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上午答中外记者问 盘点历年总理记者会之"最"
来源:新京报等
2014-03-13 08:58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今天(13日)闭幕。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应大会发言人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全国人代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见面会始于199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受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周觉邀请,跟记者见面。当年,港澳、台湾、外媒各有一次提问机会。国务院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成为惯例后,这项活动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每年的总理记者见面会“一票难求”,近3000名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只有约600人能拿到总理记者见面会邀请函;提问机会更难求,600人中,只有约13人会被主持人“选中”。
谁站在金色大厅里,拿起话筒向总理提问?发布会时长、问题数量有哪些变化和规律?获得提问机会媒体的地域分布有哪些特点?媒体梳理最近11年的总理记者会,盘点出会议时长、媒体提问次数等之“最”。
13日上午,李克强将应邀参加总理记者会,并答中外记者问(资料图)
首发提问之最 央视、新华社获首问最多
每年的总理发布会,因其关乎未来一年甚至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走向,已成为国内外关注政府执政的窗口。每年的总理发布会,会前的邀请一票难求。每一名记者都以能够参与这次发布会的报道为荣。一位外国媒体记者表示:“就要想办法了解治理这个国家的是什么样的人,接近大国首脑的机会总是那么少,怎能不倍加珍惜?”
因此,每一个提问的机会都显得格外珍贵。而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媒体也备受关注。
记者统计显示,近11年来只有央视和新华社曾经两次获得首次提问的机会。其余“首发”的7家媒体分别是:农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凤凰卫视、中国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加坡联合早报。其中,国内媒体6家,国外媒体3家。
中央媒体爱问经验与困难
分析这些媒体关注的问题,央视与新华社分别曾经连续两次首次提问,问题总体围绕“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困难”。
比如2003年,温家宝首次当选政府总理时,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问题是“对上届政府的工作,以及对朱总理本人的工作有何评价?……您认为本届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次年的总理发布会,央视再次获得首发的机会,问题是:“您如何评价过去的一年?……您认为今年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的问题又是什么?”
记者注意到,从2006年农民日报开始,较为具体的“首发”问题陆续出现。比如华尔街日报问及中国当年的股市和外汇储备、中国日报关心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英国金融时报关心人民币升值、人民日报关注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去年李克强总理首次记者会,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出了当时备受关注的“大部制改革”。
会议时长之最 温家宝三小时“不敷衍”
纵观近11年的记者发布会,时长两个小时以下的共有5次,2-2.5个小时的4次,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共2次。2011年时常2小时41分。2012年长达3小时零3分钟。
当年,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年间在两会之后最后一次参加总理记者会。14位中外记者就中国的内政外交相继提问,发布会进行到整整3个小时的时候,温家宝说:“我认真没有敷衍地回答了记者朋友的每一个问题,整整三个小时了。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提问人数之最 最多时有15名记者提问
提问人数最多的是2003年和2004年的总理记者会,有15名中外记者获得了提问的机会。多数情况,整场发布会有十二三个提问的机会。不止一次的总理记者会上,出现“破例”增加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的情况。
去年李克强总理首次记者会,主持人向他“示表”,提示时间已到。但看到很多在场的国外记者没有获得提问机会,李克强又就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发展之后是否称霸等问题进一步进行了阐释。
金色大厅内的长枪短炮
提问次数之最 央视共获11次提问机会
如果按照大陆媒体、港澳台媒体、国外媒体来划分,纵观近11年来在总理发布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的媒体,国内媒体获得提问机会最多的前两名是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两者分别获得11次和10次。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获得9次和8次机会,位列第三、第四。此外,中国新闻社获得3次机会,中国日报获得两次机会,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财经杂志分别获得一次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开始,在总理发布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的媒体越来越多样化。如2005年的经济日报,2006年的农民日报、2007年的中国新闻社、2009年的中国日报、2012年财经杂志。
就港澳台媒体来看,2003年和2004年两年在总理发布会中均为“2香1台”的格局,共有3个提问机会。从2005年到2013年的9年中,除2006年外,均为“1香1台”的构成。即香港媒体和台湾媒体各获得一个提问的机会。2006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台湾一家媒体以非常规的“高声呼喊”方式抢到提问,因此当年台湾媒体在发布会上共获得2次提问机会。
港澳台媒体中,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联合报社获得最多提问机会,曾有3年都获得一次提问机会。香港无线电视和台湾TVBS均有两年获得一次提问机会。11年来,共有10家香港媒体、9家台湾媒体曾在记者会上提问。
从国外媒体来看,近11年来,美国各类媒体在总理记者会上获得20次提问机会,高居榜首。英国共10次,法国8次,日、俄、德均为6次,新加坡5次,印度4次。其中,英国金融时报获得最多提问机会,共为6次。
全国人大新闻局有关负责人曾解释说,设置总理记者见面会的最初之意,就是让境外媒体更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因此,提问机会向外媒倾斜。历任总理也主动邀请外媒提问。2008的见面会上,温家宝就曾插话,“法国记者在不在?我们给法国记者一个提问机会”。
提问焦点 “经济”类提问贯穿16年
有媒体将统计范围扩大至近16年来的总理记者好,发现中国宏观经济、外交经济类提问多达90次,占比43.3%。
例如在外媒中提问最多的《金融时报》,16年所提的9个问题,7个与经济相关:询问朱镕基,金融改革遇到哪些困难?加入世贸组织的可能性有多大?私营银行会不会成立?怎样缓解通胀压力?询问温家宝,外汇储备为什么借给富裕国家?人民币会不会升值?
除了经济类提问,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外交类提问,共计59次,占比28.4%。
也有不少记者会围绕总理本人提一些问题。如2006年,文汇报记者询问温家宝,“本届内阁任期过半,您觉得什么成绩令您最欣慰?什么事情令您最痛心?”。去年,凤凰卫视记者询问李克强,“谈谈您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
记者感受 “领导人不拒绝任何提问”
香港文汇报北京执行总编辑凯雷亲历了16年的每一场总理记者见面会,“我的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其实不会拒绝任何提问。没有错误提问,只有精彩回答”。
凯雷总结说,16年来,一些外媒记者、中国台湾记者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但三任总理展现出智慧、坦率与大度。
“比如2006年的手杖式提问”,他说,当时见面会接近尾声,台湾一位资深媒体人、人权通讯社的老记者周自立,挥舞拐杖,嚷着要求“提问权要民主一点”。温家宝总理立即回应,“那位记者情绪很激动,请他提个问题!”周自立提问,上海的水是黄的,不能吃了,即便经济发展得再好,总理的丰功伟业也会化为乌有。总理解释了大陆的环保政策,邀请他年年来采访,会看到变化。
他觉得,16年来,提问记者的素质也有明显变化,“早年,见面会结束后,记者们会冲上去抢总理用过的铅笔、喝过的矿泉水,可最近两年,不少记者不赞同这种行为,认为媒体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跟总理互动,总理展现出什么执政思路和个人风采。”
(综合新京报、京华时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