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电动化 大众正驶入“中途岛”
来源:观察者网
2019-11-19 15:53
(观察者网讯 文/潘昱辰 编辑/徐喆)
近期上映的战争电影《决战中途岛》中有这样的情节: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我们唤醒了沉睡的巨人,令其下定了可怕的决心。”
历史上的山本五十六是否作过此类表述已无从考证。不过数百年来,人们似乎总是愿意相信,一个足够强大的实体,即使暂时面临挫折,终究能凭借其底蕴和体量实现复兴。
近年来,内燃机时代的头牌大众汽车集团,也在从高污染排放的“罪人”向电动化“标兵”转型的过程中,慢慢驶入了“中途岛”。不过,这场已经打响的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
大象转身
对大众来说,能够主动冒着盈利大幅下降的风险来转型新能源,说实话很难。一如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打得措手不及的美国海军,大众集团完全是因“排放门”之祸,得电动化之福。
2015年9月,大众在美国被曝柴油车涉嫌使用排放作弊软件。经过美司法机关的深入调查,大众承认了作弊行为,并称全球约有1100万柴油车中装有作弊软件。一时间,大众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首席执行官(CEO)马丁·文德恩博士被迫辞职,共有超过10名前高管被捕乃至判刑。
“排放门”后,用于讽刺大众柴油车污染的漫画
从2015年至今,大众集团受到“排放门”的损失已经接近300亿欧元。在企业形象和盈利受损的双重打击下,大众集团被迫发布电动化转型战略,包括在2025年前推出超过30款纯电动汽车,到2030年集团的整个车型阵容都实现电动化。
“We are back on the offensive.”大众毫不掩饰地发表了自己下一轮的“战争宣言”,这句话不只是说给新势力听的,也是向同样在进行电动化的传统燃油巨头发起挑战。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
自“排放门”爆发至今,大众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累计投资已达300亿欧元,与其在“排放门”中的损失不相上下。其中的核心,便是耗费巨资研发的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
2018年9月,MEB平台在大众德累斯顿工厂首发。该平台在MQB模块化平台的基础上除去了内燃机,增加了三电系统,从而得以摆脱燃油汽车的底盘设计局限,支持开发不同尺寸的车身。在动力系统方面,MEB平台搭载可扩展的模块化电池组,从而满足不同级别续航里程的需求。
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大众ID.系列纯电动车
大众集团预计到2022年底,将发布27款基于MEB平台生产的车型。到2025年,基于MEB平台打造的车型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此外,像特斯拉一样,大众集团还于今年日内瓦车展前夕宣布了向第三方开放MEB平台的消息,借此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电动化进程中,大众这头大象已经为“华丽转身”做足了排练动作,但要完成这场表演仍需一个足够大的舞台。一如40年前一样,大众将这个舞台选定了中国——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于是,在特斯拉上海工厂仅用10个月即告完工的同时,坐落于上海嘉定安亭、于2018年10月奠基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也仅仅用时一年落成。另一方面,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二期已于2018年6月建成投产,并将于2020年搭载MEB平台。
进博会期间展出的大众ID.3
在中国市场,大众拥有足够的基本盘。大众在中国的两家主要合资企业,常年占据中国汽车销售的前三之列。根据大众的计划,到2028年共将生产220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将有一半产量来自中国。到2035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年销量将有一半是电动汽车。
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成仪式上,首辆未定名的ID.车下线
前路漫漫
颇为戏剧性的是,作为头号燃油车企的大众集团,在电动化转型中反倒是最为果断的一个。同时相较新势力,大众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体量优势。因而大众的电动化前景被不少舆论所看好。瑞士银行的汽车分析师帕特里克·胡美尔就认为,到2025年,大众集团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众能够高枕无忧。
在大众因“柴油门”遭受重创的北美,特斯拉已经在电动汽车市场攫取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同时,特斯拉正向海外大举进攻,在中国,本地生产的Model 3离量产上线仅一步之遥;在欧洲,特斯拉已经选定德国作为下一个超级工厂的选址。直捣大众最大的两个市场中的空白区域。
仅用10个月完工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其设计与经营理念不会受限于燃油汽车的束缚。而且,作为电动汽车时代的先驱,特斯拉在车型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会为后来者起到引领作用。而这种优势恰恰是大众所不具备的。
电动汽车时代,传统车企所需的转型力度却远非动力系统那般纯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正使电动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难以被车企所满足。
“到2020年,我们就能够造出和特斯拉一样优秀的电动汽车,而成本仅为其一半。”对于MEB平台电动车的前景,现任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博士颇为自信。但大众在智能化、网联化层面是否能做到与电动化相同的高度,目前来看仍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大众在中国市场进行积极布局的同时,也将直面中国本土品牌的挑战。
依托于政策扶植,比亚迪、北汽、吉利、上汽、广汽等本土新能源车企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连大众中国CEO冯思涵博士都承认,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诸如比亚迪般“经验丰富”的对手。不过他坚信,当大众带着深思熟虑的想法进入市场时,就一定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
而在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落地之前,大众仍需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要求。此前,大众已通过两家中国合资企业上市朗逸、宝来、高尔夫的纯电动车型以及帕萨特、途观L的插电混动版本,不过这些车型仍是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而非MEB平台生产,特别是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非常有限(低于300km),令人怀疑大众汽车的诚意。
包括朗逸纯电在内,目前大众尚未在国内规模生产基于MEB平台的汽车
而且,作为后来者的大众,又相当“不巧”地赶上了中国汽车市场近30年来的首次整体下滑。同时,新能源车也面临着补贴退坡后的严峻考验。
大众的当务之急,是说服旗下庞大的经销商体系加大在电动汽车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线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中国,大众依托旗下的逸驾智能科技来支持不断增长的出行和基建需求。不过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截至2019年10月,国内目前的电动汽车车桩比约为3.28:1,离真正满足需求仍有不小距离。
大众所面对的第三个挑战,来自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
据估算,大众集团要达成既定的电动汽车销量目标,意味着从2025年开始,其在欧洲和亚洲的电池年产能需求均超过150GWh。
目前,大众主要同LG化学、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等制造商达成了超过400亿美元(约合2846亿元人民币)的供应协议,其中用于首款量产电动车ID.3的电池采购价格约为100美元/kWh。而这也意味着大众存在被电池供应商“卡脖子”的风险。
今年5月,由于产能无法满足需求,大众被迫降低对三星SDI的电池采购量,由每年20GWh降为5GWh,而这也势必会对电动汽车的量产构成不小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大众也在规划建设自己的电池工厂。不过工厂的投产至少要在2020年之后,在此之前大众仍无法摆脱对东亚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无疑,在“排放门”之后,决意电动化的新大众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中途岛”战役。然而,大众是否会像分析师判断的那样,继续在电动汽车时代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既取决于大众指挥官的判断,也关乎竞争对手的决策,但和历史不同的是,大众所面临的对手远不止一个。
欢迎关注观察者网汽车频道微信公众号“300弄车评”,ID:Lane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