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任期满了还要干?新疆“扶贫书记”一句话让网友破防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6-28 16:49

【文/观察者网 赵挪亚】十年前,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里村的孩子们,在乡干部的护送下,翻悬崖、蹚冰河,去县城读书……系列纪录片曾让无数观众为之揪心。

十年过去了,皮里村如今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现在如何上学?

6月27日,央视新闻推出《十年后 重返皮勒村:看崭新乡村破土而出》报道,重返皮里村,探寻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政府和一位位优秀基层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如今的皮里村有了新的名字“皮勒村”;平坦的马路代替了危险的悬崖路;昏暗的土坯房成了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当年坚持上学的孩子,也都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美好的未来。

而这几年中,尽心尽力为皮勒村带来变化的基层干部们,又投入了下一场为百姓谋福祉的“战斗”。已经干满三年的皮勒村现任书记热合曼说:“满了以后我又申请留下了。我是咋想的呢?脱贫攻坚结束了,把乡村振兴再干一下。

当年带队爬悬崖的马尔洋乡党委书记郭玉琨,如今成为喀什叶城县尤库日买里村的第一书记。他在采访中说:“这些以前的愿望,现在都变成满满的现实,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如此强烈的对比,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烈反响。有网友表示,热合曼书记那句“把乡村振兴再干一下”说得那么轻松,可自己真的被那份坚定的信念所打动。还有人联想到西方舆论对新疆的抹黑,反驳道:“如此新疆怎容外人诋毁?”

视频:@央视新闻

到县里读书,孩子曾要翻悬崖蹚冰河

塔县地广人稀,2011年时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人。从2008年起,塔县实行集中办学,把全县3到6年级的孩子都集中到县城寄宿制小学读书。皮里村距离县城200多公里,其中到乡政府的80公里没有路,只能靠走。

2011年9月,时任马尔洋乡党委书记的郭玉琨在视频里对着村民说:“把我们皮里村的中小学生全部接出来,有些攀悬崖呀,咱们一定一个一个按照秩序,咱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全是第一。”

随后画面一转,郭玉琨领头,带着皮里村的孩子们踩着悬崖上的土路,趟过湍急的河流。这次的上学路上,70多人的队伍里有42个孩子,最小的才6岁。这段长500米、高300米的悬崖上,最窄的地方只能搁下半个脚掌,悬崖下就是翻滚的叶尔羌河。

其中一个画面十分惊险。经过河边土路的时候,一名穿红衣的女学生不慎失足,大声喊了出来,所幸一名大人及时拉住她。另一个画面中,一名穿蓝衣的女学生,在悬崖上似乎因为害怕而坐着。

一路上,大人们的双手搭成了孩子们的路。像这样每年寒暑假四次、往返200公里,把孩子们接进城、送回家,是马尔洋乡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当年,深度贫困村皮里村,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现在,村子已被命名为皮勒村。在塔吉克语里,皮勒是“木碗”的意思,因为在村里举目四望,大山就像一只碗。

2011年9月,也就是节目刚播出后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投资1个多亿,在重重峡谷间开山辟路。2013年8月,皮勒村通往县城的路修通了。

10年后,央视新闻重新召集当年的报道团队,再次探访皮勒村。这一次,他们从乡政府出发,开车仅2个小时就到达皮勒村,这种对比是当年无法想象的。

接待报道团队的是卡迪拉克,他是当年团队认识的第一个皮勒村孩子。如今的卡迪拉克,脸上洋溢着笑容,兴奋地和报道团队中的人拥抱。前往皮勒村的路上,大家都已认不出那条曾经走过的悬崖路,要用无人机航拍才能找到它大致的位置。

十年间,崭新的皮勒村破土而出

10年前,央视报道团队到村里,住在村民库热西家。这一次库热西听说团队来了,一定要带他们看看他家里的新房子。

2011年的视频中记录了一间昏暗的土坯房,记者要使用灯光才能照射屋内情况,厨房内只有简陋的灶台,村民蹲在地上,明火熊熊燃烧。

2015年,皮勒村所有的土坯房都重建成了富民安居房,每户由政府投资建起一间住房、一间厨房和一间羊舍。库热西的屋子敞亮,沙发、衣柜和电视一应俱全。厨房里,也安上了燃气灶台、油烟机还有冰箱。

皮勒村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来踏实工作的基层干部。2018年2月,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1962个深度贫困村,均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领导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皮勒村现在的书记热合曼,就是那一年带着工作队来到了皮勒村。穿上厨师服,热书记秒变热大厨,带领村民用培训做饭开始脱贫。

接受采访时,热合曼说的话令人动容。“这地方,必须要像我们这样的书记进来,要改变。所以我们一来一看这个情况,先开始做饭。”

他介绍说,村里开始培训做饭后,县里的饭店经常来找他们要员工。但他俏皮地说:“我们还不给,我们要看工资待遇!”

最后,热合曼说,皮勒村虽小,但第一书记的工作他放不下。“我今年这是第四年。我满了(3年了),满了以后我又申请留下了。我是咋想的呢?脱贫攻坚结束了,把乡村振兴再干一下。”

“以前的愿望,都变成现实,洋溢着幸福”

那么,2011年视频中的孩子们,如今的命运如何呢?

要知道,劝孩子上学,曾是基层干部工作难点。有个叫胡马尔江的女孩,是10年前央视新闻拍摄的42个孩子之一。当年因为家里穷,孩子们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郭玉琨为劝家长同意两个女孩去上学,还花了一番功夫。

“国家都免费义务教育,学校都有学校老师照看,住的也不愁,吃饭都一日三餐有人管。”

最终,爸爸同意女孩们继续去上学。那条艰辛的上学路上,悬崖峭壁间,胡马尔江和伙伴们的笑容依然灿烂,令人动容。

如今,胡马尔江已经高中毕业,回到了皮勒村。她现在是团支部书记,每周,她都要安排时间教乡亲们普通话。

胡马尔江和当年的小伙伴们,都好好地长大了。十年前,央视报道团队曾问孩子有什么愿望,有的说“想走一条好的路”,有的说路上鞋子坏了,所以“想要一双鞋子”。如今,这些愿望也都实现了。

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有什么新的愿望呢?

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毕业的卡迪拉克说:“想带父母出去看看,最起码我走出去了,我也希望让父母也看看。”

如今当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辅警的巴哈丽姑丽说:“想接家里人也到县城里面来,跟我一起住。”

现在从事酒店司机职业的木布拉克夏:“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民宿,搞旅游,我想着让更多的游客朋友来我们塔县。”

还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古丽扎热说:“想带着感恩的心,去帮助更多的人,更需要帮助的人。”

当年带队爬悬崖的马尔洋乡党委书记郭玉琨现在在哪里呢?

十年前,郭书记为了劝皮勒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曾说下这样的话:上学,必须得上学,我们的娃娃不能再待在这个山沟里,以后还是放羊吧?

如今,郭书记的愿望成为现实,孩子的愿望也成为现实。他对央视新闻说:“2018年开始脱贫攻坚,当时的信念就是想让我们老百姓,能够通电话,能够通路,能够通电,能够看上电视。这些以前的愿望,现在都变成满满的现实,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上演着。

今昔对比的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烈反响。很多都说“看哭了”,扶贫人员“太了不起”。

“书记的话那么轻松随意,可我真的被那份坚定的信念打动。”

“想起了《山海情》。”

近来,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无端抹黑中国新疆,但如此新疆,怎容人诋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赵挪亚
扶贫 农村扶贫 新疆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