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声】葛群委员:打造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支柱
来源:海上新力量
2023-01-13 19:00
在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赛道增速快、天花板高、市场前景广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代表能源转型的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实施“双碳”目标任务过程中,打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新能源、新型储能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政府争相招引和部署的重点对象。
上海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基础好,还有配套的新材料、信息产业链及国际化人才优势。有条件乘势而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高端制造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同时,通过推动虚拟电厂、智慧储能、零碳园区、海上风电、电动汽车充换电、分布式光伏等应用场景的落地,加快树立国际化低碳智慧城市标杆。
有三点具体建议:
一、从关键处入手,强化新型储能产业的牵引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培育上海新的产业体系 和新动能
新型储能在整个绿色低碳产业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储能渗透率和收益率持续提升。预计 2024年新型储能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25年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 到 2023年 国内累计市场规模 将 达 10万亿元 以上 。建议大力扶持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储能头部企业,加快落实市政府去年 10月印发的《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重点发展液流电池、 压缩 空气、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支持新型储能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独角兽和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推动产业链 , 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用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个开放合作平台,推动上海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融合、落地转化
在绿色低碳领域,上海拥有众多人才、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还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要用好这些优势,在绿色低碳领域实现产业、人才、教育、创新“四链融合”,涌现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成果,力争实现极安全、超长时的电化学储能等核心技术和材料的突破和产业化。同时,如以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代表的重点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双碳”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建议鼓励这些机构与绿色低碳产业头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在示范区“开花结果、落地转化”。
三、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光储充”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上海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应用场景”,提高绿电使用率及经济效益
近年来,上海市城市用电量大幅增加,仅新能源汽车领域,五年来就推广新能源汽车79万辆,新建10.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用电量及用电方式的改变,也根本改变了上海能源供给方式和格局,也对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源网荷储一体的以虚拟电厂为代表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对于降低能耗、节约用电成本效果非常明显。根据上海电力公司的信息,黄浦区一栋写字楼,进入虚拟电厂系统后,楼内的空调、电梯、充电桩、照明在去年夏天的高峰时段少用612千瓦的电力。2022年夏天,上海市通过虚拟电厂试点运行,最高削减负荷91.6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煤电厂的装机容量。按2025年全国负荷16亿千瓦、虚拟电厂容量占总负荷3%来测算,届时全国虚拟电厂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达到千亿元级。为此,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协调电力企业,更多地引入长时储能技术,构建更大范围源网荷储一体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支持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虚拟电厂,把需求侧散落的可响应负荷以及分布式新能源聚合起来,帮助降低城市用电尖峰负荷,增强城市电力系统运行韧性,提高绿电使用率及经济效益。
通过大力扶持以新型储能为重要支柱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上海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确保实现全年GDP增长5.5%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市政协委员,市新联会会员,新思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新思中国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