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王鹏: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建设航天强国

来源:卫星互联网百人会

2022-03-09 19:26

【导读】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寻的“飞天梦”、“太空梦”,中国的航天产业、航天人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全国、全民的资源与创造力,共襄大举,方能可持续地提升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太空大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新型举国体制”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制度锁钥。

3月9日,微信公号“卫星互联网百人会”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鹏文章《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建设航天强国》,观察者网获授权转载如下: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两会”)此刻正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高科技航天领域更是新成果层出 不穷。习近平主席指出,发扬“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次“两会”上,委员、代表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张忠阳委员将围绕“探索建立科技攻关的新 型举国体制”提出提案,李陟委员则在促进以举国之力办大事、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提交方案。

一、建设航天强国:成就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始终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1月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指出的: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人在总结历史成就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在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的新时代,在人类早已迈入太空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大国同样都瞄准了宇宙太空这片星辰大海。他们不仅在国家政府层面投入巨资推进研发,更不断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进入航天产业,与国同裳,与民偕行,为本国抢占未来全球航天科技与产业的制高点积蓄力量。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月9日公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显示:2021年,全球共实施146次发射任务,为1957年以来最高发射次数;发射航天器总数量1846个,创历史新高,总质量777.70吨,为航天飞机退役以来的最大值。其中,中国实施55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共计发射了115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

据《蓝皮书》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75次成功发射,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可靠性、成功率迈入世界前列。而美国实施了51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位居全球第二,但发射载荷总质量403.34吨,超过其他各国发射航天器质量总和,显示出强大的航天实力。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分列其后,发射载荷质量居世界第三至第六位。

由此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寻的“飞天梦”、“太空梦”,中国的航天产业、航天人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全国、全民的资源与创造力,共襄大举,方能可持续地提升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太空大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新型举国体制”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制度锁钥。

二、“新型举国体制”的出台背景与核心要义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再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更是明确提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要求:“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 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

那么,党中央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新型举国体制”究竟是什么?它又将如何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呢?

如果说,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以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来推动科技发展的做法为“传统举国体制”,那么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新型举国体制”则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形成的新国力基础上,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我国战略科技攻关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间节点,为防范化解科技发展进程中愈加复杂多边的风险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与传统举国体制以政府计划手段为主不同,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目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它的核心要旨有三:

第一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这是新型举国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认识到政府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纯以政府或市场为主导都有其局限性。新型举国体制不是重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强力主导、忽视市场作用”老路,也不是效仿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完全依赖市场、不要政府介入”。在新型举国体制中,政府与市场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既要贯彻国家意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也要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二

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不主张“撒胡椒面”,不要求在所有科技领域都举全国之力。在适宜分散式资源配置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如果个体能发挥作用,应充分激发个体的活力和自主性;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则是事关整个国家公共利益、国际地位乃至战略安全,需要大规模协作的敏感关键领域。譬如,在航天这样的尖端领域,国家意志与国家力量自然起主导作用,并由国家力量动员、协调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将政府与市场、国家意志与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国航天强国的建设。

第三

新型举国体制的良好运行需要构建合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正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所副所长眭纪刚所指出的,新型举国体制的高效运行,更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国家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统筹机制;在项目攻关中探索高效研发组织机制、完善责任机制,建立合理绩效评价机制。

三、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正逢其时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而科技竞争则已经成为决定大国博弈成败的战略高地和制胜关键。 因此,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和施行正逢其时,可以推动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同时在已经取得优势的领域进一步拉开与国际平均水平的距离,进一步强化我国的科技与产业优势,在制度层面为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2019年2月2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

从习近平主席的话语中,人们不难读出中国航天产业践行新型举国体制的三大要点及努力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

不同于技术引进、模仿,自主创新是指实施主体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在航天领域,中国推动自主创新意味着,中国航天产业所需的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从而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航天产业是国际竞争中最尖端的高科技产业,事关国家命脉,因此航天产业的自主创新本质就是要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模式。它以国家意志为战略指引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变革的历史时期,即从单纯的完成国家使命向兼顾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发展。 因此,传统举国体制下“重技术、保成功,不计成本”的研发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航天产业不仅因其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而天生具有战略属性,同时也因其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同样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因此,要想稳步、快速、可持续地推动中国航天产业发展,就必须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制度架构,以党中央、国务院指示为方向,以央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同时大力鼓动、联合、协调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方能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创新共同体,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

可喜的是,自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中央“新型举国体制”的感召和推动下,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意见,大力推动商业航天从研制到发射、运营、应用的全产业链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全年商业航天融资额超64.5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生态正在完善。

开放创新有助于我国航天产业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人类航天科技与产业的总体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在开放环境下推进自主创新,不是要闭门造车,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在这方面,举世瞩目的嫦娥四号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该任务的顺利实施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与产业进步的里程碑,同时也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将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我国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空间局测控站也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此外,哈工大环月微卫星“龙江二号”上的沙特微型成像相机则于2018年6月成功传回了地月合影。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 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已经奔腾而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天人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引擎,向着航天强国的星辰大海扬帆远行。

参考文献:

[1] 《2021中国的航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1月28日,http://www.scio.gov.cn/ztk/dtzt/47678/47826/index.htm。

[2] 2022,中国航天续写辉煌,环球网,2022-02-10,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6kvst0uj0k。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1/05/id/6067608.shtml。

[4] 眭纪刚:《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半月谈,2021年1月26日,http://www.banyuetan.org/szjj/detail/20210126/1000200033135991611625366193950888_1.html。

[5]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商业航天新机遇》,银河航天https://www.aijianmo.com/news/index/detail/id/2405.html。

[6]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7] 本报评论员:《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6月3日,第3版,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603/c1003-32120988.html。

[8] 《嫦娥四号国际合作设备开机 多国合作共探月背》,央视网,2019年1月10日,http://news.cctv.com/2019/01/10/ARTIrWBO36nEL3YBWg9gfhYC190110.shtml。

(作者王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夏雨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