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的“入口效应”,这届年轻人为何喜欢“吃掉文物”?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5-14 20:03

【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素纱单衣、皿方罍、大禾人面纹方鼎……这些国宝文物被精心复刻成慕斯蛋糕、饼干等美食,令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全国多地博物馆的美食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珍贵文物以可口美食的形式呈现,让人垂涎欲滴。网友们纷纷调侃:“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美食与文化的双重诱惑。”

博物馆巧妙地将文物元素融入餐饮设计,催生了“舌尖上的博物馆”这一独特现象,吸引众多年轻人前往博物馆品尝“国宝”,顺便完成一次参观,这种打破传统观展的模式,使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湖南博物院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为灵感,推出“淘气小狸猫”巧克力慕斯,既复刻了文物形态,又呼应了汉代饮食礼仪;山东博物馆将商代青铜器亚丑钺化身为现烤华夫饼,凭借独特的口感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明远楼造型雪糕,让游客可以趣味十足地“啃食”古建筑;河南博物院则将商代青铜器、宋代汝瓷融入甜品,打造“可触摸的中原文明”……这些美食文创产品在满足游客味蕾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播和商业变现的双重组合探索”

在文化和旅游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当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其文创产品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博物馆美食文创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文旅产业中的一颗新星,实现文化与美食完美融合的同时,为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与味蕾的双重盛宴。

洛阳博物馆美食文创洛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博物馆通过将文物元素和符号活化为食品形态的实践行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和商业变现的双重组合探索,是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博物馆的多重价值叠加,形成了文化价值的深度激活与当代商业价值的转化。”中国知名饮食文化学者、《中国美食哲学》作者白玮对观察者网表示,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通过文物展陈的方式,以视觉来传播历史、文化和记忆的,而当食物作为嗅觉和味觉的媒介介入到这场文化传播行动中后,一定程度上就把视觉、嗅觉和味觉实现了一体化的具象化整合,满足了观众的多层次体验和感受。

白玮提到,湖南博物院“君幸食”狸猫纹巧克力慕斯的设计复刻了器物形态,通过味觉体验重构汉代饮食礼仪的仪式感——当游客用舌尖触碰“漆器”时,历史不再是橱窗里的冰冷符号,而是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记忆。这种体验重构了人与文物的关系,让文化传承从“观看”进阶为“参与”。

“博物馆美食文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通过味觉带来深刻而持久的感官记忆,在旅游活动由浅尝式观光转向深度体验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大数据中心主任钟栎娜对观察者网表示,味觉与嗅觉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的情绪与情境记忆,当游客在博物馆展厅之外,以味觉的方式“吃到文物”,这种体验便会在旅行期间及其后的生活中反复被唤起,显著延长博物馆文化内容的情感触达半径。

钟栎娜认为,美食文创的价值体现为文化传播的“入口效应”,即通过将高辨识度的文物形象与味觉记忆结合,迅速完成文物符号识别与文化信息传递,降低了传统博物馆展陈的认知门槛。“当博物馆将文物故事融入味蕾,并结合深度体验型旅游趋势,游客对文化的理解就能超越传统的展柜前短暂观赏,深入到长久回味的旅行后味之中,这正是舌尖上的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体验经济中的最大潜力所在。”

“对于博物馆来说,美食文创不但可以实现文物价值的多重传播,还通过增加收入得以让商业价值来反哺对文物的保护,减轻财政压力。对于游客来说,获得知识与文化审美的享受、强化文史记忆的同时,还能满足舌尖与腹胃的快感,属于双向互赢。” 白玮举例说,就像河南博物院,当他们将青铜器纹样转化为甜品的装饰时,实际上完成了从考古学到美学价值的转译。这种转译通过甜品设计重新编码历史符号,使其在商业场景中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获得传播的力量与商业的变现。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博物馆馆员张枫林对观察者网表示,博物馆将文物与美食文化结合,是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实践。这种创新融合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让历史文物通过日常饮食以更具象、更亲民的方式被公众感知和记忆,实现了文化的“破圈”传播。

“从文化内涵上,博物馆美食文创体现的是‘活化传统’的理念,是对历史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再生产;从市场价值上,这种文创产品往往兼具审美性、趣味性和消费属性,能够激发年轻消费者的好奇心与分享欲,成为博物馆经济的新增长点。” 张枫林说。

通过“吃掉历史”建立“这个时代的文化亲近范式”

博物馆美食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与趣味性,使其成为了博物馆的新亮点。

“相较于此前我们在博物馆的肃穆凝视,现在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用‘啃食古建筑’‘咬碎青铜器’的方式接触历史。这种看似不敬畏的行为,实则是以解构的姿态与文物建立更亲密的文化关系——当代青年正通过‘吃掉历史’的行为艺术,建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亲近范式。”白玮说,“他们用咀嚼消解了历史的沉重感,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萌化再造’。这种对严肃文化的轻松化解构,暗合了现代青年抵抗宏大叙事、追求个体表达的心理诉求。”

广东省博物馆美食文创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白玮认为,博物馆美食文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代谢运动”,即通过将凝固的历史转化为流动的身体体验,让文化传承从视觉阅读转向舌尖参与。“这既非简单的古今吃货共鸣,也不是商业逻辑的单向收割,而是一代人在‘消化系统’中完成的文化祭奠——当青铜器的铜绿变成抹茶粉,当古建筑的飞檐化作雪糕,年轻人正在用味蕾书写属于他们的历史味觉。”

“博物馆美食文创让抽象、深邃的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钟栎娜表示,“美食文创产品将历史文化中抽象的概念、故事、技艺等,通过具体的美食形式呈现出来。如圆明园的荷花冰淇淋,其开发源于如园遗址考古发现的古莲子培育开花事件,让游客在品尝冰淇淋时,能直观感受到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传奇故事。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瓷棒棒糖,将糖色与文物瓷器的釉色形成质感印象关联,让人们通过味觉、视觉等感官,更深刻记住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钟栎娜说,当人们购买、品尝美食文创产品时,会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文化传承的意识,尤其是年轻人,更易因喜爱的美食文创而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美食文创也发挥了公民美育和在地文化认同的功能,通过多感官体验和故事化的表达,食物将抽象的历史资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日常情境,增强了公众对在地历史人文的理解与认同。” 钟栎娜表示。

张枫林认为,通过美食文创,年轻人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作为最容易被接受和感知的媒介之一,美食天然具有“共情”属性。“通过与博物馆文物历史背景的结合,美食文创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情感连接。对博物馆而言,美食文创可以有效实现文化教育和市场传播,对年轻人而言,它更是成为一种低门槛、高参与度的传统文化入门体验方式。”

“00后”更愿为体验和故事埋单

“南京科举博物馆明远楼雪糕的飞檐造型精准适配手机竖构图;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雪糕造型自带话题属性……年轻人通过分享带有地标属性的文物食品,既完成了文化身份的隐性标榜,又实现了社交媒体的流量变现——我来了,我看到了,我拍照了。这是‘我到此一游’的新型表达。”白玮认为,这种通过味觉实现的古今连通,创造了独特的文化通感,让年轻人在对人间烟火的消化中,无意识完成了对文化的延续。

山东省博物馆美食文创山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张枫林认为,年轻人之所以青睐博物馆美食文创,是“文化情怀+美味体验”的双重驱动。一方面,Z世代有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国潮审美,他们愿意为“文化加持”的产品买单,并在社交媒体分享中强化身份标签;另一方面,若美食本身具有创意与味觉吸引力,他们也乐意为文化的创意表达付费。

“博物馆美食文创目前的热门类型有三种,一是造型类美食,如兵马俑巧克力、青铜器模样的饼干等;二是古方复刻类,如唐宋古籍中记载的糕点、茶饮;三是跨界联名类,如与知名餐饮品牌联名推出的限定产品。” 张枫林表示,受众以喜爱国风、国潮、注重产品颜值的90后、00后为主,他们更愿为体验和故事埋单。

白玮认为,针对目前博物馆美食文创的品类而言,虽然华丽,但相对单一,“无非是以代表性器物制成甜品和食品造型,而且很多美食文创简单、粗糙。我个人一直有个愿望,如果有机会,我想把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宴’‘韩熙载夜宴’‘鸿门宴’等情景再现一下,或者把‘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感觉给浮现出来,让美食真正呈现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人文气息,使其能够直击人们灵魂,与当代人实现情感共鸣和心灵感应。”

“博物馆的美食文创产品其实凝聚着深厚的社会情感,也是文化传承良性循环的路径之一。如果我来设计一款博物馆美食,我会以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为灵感,让‘山水入馔’。” 张枫林说,可以选用龙井茶粉调制抹茶慕斯蛋糕,根据画中山水轮廓在表面进行图案绘制,层叠的绿色渐变象征富春江两岸的苍翠,以桂花蜜进行调味。提取画中渔舟、茅屋元素,制作芝麻风味饼干,寓意“山水间的烟火气” ,强化“舌尖上的江南”概念。消费者扫描甜品包装盒二维码可触发《富春山居图》动态画卷与黄公望生平解说。主打“文化伴手礼”,线上线下同步发售,联合杭州茶饮品牌推出联名款,吸引年轻游客与本地文化爱好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王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