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当日全国发布高温红色预警41个,专家: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

来源:健康时报

2022-08-08 08:25

8月7日,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意味着夏去秋来。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立秋并不等于入秋,盛夏的暑热还没褪去,秋意也并未登场。

立秋北方凉风渐至南方高温仍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梳理中国气象局已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息发现,立秋(8月7日)当日,全国已累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共计41个,涉及省市及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同时,据中国天气网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显示,往年立秋过后,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从我国常年夏秋季各节气平均气温演变图上可以看到,立夏到大暑气温一路升高,大暑达到顶峰,立秋时节的全国平均气温迅速从大暑的22.4℃降到21.2℃,跌到夏至前的水平,之后,全国大部日渐凉爽。

但是,立秋并非真正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常年立秋期间,仅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启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仍盛。统计显示,江南、华南以及川渝地区常年立秋期间高温日数在4天以上,重庆、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7天以上。

立秋往往还在“三伏”之内,此时仍需谨防“秋老虎”

按照节气来说,立秋虽然至,但不意味着气候整个有了秋天的感觉。从气象学来说,划分季节要依据“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共计四十天,所以即使立秋,气温也很难出现明显起伏。

此时,需要谨防“秋老虎”,它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指的是天气变凉后再次出现短期的炎热天气。《大气科学词典》上也有相关表述: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仍要多补充水分。

秋已至署未消,专家建议饮食注意除湿润燥

古时候,经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变瘦,于是人们会烹饪各种肉类来“以肉贴膘”,就有了“贴秋膘”一说。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有“晒秋”的习俗,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由于今年三伏时长明显长于往年,虽已立秋但气温仍旧偏高,真正意义上秋天的到来是在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此时的关键还是要防暑降温,饮食上注意除湿润燥,应对气候变化。”民俗专家高巍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的采访时指出,传统节日是和节气相结合的,“如刚刚过去的七夕节,七夕通常都在立秋前后,天气渐冷,女织的作用就尤为凸显,这也就意味着在立秋时节无论气温高低,我们都可以从心理和起居上为后续的生活做一些必要准备,如秋收准备、饮食尝鲜、和相关衣物的置备等。”此外,高巍认为,立秋时节的仪式感也是很必要的,“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刘颖琪)

责任编辑:林铃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