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攻愚:别了,格雷西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1-12 07:29

潘攻愚

潘攻愚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攻愚】

近日在英国媒体界传出一则重量级新闻,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总编辑凯丽·格雷西(Carrie Gracie)因为抗议自己所在单位的“秘密且不合法的薪资结构”,宣布“不能再和他们合谋”,从而辞去了在北京的职务,已经返回了伦敦总部。目前仍和BBC签有劳动合同的她并没有辞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待定。

某位记者或编辑因为工作调动同时激起中英两国媒体界的高度关注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一次,经常把某位异见人士塑造为“英雄”的格雷西自己化身成了“异见人士”,霎时间成了英国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女媒体人心中的英雄。

 BBC的性别薪资差有没有什么内情?

 触发格雷西辞去北京职务的核心议题是,她突然发现两位男性国际编辑比两位同等职位女性的薪酬“至少多了50%”。1月8日,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封1400字的公开信,愤而离岗。

55岁的格雷西可是BBC的资深老员工了,在这家老牌的英国巨舰级别的媒体拼杀了30多年,在转岗前她的年薪是13万5千英镑,这其实已经高于其他至少90%的BBC女员工的薪资水平了。

通过各个渠道的披露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20年来格雷西的薪水变化情况。1999年她走向前台,成为BBC早间时政类新闻档时政类主播时,她的年薪约为6万英镑左右。

BBC目前的男女薪酬差别,可以看到,年薪50万英镑以上的基本没有女员工

10多年后,也就是2012年4月份他在节目访谈中和国会议员Foulkes爵士当场吵了起来,Foulkes指责格雷西在直播中经常不尊重高级政要,频繁打断他们的谈话:“国会议员每日为国家大事奔走,他们的平均薪水是年薪6万4千英镑,你年薪多少,让你如此在节目中大放厥词?”格雷西毫不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薪资水平:“年薪9万2千英镑。”Foulkes听闻后气的脸都有点发抖:“你在电视上瞎扯淡都可以拿很多国会议员的两倍薪水,这太荒谬了。”

格雷西和Foulkes在直播中吵了起来

在自己的博客中格雷西还透露,她决定辞去中国新闻报道总管这一职务之前,她的顶头上司曾以加薪到年薪18万英镑堵她的嘴,不过被她英勇地一口回绝并决定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引发了舆论大哗。

这里有几个问题,他的顶头上司是谁?难道她之前不知道BBC给员工的“薪水规则”吗?事发之后,她的43名BBC女同事联名签字上书BBC新闻部总管托尼·豪尔(Tony Hall)。但格雷西的顶头上司却另有其人:詹姆斯·哈尔丁(James Harding)。哈尔丁可是英国媒体界的老江湖了,而且自80年代末就一直和分管中国新闻的BBC业务部过从甚密,而且一手操办了英国《金融时报》在华初期立足的大小事务。

格雷西在离岗之后接受了BBC的专访,她提到上司为了不让她闹,可以给她加薪时显得很愤怒:“我不是贪财,实际上我现在的薪水已经很高了,我很满意。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我从来没有主动提过加薪的事情,一次都没有。我也不是对男女之间的薪资差有什么抱怨,这也很正常,我所要求的关键点是‘同工同酬’,做同样工作的人应该拿同样的工资,这才是我的诉求。”

而且她还透露,2013年12月,她正式走马上任成为中国新闻部主管的时候,上司曾向她在“同工同酬”问题上打过保票,而现在事情败露之后,她有一种深深地被欺骗的感觉。

1月8日,格雷接受了BBC的采访,吐露了心声,一再强调自己的目的不是“加薪”,而是男女同工同酬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格雷西是如何知道上司没有履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承诺的呢?换句话说,她是如何得知和她做同样工作的男性同事的工资比她高出了50%呢?很多中文媒体在报到这一点时,都认为BBC很透明地公布了员工的薪水,一对比才让格雷西心感不满,笔者推断,这个报道之外未必没有隐情。

去年7月,BBC迫于压力公布了年薪在15万英镑以上的员工的薪水。关键词是“年薪15万”以上,但格雷西并不在这个名单中。按照BBC中文网的报道,她怼的是BBC美国总编辑索普尔(Jon Sopel,薪酬为200000英镑到249999英镑)和BBC中东事务总编辑杰里米·鲍文(Jeremy Bowen,年薪为150000英镑到199999英镑)。

是他们俩吗?他俩的工资在去年7月就已经在网上被公开挂出来了,按道理格雷西当时就应该愤而辞职,怎么等到2018年1月才发作?

事实上索普尔和鲍文在BBC的工龄都比格雷西长,这两人分别在1983年和1984年就已经在BBC崭露头角了,而格雷西在1987年才开始在BBC当实习生,而且实习之后又离开过一段时间,所以这俩比她的工资高是符合BBC内部规定的,不至于让格雷西如此怒不可遏。

笔者推断,她所怼的人应该在没有被BBC公开披露的那一档中,至于她是如何探究到“秘密而不合法的薪水规则”,这就不得而知了。几年前她在采访时透露在中国工作时必须要培养一批“秘密线人”,估计她在公司内部也有线人吧。

靠全英“执照费”养活的BBC

这又连带引起了另一个问题,2017年7月BBC公开表示,为了保障女性员工的权益,他们被迫(forced to publish)公布一部分员工的薪水。至于到底被谁“force”,BBC语焉不详,有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

BBC在1922年成立之后一直就是横行英国国内传媒界的超级巨无霸,其实这次让他们低下尊贵的头颅,迫使他们公开员工薪水的是英国文化体育与传媒部(DCMS)。BBC与英国文化传媒部签有框架协议,以此作为对《皇家宪章》的补充条款。DCMS去年一直给BBC施压:现在男女同工同酬现在是个大趋势,有人在背后经常打你们小报告,你们要注意一下了。

被敲打之后,BBC新闻部总管托尼·豪尔日前公开承诺,到2020年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于是才有前文的43位女员工联名写公开信支持格雷西:不要等到2020了,2018年就把事办了吧。

曾经多次在Match of The Day客串过主持人的BBC“主播二代”加比·罗根发声力挺格雷西

笔者因为是英超球迷的缘故,十几年以来BBC一直在本人网页收藏夹内。平心而论,BBC的体育类节目制作极为精良,为是其他欧洲国家的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英超集锦和评论性栏目“今日比赛”(match of the day)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精品栏目,仅数据分析这一项就超出比德国人制作的德甲集锦和西班牙人的西甲集锦一大截。

想必喜欢严肃历史类和动物世界类的观众,对BBC制作的各类纪录片也赞不绝口。各种自然科学类的专题片不知道比美国人搞的什么discovery高到哪里去。

如果不考虑政治类新闻,单就体育、娱乐、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来讲,BBC的风评在全世界的同行业都处在最高的那一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全英国人掏钱养活的非盈利媒体机构。从1946年开始,BBC就开始强制向英国家庭收取执照费(license fee)。一直直到今天,仅执照费每年就有近40亿英镑。

BBC的精品足球栏目match of the day

所以BBC的节目没有任何广告,而且对出镜的嘉宾的着装有严格要求,不能穿带有任何字母和标识的衬衫。所以BBC一直把“不偏不党”( Impartiality)客观公正作为他们新闻报道的最高原则。不过,格雷西和她的同事做到这一点了吗?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格雷西其人其事

作为1962年出生的苏格兰籍人,因为父亲是某石油公司驻中东主管的缘故,她出生在中东小油霸国家巴林。之所以说“她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因为她和中国的渊源颇深,1985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便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去了烟台大学教了一年英语,1986年回到英国自己开了一家餐厅,不过不久便歇业,随即又来到重庆大学教经济学。

由于她在BBC实习期间表现出了敢打敢拼的闯劲儿,90年代初BBC缺中国事务编辑的时候,考虑到有中国生活经验的媒体人实在是太少,又将她召了回来。从1991年开始,她基本上就常驻中国。

1997年,对中国和对她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的逝世和香港回归这两件大事给了她足够的施展平台,让她成了BBC众多部门争抢的人才。靓丽出众的外表也让她如愿在1999年成了一名前台新闻女主播。

2013年底,她被任命为BBC驻华总编辑,成了BBC国际新闻部的“四大金刚”之一。在成为前台女主播之后,英国发达的花边小报系统是不会放过“狗仔”她的机会的,虽然目前为止她的具体出生的月份仍然神秘,但她更多的私生活被逐渐扒了出来。

九十年代中期她和中国一位姓金的摇滚音乐家结婚,1996年女儿出生,1998年儿子出生,不过之后却生出很多波折,大女儿3岁的时候查出来患有白血病,不得不长吃药疗养。2005年,她被诊断出乳腺癌早期,经过了一系列的化疗和手术。在化疗期间,她曾以男性般的短发形象出镜,成了业界心中的抗癌英雄。

化疗之后的格雷西以超级短发出镜

笔者也发扬了网络狗仔精神,通过对种种蛛丝马迹的信息组合和筛选,比如以“摇滚音乐家”,“生于1958年”,“在乐队中主要负责敲鼓”等关键词检索,得知这位金姓音乐家绝不仅仅是玩摇滚这么简单,还有一堆的体制内头衔,当过很多大型歌唱比赛的评委,目前仍然活跃在音乐界的第一线。

不过格雷西几年前已经和丈夫分居,两人现在各过各的生活。

格雷西虽然已经在BBC中国总编辑的位置上卸任,但人去文在,检索BBC官方主页,可以找到她的新闻作品全集。很遗憾的是,正如网友们评论的那样,她的绝大多数的对华报道和评论带有比较强烈的批评攻击性和意识形态的偏见。

就拿2017年的她写的专栏特稿为例,标题如下: “夺回香港年轻人的心:北京方面力不从心”,“ 林郑月娥:我不是北京的傀儡”,“新时代的红卫兵:愤怒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北京应该对朝鲜半岛危机的局面负担起主要责任”……

2017年格雷西的几篇特稿标题

基本上毫不夸张地说,在她的笔下读到对华积极正面报道的文章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事实上,在她成为中国事务部新闻主管之前,她就已经主笔对华报道好几年了,所以20年以来她的所感所闻就成了BBC的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笔者个人对格雷西真正关注始于2009年。那一年的夏天,她对新疆“七·五事件”一系列歪曲和不负责任的报道让笔者出离愤怒,同时也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她观察中国各类新闻的立场和角度,到底是她本人本身就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呢,还是她只不过在遵守BBC的报道纪律,仅仅是奉命行事呢?

笔者多年来一直带着这样的疑惑读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越来越倾向于第一种推断:她个人的惯有立场和态度左右了她报道中国的视角,只不过她这点恰好能和BBC的意识形态的表达相吻合而已。

这样一个判断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在接受中国和英国非BBC的其他媒体采访时,当话题围绕自己的身边的故事时,这本都是可以避免对华进行政治性的品评的,然而她却从不放过任何抨击中国政治社会的机会。

2006年中国春节期间,BBC搞了一个“讲出你的中国故事”栏目,这个栏目的基调无疑应该是喜气洋洋的,是应景类表达中英友好的宣传类产品,结果格雷西的故事却如此的悲伤和忧郁。她讲到她的一对儿女在中国幼儿园上学时,因为中文发音不标准被其他的小朋友嘲笑欺负,还被幼儿园老师罚站过,导致女儿晚上经常做噩梦。

格雷西谈到,他的孩子Rachel和Daniel在中国的幼儿园遭受的“非人道虐待”,比不上他爸在文革中受的苦

她是这样告诉女儿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你爸小的时候也是这样。8岁的时候赶上文革,全家被批斗,你爸也经常受到他父母的体罚。希望你将来长大后不再有文革的悲剧。”大过年的,她也不忘把“文革”批判一番。

2016月2月28日她接受了英国《卫报》的专访,在采访中,她认为“中国是全世界对记者最不友好的国家之一,虽然国家实力在增强,但言论管控极为严格”,……“我走在路上,自己买的书曾被便衣警察翻过;其他事情我也不能说太多,说多了会影响一些人的安全,我要保护我的新闻线人。”

2014年夏天格雷西在香港街头,这样的场合当然少不了她

2011年某“中”字打头的国内官方媒体大肆报道过她主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对她做的系列BBC节目“中国:历史的见证”大为赞赏并做了高度评价。然而如果对比她在英国媒体上的言论便可发现,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中国民众的负面言论被中文媒体有意无意忽略了,比如她这样说:“很多外国人都觉得中国人特别注重中国的历史,我近距离接触才发现,其实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无知的人太多了。”

余论

中名为“郭艾莉”的格雷西,以控诉自己老板的方式离开了辛勤耕耘了多年的驻华工作岗位。在中国工作期间,她的线人有各种各样的异议人士:刑事律师,体制外艺术家,书商,职业上访者……她煽动他们“反中国体制”,现在她煽动自己的女同事反BBC的薪资体制,也算求仁得仁了。

不过站在BBC老板的角度,他的离岗未免有些遗憾。因为一开始BBC就为她量身定做了一套“中国通”的人设,并且到处鼓吹她的汉语说得多么流利,不过2013年她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工作期间基本上每天早上8点之前要上汉语课,却仍然无法较为顺利地用中文和人做基本的交流,这就打了BBC的脸。

格雷西坦诚,她并不能很流利地用汉语交流

目前我们还无法得知BBC会派谁来接替格雷西的岗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BBC会继续BB China,对华报道的基调不会有太大改变。

69年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精辟地点出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了当时中国幼稚无比的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个人主义”者们;相比之下,今天的郭艾莉们的逼格差了很多,她们是执着于薪资水平的“好教员”。

而且我们发现,如果以BBC的视角来看,其国际新闻部主管的业务能力呈代际下降趋势,彼得·布尔丁(Peter Burdin)在1989年被BBC派驻到巴尔干之后的第三年就爆发了南斯拉夫内战,而之后中东部主管杰里米·鲍文在大马士革干了6年才迎来叙利亚内战,郭艾莉你在中国满打满算都27年了(从1991年常驻中国开始算),BBC的老板完全可以问你一句,你想“同酬”,但真的“同工”了吗?

别了,郭艾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BBC 男女平等 工资 外媒 新闻记者 女性就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

德总理率商业天团来华,“没中国不行”

“伏特台风”真相:美方和微软以黑客栽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