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人大代表:建议降低农民工城市落户门槛
来源:央视网
2025-03-07 18:19
17岁进京“北漂”,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参与建设北京西站、国家体育场(鸟巢)、大兴机场……近30年过去,随着一座座城市建筑拔地而起,谭双剑也成为一家建筑公司工程队队长,并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持续为农民工群体发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记者采访了这位“农民工代表”,讨论如何让城市的建设者,同样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人。
谭双剑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水电队队长
央视网:现在工地上都是老一辈建筑工人在工作,年轻人很少,有哪些原因?
谭双剑:当年我们没有选择,特别是没文化、技能的,只有上工地干活,当小工。现在信息发达,年轻人选择也多,可以去送外卖、开滴滴、做代驾或其他行业。做建筑工人,一是苦,虽然跟以前比好了很多,但比其他工种还是苦的;二是不稳定,今天在工地上干活就有工资,不干活没工资。
央视网:您为什么呼吁年轻人进工地呢?
谭双剑: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一直呼吁,希望年轻人能进入建筑行业。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大基建可能没有了,但是将来肯定还需要工程。
可是,现在工地上很多都是我的父辈、长辈们在干,他们已经到了甚至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很多大的工程队怕他们身体吃不消,60岁以上就不让进了。但说实话,年轻人又没进来,建筑行业就会断层、接不上茬。
现在很多小孩基本上都上大学,选择这个行业的几率太低了,可能万不得已才来,就算选择来也是做管理,做一线工人的很少。
央视网:如何吸引年轻人从事工人这个行业呢?
谭双剑:还是得让(农民工)这个群体享有更好的保障和福利,我感觉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出来打工的,很多人到大城市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比如,小孩上初中后没法在大城市高考,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回到家乡上学。目前很多大城市,外来户籍人员的孩子,入学办理手续复杂繁琐,入学门槛也高。
央视网:现在有些建筑工人,年纪大了,工地不愿意他们继续干了,但他们会觉得“我身体还行,还能干,还有经验、有技术”,您觉得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谭双剑:现在有个情况是,像现在年龄50多岁、60岁的农民工,真不能干了,可能还能回到农村去种地,但是像我,甚至比我更年轻的农民工出来,更多的人他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
所以去年我也呼吁过,假如有一些特殊人群,还想从事这个行业,不想退下来,家里也确实需要他去劳动。如果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其实可以稍微放宽年龄限制。
央视网:你对农民工群体非常重视的子女教育问题还有哪些建议?
谭双剑:农民工子女教育背后涉及到一系列问题。
比如,户籍。因为农民工没有工作所在地的户口,孩子无法就地完成高考。虽然很多城市目前已经采用积分落户等制度,但准入门槛较高,主要面向些高收入、高学历群体,还有社保年限的要求,但很多普通农民工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固定工作。
我希望,在城市户籍制度上,放开和优化户籍落户准入条件,协助农民工进城安家,扎根城市,与市民共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待遇。特别是让他们的孩子能平等接受入学教育,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政策、公共文化设施等待遇。
其实农民工覆盖很广,包括快递员、清洁工、建筑工人等,日复一日地为城市默默奉献。我们这个群体也是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城市吸纳人才时,也希望政府重视我们这些基层人才。
还有,就是在住房方面能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建立向农民工开放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产权房等住房保障,让农民工在居住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除此之外,就是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升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技术培训、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你好,代表丨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工地?代表建议协助进城务工群体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水电队队长谭双剑提出建议,希望协助进城务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建设者,谭双剑见证了过去十多年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大兴国际机场、雄安站……由他参与建设的多座建筑,许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热点工程甚至城市新地标。
谭双剑(左五)在工地上 受访者供图
谭双剑于1996年离开家乡河北邯郸市,独自到北京闯荡。那时工作机会少,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一样,他选择进入建筑工地,成为一名水电工。
1998年,谭双剑组建了自己的施工团队。他带领团队从小工程做起,逐渐从建筑施工一线转到了管理层。
如今,谭双剑的水电队伍,多的时候能有上千名工人。2023年,他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为建筑工人谋福利的议案走进人民大会堂。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是城市中的一名普通建设者。“我不会用电脑,文化水平不高,我喜欢工地的氛围,在这里我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显示我的能力。”
2007年,谭双剑参与建设的“鸟巢”项目全部完工。2008年1月,“鸟巢”钢结构照明首次点亮,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谭双剑至今无法忘记,“感动得流下泪水,(这种经历)让我特别有底气,特别骄傲自豪”。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谭双剑最关注的就是进城务工群体。多年来奔波于建筑一线,谭双剑发现如今在工地上很难见到30多岁的年轻人。他说,近年来,工地上的收入虽有显著提升,但如今社会上职业选择日益多元,新兴的快递、外卖、代驾等行业薪资水平不低,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愿意投身高强度的建筑工作。
“将来建筑口肯定还需要工人。”如果未来年轻人依旧不愿意到工地工作,而父辈那一代的建筑工人又受年龄或身体状况的限制不再适应工地环境,“那建筑行业很可能出现年龄断层的现象”。谭双剑认为,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善进城务工群体的福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到建筑施工行业。
随着时代发展,新一代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和父辈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已大不相同。谭双剑说,父辈那一代的进城务工群体大多数都“念着家里的二亩地”,他们在城市打拼多年后,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到家乡。但像他一样,甚至比他更为年轻的一代人,习惯了都市的生活,早已回不去故乡。
谭双剑在工地上 受访者供图
谭双剑表示,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留在城市的进城务工群体而言,如果想要留在城市,目前,他们在子女教育、户籍、住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和困境。
“我们最关心的首先就是子女上学的问题。”一些离开家乡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有的老人缺乏良好的教育观念,经常让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不利。
眼下,在很多大城市的学校,外地户籍人员子女想要办理入学手续比较复杂、繁琐,入学门槛也较高。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学的关键因素是户籍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工作所在地户口,他们的孩子无法就地参加高考。“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人员流动频繁,来回奔波不便。”谭双剑说。
虽然很多城市目前已经实行积分落户等制度,但准入门槛较高,而且对申请人社保年限有要求。大部分学历较低,且没有固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谭双剑希望能够加大政策帮扶力度,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放开考试学籍限制,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平等入学接受教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我觉得人才不分等级和层次,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谭双剑希望能够深化城市户籍落户制度改革,放开和优化城市户籍落户准入条件,协助进城务工群体在城市安家,与市民共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