医生并不理会。

所以考虑到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医生数量还有欠缺,能够相对来说满足了这么大的医疗需求,还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卢骁表示,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网络科普,大家慢慢理解了急诊室的运行状态,体谅急诊科大夫的不易。

比如急诊不是“先来后到”,而是“轻重缓急”。

急诊室的等待与陪伴 视频截图

浙二急诊分5级,3级~5级的患者基本可以在诊间就诊,1级、2级患者需要第一时间进入抢救区域,就算是刚来,也要第一时间进行治疗。

当然,如果病人病情在等待期间发生变化了,从4级变成2级,也很快就会有医护人员介入治疗,让患者快速进入抢救区域。

再比如分级诊疗。

卢骁透露:“以前我们很多次觉得,很多比较基础的疾病在当地医院绝对是能解决的,真的有疑难复杂症状的病人可以转到上级医院。我们每年都有很多专家下沉到各地的县市级医院,做扶植,我觉得非常好,也非常有必要。”

浙二现在也提倡双向转诊制度,把解决疑难杂症的病人经过治疗稳定后再转回当地医院,进行后期的康复。

除此以外,他还强调了家庭医生在国外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我们的社区虽然也开展(家庭医生制度)了,但是可能还没有欧美国家这样成熟,所以也在慢慢推进,这能够非常大程度地减轻大型三甲医院的压力。”


家庭医生不等同于私人医生

新的一年,看到杭州高架上车水马龙,卢骁觉得“我们之前的努力是值得的”。他既开心,又有点“酸”——这样去三亚度假、年三十和家人团聚的“福利”,很多医护人员可能都享受不到。

急诊病人少下去,能够抽空陪陪家人,出门品尝美食,这就是他的新年愿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童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