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盗墓笔记”!“最懂”文物的刑警,三年追回“一座博物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3-11-29 09:11

有这样一位刑警,如果将他追缴回来的文物集中起来,足可匹敌一座中型博物馆的藏品。

2020年8月底,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展开。3年间,由他获取线索或参与指导破获盗墓、贩卖文物等案件260多起,缴获文物保守估算超过1.3万件,经鉴定明确为国家一级的文物11件,抓获盗墓、贩卖文物犯罪嫌疑人230名,包括两名公安部A级通缉犯。

他就是刑警丁力。

丁力个人照 (资料照片)

从警26年,今年50岁的丁力自从穿上这身警服就一直坚守在刑警岗位上,以侦破案件为天职。

不过,和其他刑警相比,丁力还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痴迷于文物考古。

丁力家中部分藏书(资料照片)

01、这位刑警 懂文物

丁力家的地下室收藏了大约1.3万册各类文物考古专业书籍和学术著作。他从小爱好收集各种各样的古钱币,常去文玩市场、古籍书店。

丁力对文物的喜爱源于对徐州这座城市的爱。他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与载体。当你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你会越发热爱这座城市,越发想将那些散失的文物追回。”

在丁力追缴回来的文物中,有一样虽并非级别最高,但特别让他引以为傲,那就是万崇德的墓志铭。

万崇德是徐州历史名人万年少的父亲,其墓志铭共有1990字。其记载的事项颠覆了以往公众对万氏家族的认知,填补了徐州地方文献空白,校正了引用多年的《万年少年谱》中的诸多错误,起到了补史、证史、纠史的作用,

02、看网络直播也能破案

在侦办文物犯罪案件中,丁力特别注重学习,广泛了解各种盗墓手段、文物造假方式以及业内暗语。

以前,他向博物馆考古所研究人员讨教;现在,一些机构和办案单位请他去讲解文物历史,鉴定文物真假。

丁力(右二)与考古专家一起研究文物(资料照片)

2021年初,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丁力偶然刷到一个卖工艺品的直播间。

进去看了一会儿,他发现工艺品中夹杂有出土文物,怀疑他们是在打着卖工艺品的幌子倒卖文物。

后来,他与甘肃警方联手,循线追踪,破获“2·22”江苏、甘肃特大倒卖文物案,缴获文物数千件,还有数以万计的古钱币。

在“2·22”公安部督办案件侦办期间,丁力到徐州古玩市场巡查,在一家古玩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个弓形器。

凭经验感觉是珍贵文物,极似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他不动声色请来专家悄悄复核,暗中追踪。

最终挖出震惊文物、考古界的“吕清山案”,缴获文物数千件,铲除了一个以考古勘探为幌子的特大盗墓团伙。

这一案件也是徐州市公安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破获的涉文物犯罪案件中,追缴文物种类最广、跨年代最长、数量最大、等级最高的案件。

03、建模破积案

2010年,卧牛山楚王墓遭遇盗掘。后经抢救性发掘和清理,推断这一墓葬为第五代楚安王刘道及其夫人墓。因为当时获得有效线索不足,十余年来,案件迟迟未能破获。

丁力一直在琢磨,如何能破获陈年积案,将散失的文物逐一追缴回来。

说干就干,他认真梳理警情线索,主动对接文物考古部门,获取数据和被盗现场勘查资料,逐步建立了盗墓者数据库,再结合这些盗墓者轨迹、作案手法进行大数据对比。

没想到,还真就让他筛选出一批盗墓积案犯罪嫌疑人,其中就有卧牛山楚王墓盗墓案主要犯罪嫌疑人韩某。

当时分局正在侦办一起盗墓案,涉案嫌疑人无意间提到认识韩某。

丁力巧用讯问策略,最终从嫌疑人口中获悉韩某伙同该人共同盗掘卧牛山楚王墓的详细过程。

盗墓团伙落网,大量珍贵文物也随之追回,丁力说:“盗墓、贩卖文物有其圈子,作案手法也各有不同。”

基于这些作案特点、盗墓犯罪的基本规律,他牵头开发了打击涉文物犯罪的数据平台“御金行者”。

在丁力看来,现代刑侦技术以往运用于命案积案攻坚,他希望也能运用现代刑侦技术对文物犯罪积案进行攻坚,让散失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04“反盗墓论文”

盗墓是一种古老的犯罪,主要人员相对固定、活动诡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圈子和交流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认同,平时交流多用“黑话”和“隐语”,外人难以理解。

打击文物犯罪,证据获取、抓获时机、文物追缴都存在一定难度和专业性。

为了让更多的刑警加入打击文物犯罪的队伍中来,丁力将其了解的盗墓现状、打击方式、破案历程写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

05“宝藏刑警”

从“刑侦”跨界到“文物”又跨界到“大数据”,丁力被许多同行赞为“跨界高手”。

同事们也常说,丁力是刑警队伍里最懂文物的,文物圈里最懂刑侦的,堪称“宝藏刑警”。

丁力说他很想收个徒弟,要像他一样爱好文物,更要能守住底线、边界。

(记者 朱国亮)

责任编辑:戴佳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