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民间救援力量前往灾区,关键不在“邀请函”,而在于现场管理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8-11 15:03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冯雪】

刚过去的7月,我国发布了近7年来同期最多的山洪和暴雨预警信息。

7月末到8月初,我国华北、东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8月10日上午,台风“卡努”在韩国登陆,预计于12日上午移入我国境内,受其影响,嫩江、松花江流域部分河流水位可能复涨或洪水叠加。

在这场对抗暴雨洪涝灾害的持久战中,既有冲在前线抢险救援的“国家队”和民间救援力量,也有在幕后为救援队提供信息支援的志愿者团队。

郝南就是后者。最近一直处于“战时状态”的他,每天工作时长达20-22小时。观察者网联系到他时,已是8月9日凌晨2点多,他正开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并布置接下来的任务。

郝南是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卓明信援,以下简称卓明)的负责人,这是国内最早做灾害信息处理的社会组织之一,2010年成立以来,已经响应了国内外两百多次重大突发灾难。

灾难性事件中,卓明如何即时收集并核实求助者的信息?面对救灾的紧迫性,是否应该为民间救援力量设置“门槛”?救援现场各方要如何协作?极端天气或成“新常态”,普通人应该如何加强防范?围绕一系列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了郝南。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  视频截图

“错过求助窗口期,可能就没机会了”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7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6.88万条。台风、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大风、暴雨预警信息同比分别增加422%、112%、38.5%、35.3%和18.2%。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大风、暴雨预警信息均为历年(2017年-2022年)同期发布数量最高值。

7月25日,随着“杜苏芮”升级成为超强台风,卓明发出一条台风预备响应通知,并组建起信息员工作群。

7月28日凌晨,卓明启动“杜苏芮”台风正式响应。“各地救援兄弟们,接下来半个多月,很可能要长期辗转作战。做好准备!”当天晚些时候,郝南的一条朋友圈这样写道。

接下来几天,受“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一场罕见的强降水袭击我国华北、黄淮地区,随后又“转战”东北。卓明相继启动京津冀豫洪灾一级响应(7月31日)、东北洪灾二级响应(8月4日),并持续研判灾情态势,提出建议。

最近几年,卓明建立了一个叫HEINA(五个字母分别代表致灾因子、承灾体、灾害影响、灾后需求、响应行动)的灾难模型,用这个模型去解释灾难如何发生以及预判灾难发生之后所有事情的发展。

在持续追踪天气的同时,7月31日,卓明上线京津冀暴雨紧急求助平台,搜集了大量被困人员的求救信息,这些信息被对接给应急部门和救援队伍,为被困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求助渠道。

被困人员可能会遇上手机没电、信号中断等问题,求助信息的发出有一个窗口期,错过这个窗口期,可能就没有求助的机会了。因此我当时的要求是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求助平台推出来,我们的团队做到了。”郝南说,“但我觉得还可以再快一点。”

除此之外,卓明也通过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收集更多求助信息,“它们的声量远比我们要大,传播远比我们要广,这些平台能持续地、更加无死角地收集到求助信息,同时它们会把核实信息的工作委托给我们来做。这次我们同时接收了知乎、字节跳动、腾讯、微博几大平台的求助信息,核实之后,再对接给一线救援队伍。”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求助信息从各个渠道快速涌来,数百名志愿者承担起核实信息的任务。

“我们发出求助平台海报的同时,也发出了召集志愿者的链接,报名表格要填的内容比较详细,这样可以免掉面试环节、快速筛选上岗。同时,我们也会提供给他们资料包,让志愿者看着这些资料就可以开始工作。”

郝南说,处理求助信息会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在这批志愿者背后,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志愿者团队在提供服务和支持,“截至8月9日,所有进组志愿者数量达到1310人”。

“对民间救援力量的协调很有必要”

涿州发生汛情后,武警、消防、应急等抢险救援力量迅速投入搜救工作。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民间救援队也向涿州集结,为当地提供支援。

有媒体报道,一些救援队反映,按照规定,外地民间救援队跨省救援前需要向事发地的应急管理部门申请开具邀请函,随后再向属地的应急管理部门报备,得到批准后,救援队方可出发。这些救援队欲前往涿州,却卡在“邀请函”上。

2023年8月3日,河北涿州,洪水淹没村庄,当地居民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乘救援艇安全撤离  图源:视觉中国

有评论认为,救援过程的紧迫性和“邀请函”的制度执行不相匹配。但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员接受媒体对话时表示,救援不是凭借一腔热诚就能实现的,此前也存在作秀式救援等乱象,如果一味简化流程,造成不匹配的人员无序涌入,只会带来负担。

涿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乔松日前透露,有一些外地“网红”人员来到涿州,对救援工作造成了一定障碍。此外,还有一些热心的外地人士赶来涿州救援,“对此,我们非常感谢,但是出现险情时,救援队伍还要救援他们。因此,我们现在只接收专业的救援队伍。”

涿州当地武装部工作人员8月2日表示,当地并未在外地救援队是否有“邀请函”的问题上有所限制,“只要是专业救援队就可以来”。

“每一次救灾都会面临如何协作的问题。”郝南说。卓明曾经参考联合国国际救援的响应机制,设计了一个民间救援队报备表单,并在2017年四川茂县山体滑坡发生后投入使用。

郝南介绍,当时由共青团四川省委牵头,发公告让大家填写报备表单,团省委在灾区设立了协调指挥部,对救援队进行能力评估,根据救援队技能和灾情的匹配程度以及现场需求,调度队伍。“这样既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人手参与救灾工作,又成功地阻止了过多的社会力量进入灾区。”

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卓明又对报备表单进行了一次升级。郝南表示,在这之后,填写报备表单就成为民间救援队进入灾区前一个必要的程序,应急管理部也采纳了这个制度。

2017年08月10日,四川阿坝,九寨沟地震后,救援人员突击进入核心灾区  图源:视觉中国

郝南指出,对民间救援力量的协调是有必要的,“救援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行为,不高度组织化就无法实现有序救援,而高度组织化就意味着会有一套流程。

“有协调过程很正常,但这个程序一定要平衡好救援的紧迫性和救援人员的能力,要能够在一个复杂的场景中,尽可能把救援效率最大化。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区分哪些是真正的救援队,哪些不是救援队。”

“李逵和李鬼有时候很难区分,一些到现场的队伍根本不能算救援队,这其实也给专业队伍带来了困扰。对这些人来说,无论邀不邀请,他们都会过去,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邀请函,而在于现场管理,要把这些非专业的救援力量隔绝在外。”郝南说。

他坦言,涿州这次救援任务非常复杂也非常困难,即便是一些专业救援队也达不到任务的要求,但在去之前他们并不了解现场的救援难度,因此不能给这些救援队扣上“盲目前往”的帽子。

“当然,真正的救援队一旦发现任务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就会有专业化的处理,例如在外围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郝南说。

民间水域救援队伍越来越专业

随着各地救援力量的到来,涿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乔松8月4日下午表示,当地救援队伍已经饱和,“现在道路交通和水面上已经出现了拥堵情况,不利于展开救援。”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外地救援队伍正与他联系,寻求赶往涿州救援,“凡是与我们联系的救援队伍,已经被编入第二梯队”。

尽管此次涿州救援行动中出现了个别“网红”摆拍添乱的情况,但这无法抹杀民间力量在救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年8月4日,河北涿州,市民在高速口送别救援队员  图源:视觉中国

2008年后,中国民间救援队伍开始蓬勃发展。“早期大家都在学习地震救援,后来发现对地震的救灾需求没那么多,而且国家在地震方面的救援力量很充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水域救援。”郝南说。

据他观察,中国的民间水域救援队伍大约是在2016年、2017年左右开始进入“井喷期”,“日常水域救援任务本就比较多。此外,这些年水灾频发,对水域救援的需求也在上升。一开始,有专业舟艇的队伍还不多,头盔也不是很科学,但这两年大家越来越专业,这次涿州救灾有一半多的队伍穿戴着专业水域救援装备。”

在郝南看来,水域救援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不算消防,我国仅民间水域救援队伍就有上千支,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水域救援队伍。”

在今年6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介绍,近年来我国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方面,现已建成水域、山岳、地震专业力量5000多支。另外将社会力量纳入救援体系,现有大约2300支近5万人的队伍。

“水灾救援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灾后救援力量不够的问题。但中国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就是大量民间救援力量的出现。”郝南说,“在这么大的水灾中,救援力量竟然会出现饱和的情况,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想象。”

2022年6月5日,湖北荆门蓝天救援应急中心在漳河水库组织水域救援科目训练  图源:视觉中国

“评估灾害风险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面对暴雨洪涝灾害,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防范?

“第一要相信天气预报,第二是要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郝南表示,“我觉得第二点特别重要,你要知道身处的环境中存在哪些灾害风险。”

“这一次气象部门非常给力,成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如果没有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可以想象还会发生更糟糕的事。”

郝南也指出,虽然气象部门发出了预警,但公众对预警的理解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一方面我们欠缺灾害风险知识,对太行山沿线下暴雨的后果缺乏认知。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共服务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把后果说得更清楚。”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在我国,人们传统认知中北方少雨干旱,南方多雨湿润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一直在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对我们国家造成的影响。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又多山,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其他国家要早很多。这从2012年开始就初现端倪,例如当年5月甘肃岷县的冰雹洪涝灾害,岷县以前不常发生洪灾。2012年之后,甘肃几乎每两年就会发生一次极端天气事件。”

郝南表示,除了暴雨洪涝灾害,最近几年干旱、山火、超强台风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极端天气越来越极端、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样的趋势恐怕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新常态。”

“我们要学着适应新常态,需要在以前的生活习惯上作出很大的改变,包括城市规划。”郝南说。

他提到,去年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把全国各地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灾害强度的上限等都做了一遍摸底,“就像人口普查一样”。

“我们需要在气象灾害越来越频发的新常态下,学习更多灾害风险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自己所处地区的风险,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要把这种风险评估变得像订火车票一样容易,也需要公共服务来填补空缺。”郝南说,“比如天气预报报的是下雨的可能性,但下雨对某些类型的活动也是一种风险。因此,在一些灾害频发的时间段里,这些风险预警应该像天气信息一样随处可见,让人及时了解,并做出相关的预案。”

责任编辑:王恺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官方通讯社称莱希直升机事故系“技术故障”

意外还是阴谋?伊朗的当务之急是...

将暂代伊朗总统的他是何许人?未来50天将做什么?

总统及外长坠机遇难,将如何影响伊朗政局?

多张现场图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