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阳早好?八位一线专家详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新冠九大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2022-12-11 19:44

当前,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防疫政策的放松和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引发民众关注和热议。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先阳为敬”“早阳早好”等言论,退烧药、抗原试剂盒涨价断货,甚至有人因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引发急性肝损伤。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9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排起长队,有人等候时间超过6小时,医疗专家呼吁“非必要不来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呼吁“无症状患者、轻症患者勿拨打120热线”。

12月9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排起长队,有人等候时间超过6小时。

连日来,多位专家陆续就新冠疫情相关问题发声。12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团队在“华山感染”公众号发布“华山感染新冠居家指南”,提出“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在感染人数激增的情况下,压平压低感染曲线已经成为专家共识。据第一财经报道,有专家认为,养老院、学校等重点场所仍应该加强防控措施。而未来“密接人员”的追踪将难以为继,民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将变得尤为重要。

12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预防重心要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加强新冠疫苗接种是下一步关键。根据团队模型测算,预计广州第一波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3月中上旬进入平稳阶段,乐观估计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早阳早好”吗?多次感染有什么风险?疫情防控放开的形势下如何防感染?12月10日,澎湃科技连线国内8位临床一线医生和专家,就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新冠相关问题做出解读。他们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苑,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分子病毒学博士丁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宋元林,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林元龙,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梁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王伟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主任医师杨欣荣。

多位专家表示,奥密克戎感染症绝大部分为无症状或轻症,但也存在多次感染风险,“早阳”并不一定“早好”,须警惕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的副作用。

Q1:早阳真的早好?

张苑(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早阳早好”,甚至“主动找阳”这个观点,我个人是不认同的。传染病的管理原则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是非常经典的经验总结。“主动找阳”违背这一原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疫情播散或者绵延。另外,“早阳”不一定“早好”,奥密克戎株感染以后,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并非感染一次后就终身免疫。

丁强(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分子病毒学博士):所谓的“早阳早好”是一种心态,没什么科学道理。没必要“主动找阳”,但按照现在这个态势,很多人可能都要被感染一次,正常工作和生活即可。

宋元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目前新冠病毒毒性较低,感染后大部分人症状较轻,尤其是青年人。感染后类似做了一次免疫接种,会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6个月内还保持较高的抗体滴度,不会再感染奥密克戎。但没有必要刻意去感染,去做挑战。因为感染后短期内会传给其他人,尤其是意外接触到特殊人群、家人等,有些特殊人群目前还是要做好一定的防护。

林元龙(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12月初,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自然》杂志的一些文章都提到“长新冠”(long COVID,又称“新冠长期症状”),比如味觉和嗅觉减退或消失,脑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失眠,情绪不稳等,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阳痿。虽然这些症状不会威胁生命,但还是会有一些功能上的影响。病毒是在鼻腔或者上呼吸道进行排毒,但是血液中也存在病毒。大脑有血脑屏障,病毒能进入大脑,但免疫细胞进不去。所以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是证据确凿的,它会造成大脑细胞的凋亡。只是说“长新冠”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肯定不能说“早阳早好”,肯定是越晚阳越好,不阳最好。

梁硕(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每位医生都希望患者能不感染就尽量不要感染,能不生病就不要生病。首先,感染病毒后,部分人群是有症状的,或发热,或咳嗽,或头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第二,新冠病毒感染后,不会获得终生免疫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不要“主动找阳”。

Q2:多次感染对人的机体有损伤吗?

王伟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既往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对同一种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不用太担心二次感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抵抗力会逐渐下降,可能会再次感染。另外由于某些新变种的免疫逃避能力增强,可能会在半年以后再次感染其他变种。

宋元林:一般人感染后半年内不会再感染,但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滴度和本人的免疫状况有关。免疫缺陷的人可能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滴度会偏低,时间会偏短,保护力会有一定的减弱。面对低毒性的病毒株,不要担心多次感染,前次的感染相当于接种了疫苗,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丁强:“一般感染后半年之内不会被感染”的说法,其实主要指的是感染同一种变异株,现在变异株比较多,要是感染的不是同一种病毒,交叉保护也不太可行。所以仍要看具体情况,目前中国流行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所以我认为感染后半年内应该不会再被感染。

林元龙:多次感染对身体造成损伤更大,存在这样的情况,但这也是概率问题。感染一次后出现“长新冠”症状的可能性比较小,感染两次、三次后出现“长新冠”的可能性就增大。但基本上同一个病毒,不变异的话,再感染可能性比较小。

Q3:感染后如何判断是轻症还是重症?如何区分新冠和流感?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会不会发生季节性流感叠加新冠疫情的情况?

卢洪洲(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新冠感染绝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根据中国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的数据,2022年1月1日至12月9日,本土病例共8389013例,其中99.55%为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0.26%为中症感染者,0.19%为重症感染者。

新冠感染目前更易表现为咽痛、头痛或肌肉疼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新冠感染进展为重症及死亡风险高。无论国内外,有合并症和免疫抑制状态的新冠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ICU治疗和有创机械通气)及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慢性肝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慢性肺病、免疫抑制人群、慢性肾病均为新冠病毒患者进展为重症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症状较轻,但感染后排毒时间长,不利于迅速恢复社会生活。

张苑:非重症高风险人群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咳嗽、鼻塞等和“感冒”类似的症状。如果出现胸痛、明显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非常见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丁强:我周围的人感染后的症状基本上都是像感冒一样,发烧的症状居多。重症人群,比如持续高烧不退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退烧药应该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很多药是辅助的手段,甚至是心理安慰,并不是决定性的。

流感和新冠一样,传染性很强。据我所知,今年中国流感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治疗流感有流感疫苗,可以及时打疫苗。即便真得了流感,也没必要一定要区分是流感还是新冠,居家隔离即可。

宋元林:奥密克戎一般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咽喉疼痛、口干等,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较少会引起下呼吸道的症状。目前除了新冠,也要考虑到流感。冬春季节也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这几年随着口罩佩戴,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到流感,因此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如果出现发热,也不一定都是新冠,也有可能是流感。建议特殊人群近期不仅要预防奥密克戎,也要注意预防流感,流感的治疗有有效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也可以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感染流感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但流感没有嗅觉和味觉的减退。有时候两者之间不太容易根据症状区分,也不排除同时存在的可能,需要鼻咽拭子或口腔拭子的PCR核酸检测。感染新冠病毒轻重的区分主要是否存在低氧,表现为呼吸急促(超过25次),脉氧仪提示血氧饱和度低于94%等。如果有剧烈的咳嗽,气急,活动后气急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可以到医院就诊。

林元龙:新冠目前正处于传染性最强的阶段,它一般比普通感冒重一点,比重流感轻一点。可能表现为比较严重的咽痛、干咳、头痛、发烧、肌肉酸痛、乏力等。年龄和高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症状的轻重。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发高烧,无症状的人一般是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身体很弱、很瘦的人。因为他们免疫力不好,转阴更慢,而发高烧的人可能转阴更快。所以无症状和轻症并不能代表新冠感染程度上的轻重,新冠感染最终害怕的是“长新冠”的影响。

如果是老年人,或者此前已有基础病的人,感染之后可能会激发细菌性肺炎,情况就会比较严重,但这个概率也很小。目前由奥密克戎引发肺炎的患者很少见,可能在几千个病人中也见不到一两个。国家要求有重症倾向的患者去定点医院。在我们医院,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情况也还好,只是转阴会慢一点。一般来讲,转阴需要10天左右。不测核酸以后可能会快一点,按症状消失的时间算,4天之内应该都可以恢复,平均1-2天就能恢复。但咳嗽可能会持续1-2周,甚至1-2个月。

今年冬季以来,中国的流感情况并不严重,流感较为严重的是今年5-8月。新冠和流感症状相似,都是流感样症状。流感不会出现“长新冠”的症状。

王伟炳:流感确实需要当心,当社交距离放松时,流感也会随之传播。不仅流感,一些病毒性的肺炎(如RSV)发生的概率也可能增加。中国需要增加发热门诊的病原检测,及时预防。民众可以考虑接种疫苗。

Q4:怎么吃药?什么时候吃药最有效?

宋元林:大部分新冠感染者以无症状为主,不需要治疗。少部分人出现发热、咽喉疼痛等,一般对症治疗很快也会缓解,如服用一些感冒退热药物,或清热解毒的中药等,发热期间及热退出汗后多喝水,避免血容量过低。大部分家庭是不需要准备这些药物的。如果要准备,也是准备感冒常用的药物。

如果测出阳性,没有症状不需处理,如果有发热,咽喉疼痛,可以采用解热镇痛或清热解毒的药物。比较重的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抗病毒的治疗和支持治疗。常用的感冒药往往是复合制剂,包含了缩血管药物(治疗鼻塞如伪麻黄碱),抗过敏药物(咳嗽和鼻塞,如扑尔敏),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镇咳药物(右美沙芬等)。其中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个别少数情况下过量有肝功能异常。不建议与抗抑郁药物同时服用,或其他解热镇痛药物重复使用。

王伟炳:可以囤一些退烧药,其他药物囤积的必要性不大。此外,需要避免同类功能的药物叠加使用的现象,比如某些感冒药就具有退热功能,此时,就没有必要同时服用感冒药和退烧药。

张苑:有发热咽痛等症状,需要药物缓解,可以对症用药。不推荐多种药物盲目组合。如果用药成分重复、超量或者忽略适应证、禁忌证等用药不当,会有肝损风险。

林元龙:吃药要在有症状的时候对症地吃。不要过度吃药,可能导致肝衰竭。目前有2种新冠特效药上市,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阿兹夫定和美国辉瑞公司的Paxlovid。因为是处方药,现在市面上还买不到,只有在定点医院才能买到。这些特效药有降低病毒载量、加速转阴的作用。之后如果有条件购买,建议感染者服用。我不太建议随便吃中药,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进行对症的治疗,但降病毒的作用不突出。

从症状来看,不吃药的话1-2天也能好,如果症状严重,吃药之后4天可能也无法缓解。目前没有能缓解症状的特效药。但是只要能对快速降病毒有帮助,就可以降低传染风险,以及减少病毒潜伏到大脑里的机会。

需要注意退烧药的副作用,有的会对胃、白细胞和免疫力有伤害。一般38.5℃以下不需要用退烧药,成年人烧到39℃也不需要使用退烧药,除非头疼得非常厉害。

杨欣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主任医师):多种药物叠加使用可能出现肝损伤风险,特别是感冒药,如消炎痛等,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最近有患者因为吃感冒药导致肝功能衰竭,在中山医院做肝移植。感冒药一般选择一到两种使用,主要用于对症处理,比如退烧药、止咳药、抗生素等,退烧药尤其要重视,短期使用,不能长期使用。一般西药退烧药与中药感冒药尽量不要同服,有时中药制剂中也含有类似西药成分,易导致超量。出现巩膜黄染、尿黄、乏力、食欲差、厌食尤其油腻,需要重视,要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Q5:抗原阳性还要核酸确认吗?还要主动做核酸吗?

林元龙:一般做抗原就可以了。司机、菜市场老板、医生等高危人群需要做核酸。99.9%的抗原检测是准确的,抗原特异性特别高,但只有在感染后3到5天的时间点内,也就是传染性最强的时候可以测出阳性。抗原阴性并不代表没感染,但抗原阳性的一定是感染者。所以抗原阳性没必要做核酸再进行确认。核酸异常敏感,如果抗原呈阴性但实际上已经感染,核酸也可以检测出来。

宋元林:抗原检测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提示传染性较强,当然与采样位置和感染时间有关。如果自测抗原阳性,建议居家,不一定要检测核酸,没有症状就居家自我管理。有明显症状可以到医院就诊。特殊场合的人群还是要做核酸的检查,但整体的核酸检查频率在下降。目前医院系统还有核酸检测的要求,因此如果要去医院,这段时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还是有必要的。

王伟炳:有需要时可主动做核酸,没需要(如居家)可以不做。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采用抗原自查。抗原的灵敏度不如核酸,也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如果抗原显示阳性,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核酸确认,没有条件的可以重复用抗原再次检测,但最好换一个品牌的抗原试剂。

梁硕: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如果准备去特殊场所,如医疗机构,尤其是要进行一些有风险的操作或检查,如至呼吸科就诊需要做肺功能或内镜等,建议提前准备好核酸。避免感染风险,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身的防护,戴好口罩很重要。

丁强:现在没必要主动去做核酸了,做核酸反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要是必须要做的话,避开高峰期,做好个人防护。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不是很准确,假阴性会比较多。假阴性是指,其实你被感染了,但检测不出来。要是抗原阳性,就没必要做核酸了,因为核酸一定是阳性。抗原和核酸检测病毒不同的成分,测抗原是测病毒的蛋白,测核酸是测病毒的基因序列。总体上来说,核酸检测更加敏感,所以核酸阳性容易被测到,抗原并不容易被测到,所以测抗原假阴性会比较严重。

Q6:打过第三针或已感染过新冠的人,还需要打疫苗吗?

宋元林:目前打过第三针的人群,如果在六个月之内,一般不需要再次打疫苗,近期感染过的也没有必要再打疫苗。

王伟炳:对已经打过第三针灭活疫苗的人,如果已经超过六个月,建议再次加强,可以关注国家关于第四针接种的通知。

丁强:取决于个人情况。一般人前三针都是打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对黏膜免疫没什么保护。最近推出的鼻喷疫苗,能够引起很好的黏膜免疫保护,要是有条件可以去打。至于之前感染过的人是否还需要再打疫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之前感染的是哪一种突变株。在北京,现在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BF.7,以前要是感染过其他的突变株,那么交叉保护比较弱,可能还得去打疫苗。要是之前感染的就是奥密克戎,可能也不需要再打了。

林元龙:权威的说法是,感染过新冠半年以后可以打。感染新冠就好比一下子打了几百针疫苗。

Q7:放开后,普通市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宋元林:在逐步放开的大环境下,随着社会活动的开展,完全避免感染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人可以跟随着政策的变化相应调整生活的节奏,这个做法的底线是感染后的症状较轻,病死率非常低。

具体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家人及单位同事的体质考虑,感染后不要刻意再传给他人。目前有序开放,特殊场合如医院的监护室,有免疫缺陷/抑制的患者人群等,都需要一定的保护,因此接触这些人群的人,需要短期内做好自身的防护,避免因为自身感染传给有免疫抑制的人群。N95口罩和手卫生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张苑:一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做好“三件套”“五还要”(防疫“三件套”是指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防护“五还要”是指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着),减少暴露风险。另一方面,规律作息,营养均衡,注意保暖,避免焦虑情绪等削弱抵抗力。

梁硕:1、认真做好防护,尽可能地避免反复感染。冬季来临,不只新冠,还有很多呼吸道病原体需要注意,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以及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免疫低下人群还要注意避免真菌等感染。2、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营养丰富,蛋白碳水化合物等结构合理,最好不要采取节食等减肥方式。3、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尤其尽量不要熬夜。4、锻炼身体,要适度,避免过度。

林元龙:戴好口罩,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冬天戴N95口罩是最好的。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商场的员工、医生等高危人群,应戴N95口罩。尽量避免聚集。勤洗手。多喝水,多吃鱼肉、牛肉、羊肉等优质蛋白,和白菜、萝卜等蔬菜,均衡膳食营养。

卢洪洲:脆弱人群尽快接种疫苗。最好接种异源性疫苗加强针。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特点是第一周均轻症甚至无明显症状,一旦感染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期,起病前5天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最好,可阻止患者在第二周发展为重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萎缩,60岁人的胸腺T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只有年轻人的15%,其他更大的年龄就不要说了。疫苗对老年人的意义没有年轻人大。年龄越大骨髓的再生能力也差,B淋巴细胞的免疫力自然也随着下降。

Q8:老年人要“主动隔离”吗?

林元龙:老年人还是需要户外活动,不能因为怕新冠就不活动。比如,戴着口罩户外散散步。去菜场要戴好口罩,口罩勤换。如果是去商场、超市等人群密集的密闭空间,最好戴N95,去过回来就应该把戴过的口罩扔掉。亲朋好友之间并不是一定不能相互探望,可以在探望前做个抗原。做核酸也可以,但是现在做核酸成本太高,比如等待时间很长。所以抗原越来越重要。

王伟炳:新冠检测阳性后,建议先居家观察,如果没有出现症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如果出现发烧等症状,可以在家庭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对症用一些药物,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医院,在征询医生建议后服用药物。

对于老年人或免疫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在疫情的高峰期适当与外界保持社交距离,安全渡过疫情高峰期,避免在可能医疗资源紧张时被感染,从而延迟救治。

宋元林:目前有热线可以咨询,或身边有医生的可以咨询,以前流感、感冒的时候怎么处理,现在也是怎么处理。需要的药物包括互联网门诊,网上购药,或志愿者等。但需要关注特殊人群,60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慢阻肺、哮喘、支扩、冠心病、糖尿病、肿瘤、肾脏需要血液透析、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的患者,脏器移植的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等,这些人群在当前需要重点保护。在当前这个阶段,老年人和特殊人群最好避免去人群多的地方,尽量避免感染。

Q9:怎么做才能压平感染曲线?

丁强:目前主动进行密接追踪挺难的,压平感染曲线主要靠公众自觉,再靠行政上的一些力量,现在已经很难了。

王伟炳:当感染高峰出现时,密接追踪解决不了压平曲线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准确的密接追踪,要压低感染高峰,仍需依赖于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如说,社交距离的保持,这才能够真正的去压低这条“曲线”,一定程度上压低这个峰值。但是压低峰值的同时,可能会延长整个疫情的过程。

国家对于每天阳性的比例有一定的估计,这个数据对于研判疫情非常重要。另外,定点医院的床位数的占用,ICU床位数的占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和人数,以及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都会对将来的应对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还有就是自测抗原的数据,比如“疫测达”。这些防疫数据的披露尤为重要。

卢洪洲:保证医疗资源的供应。在缺药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定点医院来进行抗病毒治疗。尽快研发上市有效长效鼻喷疫苗,刺激细胞免疫与呼吸道黏膜免疫即可阻止病毒感染。

(记者 曹年润)

责任编辑:黄一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