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匠精神”?丰田再曝发动机测试违规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1-30 17:59
(文/周盛明 编辑/张广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1 月 29 日,丰田集团的丰田工业公司(丰田自动织机)发布消息承认,该公司生产的发动机测试存在违规情况。
丰田集团同日停止了陆地巡洋舰等 10 种车型的供货。丰田工业公司社长伊藤浩一当天在编辑会上鞠躬道歉。
丰田工业公司社长伊藤晃一(右)在 1 月 29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道歉。
丰田工业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1926 年的机械制造商,如今的丰田集团正是由丰田工业公司发展壮大而来,丰田工业公司负责汽车发动机等研发生产。丰田集团一直委托丰田工业为其开发柴油发动机。
在本次事件中,丰田工业公司在为丰田集团开发的三款柴油发动机型号的认证测试中作弊。员工试图通过使用与量产不同的软件来粉饰马力输出测试的结果。
丰田集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对给我们的客户以及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的重大不便和担忧深感抱歉。」
丰田工业公司总裁伊藤浩一周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与丰田集团缺乏沟通,并且,在测试过程和程序上没有充分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输出测试操作。」
伊藤浩一表示,如果丰田工业公司与丰田集团密切沟通并解释清楚如何进行这类测试,这一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他表示:「我们希望与丰田重建适当形式的沟通,并改进运营。」
实际上,和丰田集团相关的安全测试丑闻在近些年来频发,这也引发了外界关于丰田集团对其成员的监管力度的质疑。
2023 年 12 月,由于被曝存在 174 项测试违规行为,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大发工业宣布,其位于大阪府池田市的总部工厂停止运转。
大发成立于 1907 年,以其在日本和东南亚受欢迎的微小型车而著称,1998 年被丰田收购 51.2 % 的股份,并于 2016 年成为丰田全资子公司。
今年 4 月,大发接到关于碰撞测试违规的内部举报,而后大发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其面向海外市场开发的 4 款车型在侧面碰撞测试中存在违规行为。
为此,在内部调查的基础上,大发新设了独立的第三方委员会,进行进一步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第三方委员会发现了 174 项违规操作,甚至包括伪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等,涉及违规操作的车型从 6 款增加到 64 款。
彼时,大发社长奥平总一郎、丰田副社长中岛裕树等联合出席编辑招待会,向公众鞠躬道歉。
大发工业社长奥平总一郎(右)于编辑会上鞠躬致歉
而丰田在这其中难咎其责。据《日经中文网》的报道,大发的测试违规行为频发和丰田对于研发周期的过度压缩有关。
2016 年变成丰田全资子公司以后,大发面向亚洲市场致力于开发小型车。2022 年,大发全球销量超过 170 万辆,占到整个丰田集团的 1 成以上。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车研发落地的效率,压力陡增的一线开始出现违规行为。
过度削减成本也加速了违规。据报道,大发从 2011 年开始减少与销售额不直接挂钩的质保等部门的人员。2022 年负责碰撞试验的安全性能负责部门的人员减少到 2010 年的 1/3。第三方委员会指出:「不得不说,大发轻视了认证试验」。
本次丰田工业公司的发动机测试违规,或许也和丰田集团过于看重研发落地的时间和效率、忽视相关安全测试的流程规范有关。
这些问题并非骤然出现,和丰田集团相关的测试造假问题最早可追溯至 20 年前。
2022 年 8 月,日本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日野汽车」举行编辑会,公布有关日野汽车引擎尾气排放和油耗数据造假等问题的调查结果。
日野汽车是日本国内卡车和大巴的主要生产商。根据编辑会上公布的消息,由外部律师等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对 2022 年 3 月日野曝出的引擎尾气排放、油耗数据造假丑闻等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造假行为至少从 2003 年就开始了——这一时间跨度比日野此前公布的 2016 年要早得多。
日野汽车公司总经理在发布会上鞠躬道歉
此外,调查还发现,在日本国土交通省此前进行调查时,日野方面还提交了虚假报告。
以丰田为首的日本制造业逐渐离彼时的「匠人精神」和「精益求精」越来越远。除了丰田,日本的其他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材料厂商造假的新闻屡见不鲜。
2016 年,三菱汽车曝出油耗造假,承认自 1991 年起一直使用违规实验方法来测算燃效数据,并在需要时对数据进行篡改。
三菱汽车社长相川哲郎在东京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道歉
2017 年,日产与斯巴鲁先后曝出「无资质质检」问题。2018 年,斯巴鲁、日产、马自达、铃木汽车、雅马哈等车企也先后曝出,存在尾气排放和油耗测试造假问题。
日产汽车社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西川广人鞠躬道歉
2017 年 10 月,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承认长期篡改产品参数;2017 年 11 月,碳纤维巨头东丽承认产品测试数据造假;2021 年 11 月,日立金属承认质检数据造假至少存在 30 年;2022 年 5 月,三菱电机承认其变压器存在 40 年检验数据不实的问题。除此以外,三菱电线工业、三菱伸铜和三菱铝业也曝出数据造假问题。
央视报道三菱电机数据造假
在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产品的安全性不应该是可以牺牲的部分。对于日本制造业来说,对于安全问题的漠视和对于必要安全检测流程的忽视已经逐渐将曾经的「金字招牌」拽下神坛。
一而再、再而三的鞠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为了追求利润和效率,日本制造业逐渐降低底线,而这也将会将自己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信任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