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烟囱到城运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质变—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23 19:48

【导读】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论述智慧城市,赋予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也带动起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一轮热潮。 过往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宣传,往往给公众雾里看花的感觉,100位专家有101种对智慧城市定义,眼花缭乱的陌生名词,在公众与业界之间垒起了一道沟通之墙。 深耕政企业务的华为,基于建设实施过程中沉淀的经验,对智慧城市则有独到的理解与诠释。 近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经安大会(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期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道(架构、组织)与术(技术、系统)这一主题,观察者网小编对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进行了采访。

【采访/观察者网 李沛 编辑/周远方】

观察者网:岳总您好,我们注意到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对城运中心(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评价很高,“一网统管”理念的机构载体—城运中心,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流程和组织上,业已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

岳坤:你好,城运中心,我认为的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组织,我们做信息化系统和项目很多年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自IBM提出开始,已经有十余年时间了,同时期,应急、公安、教育、医疗等各委办局条线,相继都有了它的智慧系统,应该说这些智慧系统在过去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系统可能还不完善,但是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也是我与很多原有系统的使用者建设者沟通时,很强烈的感受,没有这些系统的基础,也谈不上今天的信息化、云计算、数据打通。没有烟囱哪来数据?没有数据又哪来打通?

比如我们看到这些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组织创新的探索,比如说大数据局,有的地方叫大数据中心,有的地方叫政数局,这些机构都发挥了打通烟囱,把数据横向汇总的巨大作用。

正是系统上云数据上云的热潮,破解了数据打通的技术瓶颈,就像我们先把铁路修通了,至于列车在上面如何运行,就要看下一步组织和流程的创新,但大数据局等组织的贡献,是一个前提。

接下来再说城运中心,它起到第一个作用,就是把这些数据打通后,它实际上扮演着用户的作用。

你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上海,去黄埔等各区城运中心看一看。

曾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很多“参观项目”,就是有人来参观时启动,参观团走了就关机,实际用的系统和参观的是两回事,但是像黄埔区城运中心,他是实打实7X24小时有人值班,所有的工作流在上面跑,从一个“看”的系统真正变成一个“用”的系统,特别像我们有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总控室,运行动态汇总到这里,哪里出现需要响应的事件,值班人员可以按预案和预授权,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指挥调度,分发指令。

城运中心第二个作用,是破解了“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这一难题,城运中心成立以后,作为使用者,他们在用的时候就琢磨系统该做成什么样子,用的人和买的人结合起来,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在顶层设计上规划“构成”可以相对粗一些,给城市更多自发“生成”的空间,而城运中心的工作团队作为每天用的人,每天想的人,会有很多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出来,成为构成和生成这两种机制的结合点,未来它是有生命力的,它会不停的发展演化,这是我对城运中心的看法。

观察者网:能否分享一下华为在推动‘一网统管’落地上,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

岳坤:案例就很多了,比如说12345市民热线,一般受理来电之后会出现一个问题, 接线员A认为应该一号部门处理,而派给接线员B,B根据自己对规则的理解,认为应该二号部门处理,现在法律法规很多,每个接线员理解不一样,派发工单就容易有争议。

所以我们在白云区做了以下实践: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机器学习,学完以后上线一个机制:收到需求后机器粗筛一遍,筛完之后机器提示85%的可能性应该是某业务部门处理,这个时候再由人工复核一下,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下机器判断是准确的,这样我们就能使人的处理效率提高很多,我记得他们以前光是接线员就十几号人,现在两个人就行了。

还有的12345热线分拨、调度都做到了自动智能分配,有了IT系统承载,效率是不一样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把12345的时效从受理到处置,做到三小时,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可以做到三小时呢!因为数据和流程在系统里自动跑,而不是人在跑。

另外,有系统自动处理以后,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是留痕的,哪个环节处理时间是多少,精通行政事务流转的“老法师”去判断,就很清楚哪里需要改进。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政府里“老法师”,对每个行政事务处理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能给出比如两个小时之类的标准,这很类似于企业软件领域所讲的行业知识或者专有知识,那么我们在实施智慧城市项目的时候,是不是也面临如何梳理这些专有知识的挑战?

岳坤:一方面我们确实要把政务运转中的很多专有知识,探索用系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业务流程的再造和打通。

观察者网:华为智慧城市方案里特别强调咨询,实施和运营这三块是并驾齐驱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华为面向政府业务的服务团队分工在调整,加强咨询和运营的力量?

岳坤:华为企业文化,第一句话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也要求我们的伙伴以客户为中心,一网通办也好,一网统管也好,任何一个企业,要单独把一网通办或一网统管这个事全干了是有难度的。因为这是一个跨领域的复杂系统,我们的合作伙伴可能在城管,在环保等垂直领域做了很多年,做得也非常好,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一个专注做a领域的合作伙伴,突然说我把bcd也都做了,其实对他是有很大难度的,依靠我们现有合作伙伴的架构很难完成。

所以我们目前针对三个跨领域系统:一个是智慧城市,一个是智慧财政,还有一个是智慧机场,华为公司将会跟伙伴一起,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到解决客户的问题作为闭环,共同探索去做好这些工作。

我们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到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发现客户的需求要通过咨询来生成,很多客户不一定能够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咨询就是不停的启发你,找出你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你为什么有这个需求,这个过程其实很重要。

咨询以后,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架构,把功能模块组装起来,这个叫集成,集成之后再帮助客户做到会用,就是辅助运营。

所以我们在咨询、集成、辅助运营三个领域,会去做一个尝试。咨询的时候,有咨询的伙伴,集成的时候有集成的伙伴,辅助运营有辅助运营的伙伴,都是领域内优秀的、客户很认可的伙伴,一起做好客户服务闭环。

华为公司做咨询-集成-辅助运营的核心,是为了更好的做好“被集成”,我们客户的需求现有合作伙伴无法满足的时候,就需要华为来把伙伴们的能力串起来,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客户。

责任编辑:连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