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陪游”火了!“保姆式陪伴”能成旅游新趋势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5-07 22:16
【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7000多个台阶,白天爬完晚上爬,两日收入近2000元;工作室已成交37单,预约陪爬订单已排到5月10日;全职陪爬人员4月收入约在8000元至10000元……今年“五一”假期,“泰山陪爬小伙2天挣了近2000元”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引发网友对“私人陪游”的广泛讨论。
有媒体报道,“五一”假期期间,部分地区“私人陪游”生意火爆,有“陪游者”日赚500元,也有“陪游者”月赚1万多元。这类服务主要面向带小孩或者带老人出行的家庭群体。除了常规的导游、司机、摄影职责外,陪游人员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可协商的增值服务,如儿童看护、老人陪伴等。
多位业内专家向观察者网指出,“私人陪游”并非新兴业态,但近年来频繁引发关注的现象,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游客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该服务在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新宠”的同时,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监管缺失等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陪伴经济兴起,“私人陪游”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定制路线,陪玩、陪聊、帮拍照……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服务行业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陪伴经济开始崭露头角。以有偿“搭子”和“私人陪游”等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大众消费的新选择。
作为陪伴式服务业态之一,“私人陪游”既提供标准化的线路,还支持个性化定制。相较于跟团游的程式化和自助游的劳心费力,“私人陪游”的模式既保留了“行程自由掌握”的灵活性,又免去了攻略制定的繁琐,更能通过深度互动满足游客的情感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广瑞向观察者网回溯行业发展时指出,“陪游”现象最早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部分外国游客为了摆脱“填鸭式”的导游讲解,倾向通过私人关系寻找本土陪同者。不过,这类服务在当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商业形态,直至相关法规出台后逐渐淡出市场。
视频截图 豫视频
如今,行业复苏的土壤已然形成。
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1535名受访青年的调研显示,58.7%的受访者体验过陪伴式服务,涵盖游戏陪玩、运动陪伴、情感陪护等多种业态。其中,90后、00后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62.0%和65.1%,80.5%的受访者认可服务价值,61.4%的人认为该服务的兴起与当代青年社会融入度偏低,孤独感增强密切相关。
当“私人陪游”重新在文旅市场崭露头角,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产业变革?
文旅实战策划人、5A景区资深顾问孙震对观察者网表示,当前的“私人陪游”与早些年的地陪导游、户外领队、农家地接存在服务内核的延续性。从业者凭借在地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深度体验游、个性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特别契合自驾游、家庭游、个人出游等群体的核心痛点——既想规避跟团游的约束感,又不愿承担行程规划的精力耗损,同时还存在体力焦虑和防“宰客”的心理戒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告诉观察者网,从社会经济维度上看,历经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培育出一定规模的品质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沉浸式体验成为年轻客群的显著特征,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头部平台的资质背书,使得公众对线上雇佣“私人陪游”已经有了相当的信任感。
“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向契合,本质上是遵循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王天星预测,在北京、成都、西安、丽江等历史遗产丰富、古迹众多之地,“私人陪游”有望发展成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新兴业态。
月收入过万?“这钱并不好赚”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成都私人地陪市场的部分服务者迎来订单高峰。
从业仅5个月的“陪游者”木舟舟向媒体透露,其假期订单全满,日薪标准为500元/天,服务范围覆盖成都周边200公里,需同时承担向导、司机等角色。
另一位入行8个月的从业者大彭则表示,当前平均月收入已破万元。他在本次假期的服务周期从4月28日至5月4日,采用了弹性报价机制,油费、过路费等成本支出均可纳入服务协商范畴。
区别于传统旅行团的标准化服务,大彭将陪游服务定义为“朋友式陪伴”——除了提供成都在地美食攻略、车辆接送等基础服务外,还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延伸出儿童看护、老人陪伴等个性化增值项目。
目前,木舟舟、大彭接单的服务对象以家庭出行为主,其占比超过50%。客户普遍重视陪游者对各个景点吃饭、停车、路线、拥挤时段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并希望获得更加流畅和舒适的旅行体验。
视频截图 晨视频
张广瑞分析认为,假期陪游需求火热,折射出游客消费的深层转变: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开始摒弃传统跟团模式,转而追求基于个人兴趣的深度在地体验。这种个性化的诉求,意味着传统跟团游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游客的需求。
此外,观察者网在闲鱼平台搜索框输入“地陪”二字,瞬间弹跳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标签——“985硕士陪逛博物馆”“胶片摄影师跟拍”“社恐友好型向导”,展现出行业更加细分的趋势。
不少网友对“陪游”充满好奇:一边玩耍,一边还能把钱赚了?但实际上,“私人陪游”看似光鲜的背后,从业者却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日常工作时间长达17个小时;要开车、讲解、拍照,还要随时根据游客要求调整行程规划;遇到精力旺盛的游客,陪游者从早到晚都处于高强度运转的状态……在木舟舟和大彭的眼里,陪游的工作时间非常长且辛苦。
有陪游者甚至表示,即便用“磨人”和“焦虑”来形容这种状态也不为过,有些游客需要的是“保姆级”的服务,“这钱并不好赚”。
对于行业前景,王天星认为,受经济实力(服务付费意愿)、消费观念(熟人社交偏好)、公共服务(移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等因素制约,“私人陪游”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仍将维持小众市场的定位,主要服务于文化遗产型旅游城市的中高端客群。
让游客放心,还需解决这些隐忧
尽管“私人陪游”服务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但其伴生的行业乱象也亟待重视。
观察者网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发现,以“地陪”“陪游”等关键词的网帖讨论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小红书平台的数据显示,“地陪”话题浏览量超过6100万,以地名加“地陪”的话题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些社交媒体的帖子当中,除了从业者的帖子,还有不少消费者的吐槽贴:花了600元找了个地陪,协商逛街拍照,全是排队网红景点,p图得另外加钱;部分陪游人员无法提供讲解,缺乏应急技能,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提供必要的援助;花钱找了陪游,最后却被逃单了……
2024年,年仅20岁的刘某因涉嫌利用“私人陪游”服务骗取多位受害者共计26万余元保证金等犯罪行为,被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最终,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二千元。
有消费者直言,“地陪确实有鱼龙混杂的情况,带着全家出行,安全问题必须优先考虑。我们除了考虑地陪是否专业,更在意万一发生安全情况,一家人的安全是否有法律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网友质疑“私人陪游服务涉及擦边”等问题的讨论。
张广瑞指出,“私人陪游”现象的出现,是旅游市场成熟的体现。但当前缺乏服务标准、合同范本与投诉渠道,使得供需双方均暴露在法律风险中。建议消费者要擦亮双眼、认真辨别,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也要加强对市场的正确引导,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其良性发展。
王天星认为,如果头部在线旅游平台能够构建“资质审查-服务跟踪-信用评价-流量管控”全链条管理体系,相信“私人陪游”服务的很多不确定性会逐步降到最低,让旅游者感受到更多的确定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