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邓辉:如何打通“数据孤岛”?顶层设计+行政手段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9-30 10:06

【导读】 我们在第一步,也就是顶层设计中,就着眼于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各个烟囱,在顶层设计里就有明确的甚至硬性的要求。这里的核心是数据的打通,包括在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过程当中引用的各类协议、标准、接口、框架原本都不同,要把这些都打通。

【采访/观察者网 李沛 编辑/吕栋】

9月29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2021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论坛上,观察者网对浙江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邓辉进行专访,邓辉主任围绕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问题,从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浙江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邓辉,观察者网李沛摄

以下为专访内容,观察者网经受访人审阅发布:

观察者网:邓主任您好,众所周知,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结束,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能否请邓主任简要介绍嘉兴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邓辉:

如你所言,嘉兴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我们始终将总书记“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评价作为持续向上的动力,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抓紧抓实,努力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溢出效应和优质红利,数字经济日渐成为嘉兴最鲜明特征,数字经济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25.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06.9亿元,年均增速17.6%,增加值增速接近同期GDP和规上工业增速的2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6.4%上升至2020年的9.2%。嘉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二位,数字经济发展、信息化发展和“两化”融合三大指数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拥有国家信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多张“国字号”名片,南湖区、嘉善县、桐乡市入围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目前嘉兴数字产业发展的概况。

观察者网:作为嘉兴数字经济发展的亲历者,邓主任能否谈一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

邓辉:

我们嘉兴产业数字化转型,其实也是政府、企业各尽其能,一步一步摸索着走出来的。

比如我们嘉兴某服饰企业,从09年开始搞信息化建设,到现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从研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到营销数字化,我个人认为,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或者说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感受到,通过数字化转型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最直接的是降低了成本。以研发为例,过去要通过人工到处调研,寻求各种信息为研发做准备,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通过这几年的数字化建设沉淀和积累,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想要的信息,比如政府的政务数据开放,政府拥有的其他方面的数据等等,都能够为企业服务,嘉兴的企业都可以获取。

第一个效益是企业成本的降低,第二,是促进企业人才的成长。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人才,在转型过程当中一定会培养人才。

第三,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转型成功之后,它就是完完全全的科技型企业。嘉兴存量的传统企业比较多,通过数字化转型之后,很多企业变成了高大上的科技型企业,这对企业形象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听到不少企业都反映了这种感受。

观察者网:数字化转型热潮下,各地区数字产业、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层出不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产业政策怎样实现协调联动,统筹融合,避免同质化?

邓辉:

对于刚才您提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我们要认识和解决的。

第一,要遵循规划。要以长三角数字经济规划纲要为统领,我们各方都要遵循,特别是规划里面提到“数字长三角”,毫无疑问要求在数字经济或者具体产业上,都要在规划纲要里共生共赢。

第二,要做大做强。数字长三角是三省一市共同发展的任务,只有我们各自做强做大,才有资格坐到一起来共话数字长三角的未来,当然这里要平衡好一对关系,即,个性和共性,个性要融入共性,在共性中体现个性。

第三,要实现数字经济一体化。要想避免同质化,三省一市就要全力推动协同治理,协同治理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它不是哪一家的事,是我们四家的事,甚至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是全社会的事情。协同治理要突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刚开始的时候,有不少人误认为,长三角上海是龙头,所以数字一体化这是上海的事情,这个观念要不得。协同治理,就是三省一市各方都是治理主体,都要参与,三省一市各自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也都要参与,就可以避免把“数字一体化”弱化为一个口号,避免满足于一种营商氛围的营造,要扎扎实实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把各地自己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好。其次就是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建立起联动机制、联系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处理协同治理过程当中的突出问题,按照数字长三角规划纲要,浙江首先就是要加强同上海和周边省份的联络联系,包括常态化的业务交流。同时,我们还力推,甚至是“强推”数字化改革,把我们浙江的数字化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为长三角整体的数字经济贡献力量。第三,要解决治理资源共享的问题。

观察者网:以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建设模式单一,常态化实施困难,居民的感知不太明显等问题,嘉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怎样的应对或治理的思路?

邓辉: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已经有了10多年历史,特别是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2016年,嘉兴担负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从2016年以来,我们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亲历者,体会也不少,有经验也有教训,特别是刚才您提到的建设模式以政府投入占主导的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如何持续下去,确实是我们前几年遇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搞智慧城市,刚开始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投入来维持,这种模式,我认为是难以持续的。所以后来我们在第二轮设计、规划目标和建设内容时,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建设运营双主线。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项工程,而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有建设的内容都要不断迭代更新。

这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长期靠政府公共财政来投入,那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运营应该以企业或者社会机构为主体。因此,嘉兴市与中国电科集团联合成立了一个国有公司,由地方政府控股,这个国有公司就来负责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这就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一个很重要的经营主体,所以第二轮建设当中,我们就确定了建设、运营双主线,由政府投入为主改变为以企业运营为主。

同时,在国有公司为主体的情况下,我们也吸纳和扶持本地的其他企业来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些本地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地方政府、各个企业、社会公众等等方面的直接诉求,那么各方共同参与,企业又有企业的投入,这样多元投入,就实现了投入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来共同维护、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前发展。

所以,我们的核心经验就是建设、运营双主线,变政府投入为主,为企业投入为主。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从刚才的问题延伸开去,之前可能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是不同的主体去建设运营,会导致数据孤岛、烟囱式生态等问题,嘉兴对于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情况,有没有一种新的治理思路?

邓辉:

这个问题非常现实,在前期建设过程当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就是条线上都很强,综合的比较弱。条线上强,在初期就会造成数据烟囱或孤岛的状态,好比一栋一栋独立的高楼构成这个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我们在试点过程,也就2016年开始担负智慧城市标杆市建设试点的过程当中,就感觉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是阻碍我们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绊脚石。

所以我们在第一步,也就是顶层设计中,就着眼于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各个烟囱,在顶层设计里就有明确的甚至硬性的要求。这里的核心是数据的打通,包括在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过程当中引用的各类协议、标准、接口、框架原本都不同,要把这些都打通。

我们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伊始,就着手打通数据,前面提到,规划上已经明确了,这都是一盘棋。当时我跟负责规划的同志这么讲,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就是一座花园,这个花园我们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宜粗不宜细,总体设计要有弹性,便于扩展修改,就像一张素描,这一块是城市森林,那一块是水网湖荡,这一块是城市家居,那一片是盆景,我铅笔就在这张图上,大概勾一下画一下,具体问题留给实施方案、实施计划来承接。但是我们具体开始做的时候,可能先从盆景开始做。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把智慧城市当做一个花园的素描的话,原有的某些部分,比如这边一片森林已经比较茂密,已经画得很漂亮了,如何把它有机融入到花园里其他已经建好或者没有建好的区域?这就是我们在做智慧城市初期顶层设计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

刚才你讲到的每个条线很强,会形成一个个烟囱或信息孤岛,刚开始我们在设计或建设的时候,确实还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比如说你不这样不行,强硬的打通,当然现在具体职能部门尝到了互联互通的甜头,他们也很愿意数据共享,很愿意同步协调工作,推进就容易了,这是我们花了3年时间才实现的。

另外从规划到建设到成功落地的过程,还有第三步,就是以考核为抓手。如果说还有烟囱没有打通,孤岛没有破除的,分主客观情况,确实是主观责任的,要奖惩分明。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谢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吕栋
嘉兴 数字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

31.5公斤,中国航天员带回“太空特产”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