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刹不住”撞墙,小米却逆风上分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4-12 18:26

(文/张家栋 编辑/张广凯)

《飞驰人生1》中,主角张弛在知道没有刹车的状况下,毅然为了心中的执着踩下了油门,引人同情。而在现实世界的赛道中,车辆“刹不住”撞墙,整车厂却往往是“首锅”。

4月9日,一则小米SU7赛道首撞的消息,火遍了整个互联网。

由于小米SU7定位于轿跑车型,且在前期营销中,无论是创始人雷军还是不少汽车博主均表示小米SU7的动力与操控性能优异。所以,在本次事故后,有网友表示,小米SU7似乎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厉害,并认为小米在驾控方面的宣传有吹嘘嫌疑。

然而,随着4月11日当事人“堂主撩车”发布视频对小米SU7的赛道首撞始末进行复盘后,舆论对于小米SU7的评论,似乎也再度迎来了转机。在车圈营销手段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小米对宣传口径的把握却显示出更加成熟和稳健的一面,对行业或许有着更多启发。

刹不住并非小米的锅?

小米SU7刹不住车,原因究竟在哪?在“堂主”现身说法之后,答案已经较为明确。在他看来,经过了5圈的激进驾驶之后,车辆原装的刹车皮被磨光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原创刹车皮并非为赛道设计,消耗速度即使偏快,也很难说是厂家责任。

对于刹车失灵是否能够被提前感知,“堂主”在视频中也表示:当时撞车其实是有预兆的,在最后一个弯道前重刹了一脚,听到了磨铁的声音,就已经感觉到刹车没了,但是对车辆抱有幻想,想着最后一个弯道扛过去就行了,还是想刷一个更快的圈速,坚持一下应该问题不大,但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碰撞。

他还解释称,“一位赛车手为了刷最快圈速,去坚持尝试极限驾驶,或许是普通用户无法体会的感受”。

视频中也能够多次看到,在刷圈的小米SU7发生事故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由于制动系统温度过高,导致刹车效能下降”的提示,而且“堂主”自身也表示,天马赛道一圈需要踩7次刹车,T9(9号弯)之前需要踩5次刹车,在赛道中共跑了5圈半,累计踩了40脚刹车,刹车皮就彻底消耗完了。

随后也有不少车圈博主为小米解围,称大多数乘用车的出厂原装刹车均适用于用户日常驾驶,如果想要走向赛道,首先需要车主自身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同时在车辆方面,也建议配套改装专用的赛级设备。

以小米SU7为例,4月9日,小米汽车在小米SU7答网友问(第十二集)中明确表示,小米SU7 Max 制动系统采用NAO摩擦片,此摩擦片适用于用户日常驾驶。是平衡制动噪音和制动性能,且满足公共道路驾驶需求的主流产品。小米还在本条回复中呼吁,不要“轻易尝试小米SU7赛道驾驶挑战,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而车评人“极速拍档-Jacky”则提到,小米官方给出的说法是,SU7原厂刹车皮更多是为了静音、刹车柔性以及能耗等方面考虑,如果小米想要进一步打造赛道级产品力,期望后续能够尽快上架高性能刹车皮。

有趣的是,就在SU7赛道首撞前一日,另一位经常跑赛道的车评人“键盘车神教教主”,则在自身的小米SU7下赛道视频中提到了SU7原厂车型的制动问题,他表示:如今的新能源车大多采用电子刹车,其脚感不会像传统车型一样软,车辆的热衰减往往来得十分突然,即便是资深的赛车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建议大家不要轻易下赛道。

“逆风”变“顺风”,小米营销赢在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数车评人眼中,小米SU7的本次赛道事故,都并非小米自身的产品力问题。

当事人“堂主”还在视频下方表示,小米SU7是少有的“日常舒服,赛道快,底盘质感好”的车型,作为一家跨界造车的企业而言,其优质的底盘调校足以让“黑水军”闭嘴。对于小米SU7刷出的赛道圈速,“堂主”还大家赞赏,反而变相给小米做了宣传。

可以说,这次撞车事件,小米堪称是“逆风”变“顺风”。

与过往跨界新势力在传统车媒口中难得的好评不同,小米SU7恐怕是鲜有能够令垂类车评人一致认同的产品。这是小米能够在舆论上占据上风的基础所在。

从小米SU7目前的产品表现来看,无论是3s级的加速能力还是“人车合一”的驾控质感,都得到了专业汽车媒体的一致好评,这恰恰证明了其技术能力的出众。

而在各个赛车博主的评测以及易车发布的圈速榜中,小米SU7都有着令人惊艳的赛道表现。在燃油车时代,用原厂配置跑出高规格的赛道成绩,也常常被看作一台车在市场中极致运动化的证明。

从这点来看,小米SU7的产品面与营销面,并不会令人产生严重的“割裂感”。

而除了自身产品力过硬之外,小米在营销火候上的把控也值得借鉴。

例如,尽管雷军长期坚持以保时捷、特斯拉等注重操控的厂商对标,但小米的“对标”与“拉踩”往往能够保持在合适的程度之内,甚至有时表现为谦卑。

例如,雷军在发布会上承认了保时捷的技术沉淀在短期内难以超越,同时也表示自身在3年造车时间中对汽车技术进行了全面“补课”。在这个车企发布会动辄“遥遥领先”的时代,不过分夸大产品力,或许并不意味着本身的技术不足,而是出于对消费者的负责。

尽管SU7本身充满运动属性,但是相比于一些偏爱技术性宣传的友商,小米在发布会上并未过分强调赛道性能,这也使得赛道上的事故很难被归咎于企业自身。

因此,部分“消费者”在购车后的“不理性”用车行为,目前来看尚未发展为对于小米品牌自身的损害。

自小米上市后,小米官方也不断通过“小米SU7答网友问”的形式,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并快速解读消费者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小米汽车“平易近人”的形象。

可以说,小米在赢得“泼天流量”的同时,其在营销上展现出的成熟和克制才更值得行业学习。


我们也期望,车企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切忌为了占领流量高地,盲目地对自身产品进行夸大营销,否则,当“浮夸的言语”破碎,巨大流量带来的反噬,不仅将令其自食恶果,同样也将危及整个业态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家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